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通史版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学案
通史整合(十一) 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 政治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 在欧洲大陆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 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 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 代”与“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想 文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 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 [诗史巧记] 自由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兴起; 民族主义的潮流; 人类民主化的进程 [小题验知] 1.(2018·茂名二模)1832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 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 个较小的 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 40 多个新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解析:选 D 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从而推动了议会改革,故 D 项正确。 2.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 1879 年发生了变化,格列维总 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这一规定说明( ) A.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 C.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 D.法国实现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 选产生”体现了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故 C 项正确。 3.1883 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的公职人员必须经由公开考试才能任 用, 公职人员须接受定期考核,其任职不受总统、议员竞选等结果的影响。美国设立此法 案( ) A.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B.有利于政党操控选举结果 C.旨在缩小总统的职权范围 D.打击了公职人员的积极性 解析:选 A 公职人员必须经由公开考试任用,且接受定期考核,其任职不受总统、议 员竞选等结果的影响,这样可以保证公职人员的任职素质及廉洁从政,同时也能保证其不受 党争影响,有利于公职人员队伍的独立性、稳定性与延续性,这适应了近代社会工业经济与 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故 A 项正确。 4.1852 年,马克思对法国发生的股票投机和金融危机问题做了探讨;1867 年出版的 《资本论》第 1 卷,涉及 1865 年英国工人工资状况问题、1866 年爱尔兰农业平均产量问题、 1867 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等。这说明马克思经济学( ) A.直面资本主义现实问题 B.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C.源于产业工人生产实践 D.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解析:选 A 由材料可知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 现象进行探讨和关注,说明马克思经济学直面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故 A 项正确。 显性时空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 隐性时空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内战、《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法国共和制、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深化认知] 一、工业化时代世界三大进步潮流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自由主义) 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君主立 宪制趋向成熟 德国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促进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法国 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频繁更迭,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 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 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民族主义) 工业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 动不断高涨。 二、民族国家群体的壮大 进入 19 世纪 60 年代,民族国家群体的壮大成为一股影响广泛的潮流。 1.表现:一个地域广阔的德意志帝国、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王国、重新整合而成的奥匈 帝国以及加拿大自治领出现在世界政治版图上。 美国联邦政府赢得了维护统一的战争,沙皇俄国进行了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的“大改 革”,日本也开始了面向西方的现代化进程。 2.影响: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民族国家面向现代文明的革新,这有力地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德、意、俄、日迈入了工业化的行列,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建设历 程。 三、近代德国民主脆弱的原因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1.原因 (1)德国统一是容克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 统和专制残余。 (2)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资产阶级不敢也不愿行使对皇权的制约与监督权,在涉及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问题上 经常“缺位”,使得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2.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1)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 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德意志帝国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 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四、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总体认识 1.统一性 一个核心 即代议制民主,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利的问题,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 实现的情况下的一种先进的选择,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 两种政体 一种是君主立宪制,一种是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限制王 权为目的 三项原则 一是民主化原则;二是法律化原则;三是制度化原则 2.多样性 (1)1871 年德意志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与宰相是国 家权力中心。 (2)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颁布宪法,确立共和政体。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 中心;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3.代议制的影响 (1)对欧洲的影响: 政治上 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促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上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以及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体 现了美国模式共和制的民主选举和三权分立等原则。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经济 [诗史巧记] 机器化生产的工厂; 改变世界面貌的自由贸易; 商品输出的市场; 蒸 汽 动力主导的革命 [小题验知] 1.18 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 制造出 4 800 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了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工人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工 业革命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2.(2018·衡阳二模)1851 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 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 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 12 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这说明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D.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 解析:选 A 1840 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51 年世 界博览会由十几个国家参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 A 项正确;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并不重视海外市场开拓,故 B 项错误;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材料 不能体现,故 C 项错误;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并不是传统手工业,故 D 项错误。 