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0届高三4月模拟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0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 A. 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 B. 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 C. 鲁国对周礼保存较完整 D. 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出周朝的“郊庙之礼”不再专为朝廷服务,而影响着民间,体现出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出“郊庙之礼”并未失传,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郊庙之礼”的传承情况,不能说明学术氛围宽松,排除B项;材料没有列举其他诸侯国对周礼的传承状况,不具有可比性,排除C项。 2.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这一划分 A. 侧重于军事和边防管理 B. 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 C. 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D.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秦代郡级政区的划分尊重自然区域的关系,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D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当时的划分是以山川地理为依据,排除;C项当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故选D。 3.如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中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地政策 B. 赋税政策 C. 政治形势 D. 自然灾害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如东汉末年、安史之乱等时期下降,而唐朝前期、北宋时期和明清等时期上升,说明经济指数发展变化主要受政治形势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和安史之乱等历史时期并没有明显的土地、赋税政策变动,AB两选项错误;自然灾害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指数,但在生产力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 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 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B. 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 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D. 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C 【解析】 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体现的是政府对民众医疗的救助,C正确;宋朝时期的地方政府权力较小,A排除;《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排除;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D排除。故选C。 5.明太祖针对中外奏章太多,批阅不可能都很细致的情况,谕给事中说:“朕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将为天下之害。卿等能各悉心封驳,则庶事自无不当。”由此可见明初( ) A. 统治者重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B. 给事中有权审核纠正政令过失 C. 给事中有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D. 中央监察系统渐趋于细密完善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给事中有权审核纠正政令过失。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答案】D 【解析】 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广推贸易”。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的思想 7.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角度 矛头 政治层面 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 思想层面 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 个人层面 批判孔予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 A.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B. 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 C. 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 D.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是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以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D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是主要目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次年4月,颁布的《兴国土地法》修改:“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一变化( ) A. 标志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B. 有利于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D. 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由之前不没收地主土地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变化,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故答案为C项。A项发生在1931年,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已破裂,排除;D项是1935年遵义会议,排除。 9.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此时国民政府 A. 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 B. 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 C. 正式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 D. 重视西南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B 【解析】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抗战是一个长期战争,大学校址可能长时间在昆明,故选B;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与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无关,排除AC;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这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并非为了提高西南国民综合素质,排除D。 10.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 11.88 28.83 42.71 56.01 自产自销比重 88.12 71.17 57.29 43.96 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 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 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1949—1952年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所占比重一直趋于上涨,自产自销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这说明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也说明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千预,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影响力的增强,故排除C,选D;当时中国尚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排除AB。 11.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和王位的人,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由此推知,苏格拉底 A. 认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B. 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 C. 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 D. 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 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可知,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政治中的选举和抽签制度,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故B选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应具备政治素养,没有强调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故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没有否定雅典民主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法制,故D选项错误。 12. 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负责赠送礼物给民众,也负责拿鞭子和棍棒抽打异教徒和为恶者。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文艺复兴的兴起 B. 宗教改革的推动 C. 自然科学的勃兴 D. 启蒙运动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中世纪将主教圣•尼古拉斯奉为圣诞老人体现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16世纪后,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反映了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动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与16世纪后欧洲民间圣诞老人形象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这一现象与自然科学没有直接联系;D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材料这一现象 A. 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客观反映了殖民扩张的血腥罪恶 C. 标志着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确立 D. 促进了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17世纪的荷兰农产品有了稳定的进口渠道,使得从事商业的人越来越多,这有利于促进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工业革命后,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进口贸易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没有关系,故B选项错误;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标志着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确立,故C选项错误。 14.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 A. 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B. 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 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D. 