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人:李娜 审题人:徐泽玲 一、选择题:(50分,2分每题)‎ ‎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 )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 C.自耕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2.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5%,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46%,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稳定的政治局势 D. 不抑兼并的政策 ‎3.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D.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6.1715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至1775年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 )‎ A.三角贸易的发展 B.商业革命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经济的垄断模式 - 10 -‎ ‎7.1760年,农业资金是600百万英镑,占整个国民资本的74%,1860年下降到36%;同时期,工业、商业和交通资金是60百万英镑,占整个国民资本的10%,1860年增加到36%。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圈地运动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交通工具革新 ‎8.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①‎ ‎1878年 法国巴黎 ‎②‎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③‎ A.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 B.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C.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 ‎9.“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材料所述积极影响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0.1882 年,在德国的人口构成调查表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项。1895 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却 达到 25 000 人;1906-1907 年,则达 107 000 人。这种状况最能说明 A. “电气”动力取代了“蒸汽”动力 B.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 C. 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 电力在德国居各种动力之首 ‎11.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其在经济方面的长远影响,主要是 ‎ A. 使中国开始从强盛趋向衰落 B. 使中国被迫实行向世界开放的政策 C. 使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使两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的海关 ‎ ‎12.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达到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0 -‎ A. 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 B. 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 ‎13. 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 D.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政府放弃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一战期间 B. 国民政府前十年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5.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C.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16. 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变化情况(部分)。以下是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 是 ‎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78~1984‎ ‎1985~2006‎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2~23.01‎ ‎24.1~32.53‎ A.1950~1957 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B. 1958~1960 年,“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 C. 1978~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1985~2006 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17.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①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②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 - 10 -‎ ‎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④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8.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其中促使a到b段的重要政策原因是 A. 《论十大关系》发表 B. 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 “八字方针”的调整 ‎19. 1953—1956 年和 1979—1992 年,在国内经济史学研究中都被称为“过渡时期”。关于两个“过渡时 期”的相同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B.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 ‎ C. 公有制经济都占据绝对优势 D. 外资企业从无到有大量引进 ‎20.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它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考虑对广东部分地区实行特殊政策,最初称之为“贸易合作区”、“出口工业区”,1979年定名为“出口特区”,1980年3月中央采纳广东省的建议,又将其改名为“经济特区”。这说明当时经济特区 A. 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B. 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 C. 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为辅 D. 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 ‎22.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政法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 10 -‎ A.新式女子教育已经得到普及 B.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 D.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23.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 A.铁路 B.电报 C.电话 D.电影 ‎24.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25.下表是张洪云根据《实业部月刊》中的工业统计资料制作的一个数据表 ‎ 设立时间 ‎ ‎1895年以前 ‎ ‎1896~1900年 ‎ ‎1901~1914年 ‎ ‎1915~1922年 ‎ ‎1923~1929年 ‎ ‎1930~1932年 ‎ ‎1933~1935年 ‎ 数量 ‎ ‎0家 ‎ ‎1家 ‎ ‎7家 ‎ ‎12家 ‎ ‎31家 ‎ ‎26家 ‎ ‎15家 ‎ 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情况表(截止到1935年) ‎ 表格中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A. 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特点 B. 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不大 C. 与中国近代经济的波动状况基本一致 D. 受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较大 二、材料题(50分)‎ ‎26.(2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 10 -‎ ‎  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 材料三  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 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6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9分)‎ ‎(3) 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 - 10 -‎ ‎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有了较快增长,如下表:‎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建设的意义。(4分)‎ ‎28.(15分)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 10 -‎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条件。(3分)‎ - 10 -‎ 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ABCDC BAADC CBADC CDDBA ADBCC ‎26.(1)  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2分)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分)‎ ‎(2)  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3分)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3分) 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3分) ‎ ‎(3)状况: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停滞”。 (2分) 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2分) 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分)‎ ‎27. (14分)(1)现象: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田取代公田);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4分)‎ ‎(2)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4分)‎ ‎(3)原因:土地改革的进行;政府疏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货币收入增加。(2分)。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料。(2分)‎ ‎28.‎ - 10 -‎ ‎ (15分) (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6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分)‎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缩短)。(4分)‎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分)‎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