3.18 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魁奈曾说:“在所有商业的交易中,出卖者和购买 者是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订立契约。他们自己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 的利益相一致的,因为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这说明魁奈( ) A.崇尚契约精神 B.代表商人利益 C.意图规范市场 D.主张经济自由 解析:选 D 魁奈不仅指订立契约,重点是材料中“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益相 一致的”,故 A 项错误;商人订立契约是“学者魁奈”的研究对象,不等于他代表商人利益,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表明意图不是规范 市场而是维护自身利益,故 C 项错误;经济自由与材料中“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 最合适的裁判者”相符,故 D 项正确。 4.1815 年,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案》,规定粮食价格未达到特定价格时,绝对禁止 进口粮食,借以保护英国农业免受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冲击。1846 年,该法被废除。这一 政策调整的根源是( ) A.土地贵族丧失政治的主导地位 B.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C.自由贸易理念在英国广泛传播 D.近代英国注重妥协的政治机制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1846 年,该法被废除”可得出英国政府不再需要贸易保护政 策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而是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结合所学这种变化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 间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自由主义盛行,故 B 项正确。 隐性时空 圈地运动、蒸汽机、《国富论》、工厂制、“世界工厂” [深化认知]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1.经济上,人类社会生产的飞跃 (1)生产力飞速发展: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 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工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先是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后来垄断成为 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3)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生活方式的改变: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意识增强。 2.政治上,民主化进程的加速 (1)西方国家民主化进程加快: 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建立民主制度的英国、美国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法国、德国等国则确立了民主制度。19 世纪 70 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产 阶级代议制度。 (2)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面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欧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的完善,另一方面,为人类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3.思想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三大进步思潮 自由 主义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内 涵不断发展演变,流派众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内涵 民族 主义 “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工业革命后,民族 主义在欧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但是部分民族主义者为其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在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成为民族解放的理论武器 社会 主义 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科技文化 科技上 科学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两 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突破层出不穷,尤其在物理学(电学)、生物学(进化论)、化 学(元素周期表)等领域 文化上 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一社会现实深刻体现在浪漫主义、现实 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印象派、电 影、电视都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政治 [诗史巧记] 失衡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 从分散走向联合的社会主义运动; 日趋 紧张的国际局势 [小题验知] 1.(2018·大庆二模)1883 年 6 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疾病保险法》,随后社会保 障类立法在帝国议会都获得通过并实施。其适用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工业人口,具有强迫性 质,各种保险由国家直接筹备和管理,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分级机构来管理,甚至分担部 分保险费的开支。由此创建的国家福利使当时的德国( ) A.权力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B.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C.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情绪 D.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解析:选 B 材料中德国的福利政策的适用范围和保障措施都对低收入阶层十分有利, 故该措施会缓解社会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 B 项正确。 2. (2018·“江淮十校”联考)《共产党宣言》有 7 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作 的修改补充。如 1872 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 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 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解析:选 A 根据 1872 年序言内容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具有高度自我批判和革新 精神的,故 A 项正确。 3.下图是 1850 年、1870 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 )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B.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C.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D.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解析:选 D 进程最为迅速的是德国,故 A 项错误;图表不能反映法国工业化进程起 步最晚,故 B 项错误;德国在 1870 年尚未统一,故 C 项错误;1850 年和 1870 年三国的发 展速度不均衡,故 D 项正确。 显性时空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初) 隐性时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列宁主义 [深化认知] 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及表现 1.地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德国由弱 转盛的转折期。在此期间,由于德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剧变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还对世界 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表现 (1)欧洲工业发展的重心从英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成了欧洲大工业的诞生地及代表。 (2)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英、法向德国转移,德国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3)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了欧洲格局的改变,群雄纷争的格局为英、德争霸格局 所取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中科学技术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1.制约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国家生 产力、生产关系、民主意识程度的变化、发展及其侵略性、扩张性,决定了其经济政治发 展的不平衡性。 2.表现 方面 表现 经济不 平衡 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英、法,英、法发展相对缓慢,俄、日发展较为迅速 政治不 平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发展 速度和水平不同,它们所侵占的殖民地多少不同,其中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尤其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德、日等国是后起的资本 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较少 3.