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也称为经济危机,是空前严重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值都大幅度下降,比如美国直接下降了50%,失业人口超过了1500万,这也是在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近半数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即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选项正确;“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体现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到医疗科技进展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故C选项错误。 15.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 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 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 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B 【解析】 1953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正确;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美苏争霸的态势加强,故A排除;1953年苏联没有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C 排除;漫画当中苏联的“和平攻势”并不能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主要创作者:儒生。 背景: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心学的传播。 (2)趋向: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 因素:京师文化的推动;汇集地方剧种精华;曲词、题材内容贴近民众。 【解析】 (1)创作者:依据材料一中“……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信息可概括得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 背景:依据材料一中“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等信息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从政府放宽管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心学的传播等方面指出其创作背景。 (2 )趋向:依据材料二中“清初以来,昆曲……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京剧逐渐形成……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等信息可概括得出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 因素:依据材料二中“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信息可从京师文化的推动、汇集地方剧种精华、曲词和题材内容贴近民众等方面分析得出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17.19世纪中叶,晚清社会兴起了一股反传统的重商思想,在重商思想的实践中,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享其地利而有余。及天下既以此为务,设或此衰彼旺,则此国之利源源而往,彼国之利不能源源而来,无久而不贫之理。所以地球各国,居今日而竞事通商,亦势有不得已也。……是故中国之于商政也,彼此可共获之利,则从而分之;中国所自有之利,则从而扩之;外洋所独擅之利,则从而夺之。三要既得,而中国之富可期。 ——摘编自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 材料二 今朝廷欲振兴商务,各督抚大臣果能上体宸忠,下体商情,莫若奏请朝廷增设商部,以熟识商务,曾环游地球,兼通中西言语文字之大臣总司其事,并准各直省创设商务总局。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户政》 材料三 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货多为制造品,出口货多为原料品”,“现时入超之数又复有年年增巨之势”,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中国对外贸易大权,完全操于外人之手”。 ——摘编自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重商思想的主要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商思想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答案】(1)观点:对外通商是世界大势所趋;商业发展使国家富强;与洋人争利(抵制外来经济侵略);设立商务机构以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2)作用:思想上,冲击着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经济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政治上,促进了政治制度的革新,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 【解析】 (1 )观点:依据材料一中“居今日而竞事通商,亦势有不得已也”、“外洋所独擅之利,则从而夺之”、“三要既得,而中国之富可期”及材料二中“莫若奏请朝廷增设商部……并准各直省创设商务总局”等信息可从对外通商是世界大势所趋、商业发展使国家富强、与洋人争利、设立商务机构以适应商业发展需要等方面概括其重商思想主要观点。 (2)作用: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信息结合所学从思想、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简析重商思想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8.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相比,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遵从礼制;轴线布局;讲究对称;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2)发展: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 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1)特点:由材料“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可归纳为政治色彩浓厚;由材料“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可归纳为遵从礼制;由材料“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可归纳为轴线布局,讲究对称。 (2)发展:由材料“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可知,西方国家对城市的规划注重其与社会改革的结合;由材料“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可知,西方城市规划更加关注城市环境问题;由材料“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可知,西方城市规划发展注重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结合。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角度看,主要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发展必须要从人的角度进行考虑;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关,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就迫在眉睫;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是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社会对博览会认知的变化历程 时间 有识之士的代表性观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博览会为“聚珍大会”“赛奇公会”“种种奇巧,不可思议”博览会“志在联友谊,奖人材,广物产,并藉以通有无” 19世纪末 博览会有八利“联交谊、扩物产、奖人材、察商情、广贸易、增关税、兴商地、除积习”“中国不兴商务则已,中国而兴商务,必自赛会始”西国“足以开益商学神智者,尚有赛会一法” 20世纪初 博览会“鼓励国民之精神,融洽万国之交际,比较全球之实业,以作20世纪后商战之竞争也”“充实国民经济之能力,使之人自为战,制胜于无形之竞争,以收回已失之利权”“欲发生农工商民之世界思想、国家主义,尤非借赛会之力不可” ——转引自洪振强等《论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观念认知》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段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1 观点:近代有识之士对博览会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开始开展洋务运动,强调“自强”,创办近代工业,因而对博览会上西方所展陈的机器和技艺十分感兴趣,认为博览会,“聚珍、赛奇、奇巧”可以“广物产,通有无”等。20 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动,出现了“实业救国”思想,开始重视博览会开发民智和收回利权的意义。近代有识之士对博览会的认知与近代中国时代发展密切相联。 示例 2 观点:近代有识之士对博览会的认识具有不断深入的取向。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展不久,对西方先进的技艺充满好奇,对博览会的认识集中在“聚珍、赛奇、奇巧”上。到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挽回利权的重要性,对博览会的认识也逐渐发展到其对“商战”的重要性上。近代有识之士对博览会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入。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阐述。综合表格内容可知,由“聚珍大会”、“种种奇巧,不可思议”、“中国不兴商务则已,中国而兴商务,必自赛会始”、“鼓励国民之精神,融洽万国之交际,比较全球之实业”等信息可知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进行论述即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地位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地理区域,而是人,是主宰和发现这些地理区域的人。”美国史学家威廉·克罗农则称:“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些能力,写出来的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 ——摘编自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 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评价其中一个或两个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类进步是历史的推动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突出人的作用和能动性,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不断解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转型;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提倡冒险进取精神,西欧的航海家们正是在此精神的鼓舞下开辟了新航路,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更是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家们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发明,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 世界近代史中,在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更加密切。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物种、人种交流等行为,对美洲大陆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变化又改变了对美洲社会的发展轨迹;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则更加说明了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之,在研究人类历史时,不能把“人”和“自然”两大因素割裂开来,应进行综合研判。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或两个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该观点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观点”,依据材料信息“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得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论证”,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和对自然的消极作用等角度辩证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