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秋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高三(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它们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巩固了西周统治 D. 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AB不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到“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说明科举考试越来越规范,使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3.在赐爵制度下,官吏选任的主要标准是 A. 血缘亲疏 B. 门第高低 C. 功劳大小 D. 分数多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战国和秦朝是按军功赐爵选官,战国之前实行世卿世禄制,按血缘亲疏选官,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出身高低选官,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按分数高低选官,抓住题干限定题“在赐爵制度下”可知考查的是军功爵制,选官标准是按军功赐爵选项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D排除。‎ ‎4.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 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反动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能力。材料不能体现“开始”二字,不选A;材料只涉及了文化方面的政策,不能体现“全面”二字,不选C。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不选D;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杂剧 ‎5.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6.某朝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相同。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兵刑等事务。该机构是 A. 宣政院 B 理藩院 C. 军机处 D. 提点刑狱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宣政院,元代专门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涉及到新疆,故A项错误;理藩院,清代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材料中有西藏和新疆,故B项正确;军机处,清代雍正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故C项错误;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故D项错误。‎ 难度:较易 ‎7.687年,武则天派人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诏书,刘袆之说:“没有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的文书能叫诏令吗?”武则天大怒,认为他藐视自己的权威,于是将其赐死。对该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诏敕经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 B. 三省运行机制受到干扰破坏 C. 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 D. 皇帝权威遭到挑战并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武则天的诏令未经中书省起草及门下省审核,说明三省运行机制受到干扰破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诏敕要经中书省起草和门下省审核方合规制,不只是门下省审核;C选项错误,三省机制目的在于强化皇权;D选项错误,武则天赐死该大臣,表明皇帝权威仍然稳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世宗雍正十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选议政王大臣为军机大臣,掌理机密重务。事平后仍不撤销,渐至取代内阁之权。”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有权裁决一切军国大事 C. 使内阁变为其下属机构 D. 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用兵西北,设军机房”可知,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能裁决一切军国大事,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成为了内阁的下属机构,故排除C。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 ‎【点睛】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军机处。2.特点:①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②机构单简、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9.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也的确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实施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0.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地域 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答案】B ‎【解析】‎ 从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判断出该地应该是东周时期的重要城市。‎ ‎11.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出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 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 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答案】D ‎【解析】‎ ‎“ 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A; 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C; 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选D。‎ ‎12.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D ‎【解析】‎ 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3.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乾隆时期 A. 开始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世界 B. 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矛盾尖锐 C.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错失转型先机 D.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 乾隆统治的鼎盛时期是18世纪后半期,此时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在高度发达的自然经济上徘徊,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导致中国错失转型先机,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A中“开始”表述绝对,排除;B与题意无关,排除;D中“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排除。‎ ‎14.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答案】B ‎【解析】‎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发展,故本题错误。‎ ‎15.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A.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 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 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可知,王守仁强调致良知,这与二程强调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的实质是一致的,故B正确。‎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6.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是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B. 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 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了,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二程都曾在此讲学,四大书院之二白鹿洞书院,更因朱熹的讲学而出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民办书院比例下降,思想控制增强,制约了古代文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增加,表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教育·书院的发展演变 ‎17.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潮是 A. 基督教神学 B. 禁欲主义 C. 人文主义 D. 浪漫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的意大利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们称它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之一,他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故C符合题意;基督教神学与题干中对人的称颂不符,排除A;禁欲主义是基督教神学的主张,不是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排除B;浪漫主义出现在18世纪,与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 ‎18.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期的诸侯鲁昭公应用六佾,周天子可用八佾(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季氏只能用四佾,却偏要用八佾。孔子评论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 A. 季氏与周王无血缘关系 B. 孔子的地位受到冲击 C. 鲁昭公僭越了天子礼制 D. 诸侯争霸破坏礼乐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孔子反对的是鲁国季氏违法用礼,行周天子之仪,实际上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故选D。AB两项明显错误;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19.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A. 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 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 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 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意愿,故选D。‎ ‎【名师点睛】‎ 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意愿。‎ ‎20.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是,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课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合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特征以及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可以判断出④表述明显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代,宋代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术,这与古希腊智者运动的时间特征严重不符,应该直接排除,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特征和题意要求,故选A;④表述错误,排除BC;D不全面,排除。‎ ‎21.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工、商皆民生之本”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为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故此题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下列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 朱熹 B. 董仲舒 C. 李贽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抓住题目关键词“佛教”“中国型的思想体系”,可知题干涉及的是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选项中,只有朱熹是理学代表人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三项。‎ ‎23.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 人性本善 B. 血缘远近 C. 宗法等级 D. 君臣尊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弟也者,体现了血缘宗族,这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血缘关系,故B正确。人性本善,属于孟子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宗法等级,故C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君臣尊卑,故D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 A. 春秋战国 B. 唐朝 C. 隋朝 D. 汉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依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新儒学。自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选拔考核人才的标准,社会上兴起了学习儒学的热潮,文官制度也由此逐渐建立起来。这与材料“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相一致。故应选D。A项儒家思想还未确立统治地位;B、C项都是在汉朝之后,与题意不合,应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 ‎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 ‎(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 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 ‎(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然后就可以直接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然后继续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及原因 ‎26.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提取两项图1到图2关于丝路贸易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 ‎【答案】丝路贸易目标变化:图1主要是东西方的物资交流;图2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或答成: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等亦可)‎ 丝路贸易主体变化:古代以西亚、阿拉伯、意大利、中国商人为主;当代以中国和沿途主要国家为主。‎ 丝路贸易内容变化:汉代主要是中国的丝绸、茶叶和外国的土特产商品的交换;当代交流范围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更广阔,更深入,更全面。(其他观点,论述合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旨在考查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图1到图2的解读,可知图片中体现了古今在丝路贸易的目标、贸易的内容以及贸易的主体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图片信息,结合古代丝绸之路的史实和当今一带一路的知识,从上述三方面来加以说明。要紧扣观点来展开说明,史论结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1985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内因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结合所学知识,不少于四个角度,对“内因论”进行合理的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 ‎(3)在“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有哪些新的理论成果应运而生?‎ ‎【答案】(1)①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社会阻碍了市民社会建构;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居统治地位;③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④儒家思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观;⑤天朝上国、重农抑商的思想等传统观念束缚;⑥朝贡贸易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⑦日益僵化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导致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失。‎ ‎(2)①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阶级基础;③创办近代教育,翻译西方书籍,培养了新型人才,冲击了旧思想,为改良派、革命派引进和传播新思想创造了条件。‎ ‎(3)理论成果: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 ‎【解析】‎ ‎【详解】(1)说明:材料一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内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根据题干要求从“内因论”至少选四个角度说明,依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国内因素。本题可以转化为我们已分析过的中国近代化的制约因素。‎ ‎(2)影响:本小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题干要求考查洋务运动对改良派、革命派的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办近代教育,促进了教育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所以可以从经济、文教两大方面分析说明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基础。‎ ‎(3)理论成果:本小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解读。材料中所给的时间是1985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期”应为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理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理论成果主要有: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