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 生了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的位次,由英、法、美、德变为美、德、英、法,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和矛盾日益激烈,并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经济 [诗史巧记] 企业化生产的模式; 垄断盛行的经济政策; 资本输出为主的市场; 电 气 动力主导的革命 [小题验知] 1.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1913 年为 100%)。这种变化反映了( ) 国别 1860 年 1870 年 1880 年 1890 年 1900 年 1910 年 1913 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93 64 89 100 A.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始终居各国之首 B.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 C.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解析:选 C 从上表可知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后期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故 A 项错误; 英、美、德三国的发展情况不能完全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故 B 项 错误;上表反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德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和技术紧密结 合,说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 C 项正确;表格无法表明“英、美、 德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故 D 项错误。 2.下列表格为 1871~1900 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 19 世纪末世界发 展的主要特点是( )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 600 法国 350 2 600 德国 100 1 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A.整体世界的形成 B.殖民扩张的需要 C.工业文明的发展 D.原始资本的积累 解析:选 A 由“1871~1900 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可得出 19 世纪末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最终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故 A 项正确; 表格中的数据显示为殖民扩张的情况,不能说是扩张的“需要”,故 B 项错误;“列强攫取 的土地和人口数量”这里与工业革命有关,但表格数据显示突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 界,故 C 项错误;材料里“1871~1900 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与资本原始积累不相符, 故 D 项错误。 3.从 1897 年到 1904 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的数目由 1890 年的 24 个增加到 1904 年的 257 个。这一“合并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 B.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C.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 D.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解析:选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内部及行 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国家是不太支持企业合并行动的,故 A 项错误;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托 拉斯发展的结果,故 B 项错误;企业合并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自由竞争的结果,故 C 项错误;“合并运动”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结果,故 D 项正确。 隐性时空 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 [深化认知] 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 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 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巩固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国际工人运动呈现新特点;列宁主义 诞生 国际政治 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 美德等工业国冲击了英国的霸权,欧 格局 确立世界霸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 方”的格局 洲仍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 全从属于西方 殖民扩张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 形成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 形成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学艺术 现实主义文学、绘画、音乐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艺术 2.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 贫富分化 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东西格局 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 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经济危机 生存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 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 珍爱和平 (五)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文化 [诗史巧记] 自由主义的思潮; 自然科学的突破; 社会主义的潮流; 浪漫主义的追 求; 现实主义的批判 [小题验知] 1.18 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科学家主要是些实验家,并且多半是从实践中来的工程 师、仪器制造者和工匠。伯明翰的太阳学会,曼彻斯特的曼彻斯特学会纷纷涌现,会员都 是些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更加普及,科学学术活动日趋高涨。英国的这些变化( ) A.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人才基础 B.发明机器成为社会生产的必然趋势 C.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历史地位 D.开始了英国教育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出 18 世纪前期和中期的英国科学研究更加普及,这为英国工业 革命技术发明准备了人才基础,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科学研究的普及,与生 产领域对机器的需要无关,故 B 项错误;工业革命而非科学研究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历 史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科学研究的普及,与教育领域的近代化无关, 故 D 项错误。 2.亚当·斯密认为,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 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这种观点( ) A.完全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 C.忽视了法制和道德的历史价值 D.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思想遵循 解析:选 B 结合所学知识,垄断资产阶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占主导地位的是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相符,故 A 项错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原有的重商主 义经济政策不适应对外原料积累和市场拓展的需求,自由主义适应了这种趋势,故 B 项正 确;题目牵涉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并未牵涉对法制和道德的影响,故 C 项错误;自由 主义经济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故 D 项错误。 3.(2018·南昌二模)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分析人和批判大师,他的思想 不仅赢得了大批追随者,甚至也获得了他的敌人的尊重。这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 A.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B.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理论指导 D.形成了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解析:选 D 马克思并不会因为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优秀成果而赢得其敌人尊重, 故 A 项错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必然是为其敌人所痛恨 的,故 B 项错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同样必然为马克思的政敌所痛恨,故 C 项错误;马克 思主义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一套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故 D 项正确。 4.(2019 届高三·四川名校联考)米勒是 19 世纪法国杰出的乡村风俗画家,他主张“面 对自然,对景写生”,其代表作有《拾穗者》。该作品( ) A.