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分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 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C. 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 D.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各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这表明,诸侯国与周王在文化上的一致性,故D正确;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上,并未达到青铜器的标准化生产力水平,故A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血缘的内容,故B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青铜器是周王赐予,故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结合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2.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材料意在强调宗法制重视尊卑贵贱。ABD三项明显不符题意。‎ ‎3. 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是 A. 三公九卿 B. 三省六部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三公九卿中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只有一个丞相,符合“独相”,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群相”,故B项正确;内阁出现在中国明朝,明成祖的时候设立,当时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排除;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时期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晴】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4.《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中说:“在政治经济史的恚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科技与文化的繁荣 B. 改变了土地兼并局面 C. 缓解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世族模式”是指贵族特权,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科技文化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B属于经济土地信息;C属于中央君权和相权矛盾。‎ ‎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A排除。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都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B排除。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C排除。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故反映了特殊情况。故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 ‎6. 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B. 妻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 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 D. 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析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雅典统计城邦人口时包含了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表述有误,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为“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这表明,妇女和孩子不算是雅典人,女人和孩子没有公民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妇女不是雅典公民,不能享有公民权利,不能体现“民主化特点”,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7.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 树立皇帝的权威 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 逐步完善法律体系 D. 传播基督教教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例如《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故C选项正确;古代罗马皇帝的权威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故A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思想领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故B 选项错误;传播基督教教义,属于宗教方面,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故D选项错误。故选C。‎ ‎8. 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运动的最终结果是 A.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 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C. 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D. 无产阶级赢得被举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大贵族把持议会下院,而工商业资产阶级却没有获得席位。1832‎ 年,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A、C、D项表述错误,故选C。‎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56个人口不到2000‎ 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 业城市得到65个,各郡选区,特别是北方郡选区得到65个,……这样,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获得议会议 席。‎ ‎9.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下列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各地方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答案】C ‎【解析】‎ 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美国是两者有机结合,故C正确;A项只是说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错误;三权分立说的是国家机构相互制衡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B错误;各州的权力是法律规定的,并非无限制的增强,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内容解答即可。‎ ‎10. 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 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皇是世袭的 C. 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是国家权力中心 D. 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都是资本主义政体,正确。B关于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产生的方式是符合法国和德国的现实的,正确。D项也是二者共同点,是符合历史史实的。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才有权解散众议院,C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法国总统制的特点①总统同国会的议员分别由选民选举产生,不像议会制的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的首领担任,总统所属的政党与国会的多数党不一定相一致。②总统和国会均对选民负责,这同议会内阁制下的政府对议会负政治责任的情况不同。③国会和总统各有一定任期。国会除可以对总统依法行使弹劾权外,不能以不信任票迫使总统辞职,另一方面,总统亦不能解散国会。④政府成员一般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也可以由总统随时撤换。政府工作由总统独立负责,政府成员没有副署制和连带责任制。⑤所有政府成员均不能出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兼任政府成员。⑥国会立法需由总统公布,然后施行。‎ ‎11.“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 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D.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和课本知识可知,德意志统一后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主义残余,使德国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故A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故B错误;本题考查历史根源,C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制定过民主宪法,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德国侵略扩张的历史根源。结合材料“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可知是希特勒实行的大屠杀,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其历史根源是受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影响。‎ ‎1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 ‎13.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 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 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C.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表明太平天国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故D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成熟的外交方针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C项错误。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与题干中“(但)害人之物为禁”不符,故B项错误。‎ ‎14.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协商关税”、“五口通商”等特权,这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的要求;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由此可知,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A项反映在《南京条约》中,故错误;C项反映在《马关条约》中,故错误;材料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共同出发点,解题的关键是,比较选项和题干的关系。‎ ‎15.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给予列强沉重的打击,该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为此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统治方式,故B项正确;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符合材料原因,A错误;帝国主义力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是逐渐增强,C错误;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错误。‎ ‎16.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入中国,我们不能容忍英国在这个世界地域关系重新组合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可推断 A. 日本成为侵华主体 B. 列强争相瓜分中国 C. 英国遭到其他列强排挤 D. 英国在殖民侵略中没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材料“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入中国”可知是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战后(1895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1895年后日本不是侵华的主体,故A;列强瓜分中国时英国遭到排挤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英国在殖民侵略中没落”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告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B. 宣布了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C.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排除A。南京临时政府为了争取列强的支持,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排除B。宣统退位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封建专制,规定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名师点睛】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规定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8.《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和社会习俗方面,排除BC两项;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指的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排除D项。‎ ‎19.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中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的就职宣言亦申述了与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近乎一致的对外政策。由此得出,民国政府的承诺 A. 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 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 C. 阻碍反封建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 D. 是迫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压力 ‎【答案】B ‎【解析】‎ 民国政府承诺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其目的是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国的承认,这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袁世凯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故A错误;袁世凯政府本身属于封建政府,不可能进行反封建革命事业,故C错误;当时帝国主义没有对民国政府进行武装干涉,故D错误。故选B。‎ ‎20.‎ ‎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 社会主义 B. 法西斯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民族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人士,无论是健康人士还是残疾人士,他们都积极参加这一政治运动,这体现了民族意识,故选D。其他选项都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参与度。‎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北伐的最主要成果是 A. 完全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B. 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C. 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 D.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答案】B ‎【解析】‎ 略 ‎22.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C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23.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 《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符合材料历史信息,D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辛亥革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辛亥革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C错误。‎ ‎24.毛泽东曾指出: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创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长期战争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主张 A. 城市中心武装暴动 B. 创建工农联盟 C.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 “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创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长期战争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可以看出,毛泽东提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毛泽东不主张城市武装暴动,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3)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答案】(1)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2)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 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详解】(1)分封制:由材料“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出身和血缘关系为依据,世代为官;郡县制:由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和课本知识可知郡县制以军功选贤任能,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2)第一问:由材料“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由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第二问: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第一问:由材料“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第二问:结合材料“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6.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氷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⑴特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置官员管理通商;协定关税。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⑵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⑶要求:于所属境内保平安;对反抗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氷不叙用”。问题: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⑷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以概括出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侵略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本题考查《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以得出特权。‎ ‎(3)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即行革职,氷不叙用”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国家的侵华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这三个条约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回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 ‎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答案】(1)①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 ‎②以和平交往为主;‎ ‎③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 ‎④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 ‎⑤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 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除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的维护国家主权。‎ ‎28.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三: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革命党人“有所坚持,有所妥协”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1787年宪法是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 ‎【答案】(1)坚持:终结帝制,实现共和。妥协:“驱除鞑虏”变为五族共和(采取清帝退位并优待清室方式结束革命)‎ ‎(2)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或答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3)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方法:①中央与地方: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大州与小州:设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③南方与北方: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和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和妥协的具体含义。‎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矛盾,根据材料“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可知存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矛盾。第二小问方法,根据第一小问和结合所学知识,关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可从联邦制原则方面思考;关于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可从参众议员的名额方面考虑;关于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可从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等内容思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