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是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 C.表现出工业时代农民的困境 D.对现实主义美术有较大影响 解析:选 D 米勒的《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对现实主义美术有较 大影响”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5.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 普顿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 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解析:选 C 材料“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人,瓦特是 修理工”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技术革命,即科学与技术尚未完全结合;由“诺贝尔是化学 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 学与技术的结合,由此可知 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可以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可以 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与“生产经验”之间重要性的比较,D 项错误。 6.(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马塞尔·杜尚在 1919 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 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 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 ) A.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B.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现实主义批判社会 D.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可知,在这一时期,现代主义逐步开始突出自我,强调自我意识 的觉醒,故 D 项正确。 隐性时空 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进化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 量子论、相对论、无声电影 [深化认知] 一、自由主义的内涵 思想 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18 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 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 政治 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 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经济 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 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延续到罗 斯福新政 艺术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要求摆脱理性、规 则、形式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印象派、现代派都是自由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 二、工业革命与思想、文学和影视艺术发展的关系 1.思想方面 19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一股空想社会主 义思潮。19 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 思主义诞生。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文学艺术方面 文学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 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绘画方面 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借助工业革命的光与色成果的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出现 音乐方面 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等 3.影视艺术方面 19 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 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19 世纪末,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20 世纪 20 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三、17 世纪至 20 世纪初文学、美术及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 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 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造就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 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期 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 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 运动发展起来。 3.19 世纪下半期至 20 世纪初 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 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考法(一) 挖掘认知的深度 1.(2016·全国卷Ⅲ)19 世纪 60 年代,总长超过 3 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 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 4.9 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 6 英尺、5.6 英尺 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命题者说] 命题材料陌生 以教材中未涉及的美国工业革命中的史实为背景。 切入问题巧妙 以美国铁路的多种轨距设置切题,隐性说明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注重唯物史观 考查美国国内市场的不统一对美国工业革命的阻碍。 解析:选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铁路与统一国内市场的关系。据材料信息可 以看出,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不同地区铁路轨距不同,全国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轨距。不同 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 A 项符合题意。没有其他行业和部门 作比较,无法判断出铁路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地位,排除 B 项。这种情况与制造业的 发展状况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排除 D 项。 2.(2013·全国卷Ⅱ)19 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 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命题者说] 注重探究能力 对 19 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和政治民主滞后的现象进行深层次 挖掘。 强调唯物史观 理解 19 世纪晚期德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考查角度新颖 从近代化的角度考量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德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9 世纪晚期, 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民主政治发展滞后,这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领 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和容克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故 A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 3.(2018·全国卷Ⅱ)1836 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 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命题者说] 剧情 一名小官吏被误认为钦差大臣而被竞相巴结、行贿。 剧透 黑暗、腐朽、荒唐的社会现实。 剧联 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解析:选 B 材料中小城里的人对小官吏的各种巴结,揭露了俄国专制体制的腐朽,B 项正确。1836 年,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果戈里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该作品批 判了专制体制;材料与拜金主义风气关系不大,A、C、D 三项错误。 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 4.(2017·全国卷Ⅰ)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命题者说] 呈现形式灵活 变传统文字史料为表格史料,信息更直观。 注重对比分析 让数据“说话”,应注重数据的对比,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解决 问题。 解析:选 D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增长迅速,工人实际 工资增长较慢,甚至出现下降,说明英国社会财富得到迅速积累,而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 这说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 项正确。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A 项错误;英国 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B 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C 项错 误。 5.(2015·全国卷Ⅱ)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 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命题者说] 导入材料平易 以英国日常生活中茶叶的消费群体的变化作为命题切入点。 核心素养凸显 注重对考生的时空观念(大时段的时空变化)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 注重知识联系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既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结果。 解析:选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 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 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 项符合题意。17、18 世纪的英国, 等级观念明显,故 A 项错误。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 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 距不断拉大,故 C 项错误。 考法(三) 转换思维的角度 6.(2016·全国卷Ⅱ)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命题者说] 命题材料新颖 以英国在不同时期人口死亡率的上升折射环境污染的危害。 考查视角独特 不是考查传统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点,而是考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 的问题。 隐含社会热点 链接当前的环境治理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解析:选 A 材料关键信息:19 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是工业革命 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 A 项。B 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C 项与工业革命时期农业获得快速发 展矛盾,排除。D 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 考法(四) 拓展教材的宽度 7.(2018·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 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 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 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命题者说] 创新不断 试题命制注重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 学术色彩 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探究。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全方位认识历史事件并做出科学理性的解释能力。 解析:选 B 材料中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从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强调 制度因素,再到强调自然条件,体现了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认识逐渐趋于全面,B 项 正确。材料中的几种观点都有合理性,A 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条件、制度因素等都是相对 欧洲其他国家而言的,C 项错误。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无法判断哪 一观点更可信,D 项错误。 8.(2018·全国卷Ⅰ)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 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 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命题者说] 全新情境 正义者同盟改名、改口号、奋斗目标的制定。 周年纪念 2018 年是马克思诞生 200 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也是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国 100 周年。 价值引领 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价值引领。 解析:选 A 1847 年,马克思、恩格斯参与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后又一起为该组织撰 写了宣言。根据题干正义者同盟口号的变化由“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及同盟的目的可以看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A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848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 项错误。C 项错在“开始”,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已经爆发三 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D 项。 1.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巨额财富。 但利润的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阶级受到剥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激化。同时,环境污染、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是在当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压迫、 奴役当地人民,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二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传播到落后地区,客 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体制。 3.德意志帝国代议制不完善并不是因为皇帝是国家元首,而是由于议会没有掌握完整 的立法权。1871~1918 年的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 制是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 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真正的立法权实际上不在议会而在君主手中。 [典例 1] (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①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 年代后,② 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③形成了沪东、沪西、 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④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⑤1929 年,由 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 重要的经济中心。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⑦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 纺厂 99 家,并⑧ 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⑨ 摆脱 了封建管理体制。⑩ 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 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 1981 年,⑪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 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 《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 件。(10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规范解答]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 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 第(1)问:“相同因素”分析 ①⑧ 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 ②③⑦ 两者都有工商业的发展保分点 ⑥⑨ 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④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下逐步产生并发展的,殖民侵 略战争是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为扩大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而 发动的,体现了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客观影响 ⑩ “19 世纪下半期”隐含了“工业革命”的信息,体现了工业革命对英 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高分点 把两城市放到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更能体会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 第(2)问:“有利发展条件”分析 ④ 有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保分点 ⑤⑥ 政府的持续规划建设 ① 长江内河航路的入海口,海路、陆路交通发达 ② 沿海港口城市,商业繁荣,中外交流频繁 ⑥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隐性信息是改革开放,而浦东新区的开发又是我 国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 高分点 学科综合是高分的关键。回答此问,要充分调动地理常识中的“城市发展区位分 析”,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得分点 第(3)问,“应当注意的问题”分析 ⑪中“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 人口拥挤 保分点 ⑪中“老龄化日益严重” 人口老龄化 ⑪中“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贫民窟现象 ⑪中“纺织业日趋衰落” 传统产业衰落,需升级改造 高分点 在对材料中“纺织业日趋衰落”的解读时,考生往往不能提升思维的高度,不能 从产业结构的转型等方面加以阐释。如果将材料信息结合热点进行挂钩,转换思 维,满分之答不是梦 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 (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典例 2] (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 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 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 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 可佩戴 20 世纪 50 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差 1 秒 21 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 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规范解答] 第一步: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 本题以钟表为题,重在考查考生用有价值、有意义的眼光去分析过去,分析钟表演变 史的来龙去脉,认识钟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反作用于钟表功 能日益精确性和多样性。 本试题以大家比较熟知的“钟表的演变”为主要发展线索,巧妙地以历史年表方式对 钟表演变史加以描述,从而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钟表计时在不断精准、钟表功能在不断多 样、钟表在不断普及的发展过程。题目要求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 行分类整合。材料中的信息依据论题可整合如下: 论题一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表格①②③⑥框 论题二 钟表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表格③④⑤⑦框 论题三 钟表的演变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表格①③④框 论题四 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表格①②③④⑤⑦框 第二步: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 根据材料年表中的古代日晷、中世纪机械钟、近代早期伽利略的研究发明、20 世纪 50 年代原子物理技术、21 世纪初信息技术,可以看出科技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钟表精准度、功 能完善性所起的积极影响,尤其古代、中世纪末期的钟表是在实用基础上的发明创造,近 代以后的钟表是在实验研究与原子物理学原理基础上的发明探索,可以说没有近代科技飞 跃发展就没有如今日新月异、司空见惯的钟表存在。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钟表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 能的精准性;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再到大众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 监测等多种应用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发展的多样性。 第三步: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 示例一 论题: 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 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 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 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 世纪 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 的进步。 示例二 论题:钟表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 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 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 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 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 动下,社会经济进步,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 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 现。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折射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示例三 论题:钟表的演变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阐述: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民众重视季节更替而忽视精确时间,日晷计时的模糊性并 不影响日常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西方传入的钟表主要供政府、贵族使用,具有等级色 彩。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增强, 使得钟表的计时日益精确,外形日益简化,同时使用对象也日益大众化。 总之,钟表的变迁实际上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反映。 示例四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阐述: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 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 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总之,科技的发展推动着钟表功能日趋多样化。 [高考达标检测]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唐山三模)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 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 18 世纪,远在大西洋沿岸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 主要因为( )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解析:选 B 英国 18 世纪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霸主主要是因为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注 重资金在本国的积累,因而完成了工业化前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故 B 项正确。 2.1777 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 24%,农业占 45%;到 1821 年,工业收入上 升到 31%,农业收入下降至 26%。1851 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58.7%,农业劳动力 占总劳动力的 21.7%。这说明英国( )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解析:选 A 英国工业收入从 1777 年的 24%上升到 1821 年的 31%,1851 年工商业劳动 力占总劳动力的 58.7%体现了工业化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即经济结构中工业比 例上升导致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 A 项正确。 3.(2018·大庆二模)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 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 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解析:选 D 材料中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化生产的特点,体现了工业主 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 D 项正确。 4.1830 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 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 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迫使法案在 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 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解析:选 B 英国通过的法案说明当时仍是延续了英国一直以来的和平方式处理争端的 问题,并不意味着贵族的失势,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国王的行政权被剥夺是在 1721 年 责任制内阁确立,不是下院剥夺,故 C 项错误;英国的政治转型源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 D 项错误。 5.(2019 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调研)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 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解析:选 C 结合所学,英国的权力中心在于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党促进民主 政治发展,故 A 项错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其君主立宪政体,故 B 项错误;由材 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 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 C 项正确;责任制内阁具有 分权制衡的特征,故 D 项错误。 6.19 世纪 50 年代前半期,俄国、荷兰、普鲁士等把从英国输入的许多商品的关税降 低,西班牙废除了禁止税则而改行保护税则,法国大大降低钢铁和五金器材的关税。这表 明在欧洲( ) A.普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各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C.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各国都已完成工业革命 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从题干中的时间和各国都在降低 关税可得出 A 项符合题意。B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D 两项与史实不符。 7.恩格斯在 1883 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 基础。”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B.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C.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 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解析:选 B 据材料“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 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故 B 项正确。 8.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 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解析:选 C 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公社政权的局限性而非性质,故 A 项错误;巴黎公社 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群众基础,故 B 项错误;由材料“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 权发号施令”可知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领导,随意性较强,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巴 黎公社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 D 项错误。 9.下表是美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部分法律。它们体现了当时美国( ) 1890 年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1902 年 《纽兰兹法》(保护自然资源的法) 1906 年 《肉类检查法》《纯净食品与药物法》 1907 年 《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 A.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积极进行社会治理 C.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D.两大阶级矛盾尖锐 解析:选 B 法律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表明美国积极进行社会治 理,故 B 项正确。 10.1888 年,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约翰·谢尔曼向参议院提交了一份草案,声称:“在 美国不同州、地区或外国的公民当中,缔结意图阻止进口物品、生产加工、制造和种植, 或这些物品运输中全面竞争的所有合同、协议、托拉斯、联合,均为非法。”谢尔曼提交 该草案的目的在于( ) A.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 B.克服私人生产无计划性 C.提高中小生产者的地位 D.促进企业兼并提高效益 解析:选 A 据材料“缔结意图阻止进口物品、生产加工、制造和种植……均为非法” 可知该法令有利于国家正常经济的运行,故 A 项正确。 11.19 世纪中后期,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认为 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此形成“社会达尔文 主义”。这种学说促使当时欧洲( ) A.民族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极端 B.公民生存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政治生活缺乏思想理论基础 D.社会价值观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选 A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这对于 19 世纪中后期的世界而言,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对外扩张,从而使发达的工业文明国 家中的民族主义大行其道,并逐渐走向极端,故 A 项正确。 12.法国文学家爱弥尔·法盖说:“……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要从几千几 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 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解析:选 D 题意强调该文学流派“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 件”,可见其注重现实的反映,D 项正确;浪漫主义强调理想的寄托,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思 考,现代主义强调反传统、反理性,A、B、C 三项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8·临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晚明时期,奢侈消费的风气最早出现在明正统至明正德年间(1436~1521), 嘉靖(1522~1566)以后奢侈风气渐渐明显化,城市尤其是江南地区乃奢侈风气的发源地。据 嘉靖《泾县志》载,该地在明初人尚俭朴,“衣不过土布,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是,“至 成化、弘治间,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 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明代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禁奢令”,据估计有 119 次之多。 ——摘编自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 材料二 在 18 世纪,即使是身处社会下层的英国人也热衷于消费,他们不停地购买钟 表、亚麻布、窗帘、书籍、刀叉餐具、陶器、烟草、巧克力和茶叶等各种奢侈品。有人哀叹: “对服装的偏爱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愚蠢行为,更令人悲哀的是,它几乎完全打破了过去的 等级差别。”在王室的鼓励下,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抑奢法”,根据经济收入严格规范了各 个阶层的着装和举止方式。但“抑奢法”收效甚微。“伊丽莎白一世将消费品开支作为管理 的手段”,在贵族间引发“社会竞争”,“伊丽莎白时期的贵族别无选择,只有冒险大量支 出”。为了保证地位并强化自我形象,他们利用了最易见的符号形式——日益增长的奢侈服装。 ——据胡鹏《从莎剧服装看早期现代英国 “抑奢法”、社会秩序与“国族性”》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奢侈之风盛行的背景和影响。(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政府禁奢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收 效甚微的原因。(12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中英两国奢侈之风盛行的时间“晚明”与“18 世纪 的英国”,结合时代经济相关信息分析其背景。第二小问,奢侈之风的盛行推动商品生产与 商品交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服饰的奢侈之风有利于冲击传统身份等级观念;但 过度奢侈也容易导致国家和个人贫困及滋生安逸享乐的不良社会风气。 第(2)问第一小问, 材料一中“明代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禁奢令’,据估计有 119 次之多”及材料二中“在 王室的鼓励下,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抑奢法’,根据经济收入严格规范了各个阶层的着装和 举止方式”,说明两国政府均多次颁布法令;从“禁奢令”及“抑奢法”的内容来看均指向 下层民众,维护等级秩序。第二小问,一是因为奢侈之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商品经 济发展的情况下单靠政府禁奢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二是政府的禁奢措施只针对下层民众, 对上层和官吏的奢靡之风未加限制;同时两国政府的禁奢措施也缺乏坚定的执行者。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发达;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追求 个性解放的思潮。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冲击身份等级观念;容易导致国家和个人贫困; 滋生安逸享乐的不良社会风气。 (2)特点:多次颁布法令;指向下层民众,维护等级秩序。原因:奢侈之风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产物;对上层和官吏的奢靡之风未加限制;缺乏坚定的执行者。 14.(2018·淄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 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 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 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 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钱乘旦《变动与适应》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 分) 解析:抓住“变动”与“适应”这两个关键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可以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 答案:论题:工业革命与 1832 年议会改革。 阐述: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取代工场, 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但英国政治存在保守性,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以及选举手段腐败 现象。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他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不 相称,因此要求分享权力。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希望改变经济地位并取得选举权。面对这 些问题,英国进行了 1832 年议会改革,增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后又经过 多次议会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取得选举权,新的政治平衡随之产生。可见,变动与适应相 结合,是英国现代化成功的关键。 (其他论题亦可,如工业革命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 社会结构的变动与议会改革、变动与适应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