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武义三中2021届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 一、选择题 ‎1.“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三长制 D. 科举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有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A. 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 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 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 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 汉代“外朝”‎ B. 唐代门下省 C. 宋代政事堂 D. 元代的行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意思相符,故设问指代的政治机构是唐门下省,B项正确。汉代“外朝”是三公九卿制,尚未出现中书省等机构,排除A。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与材料不符,排除C。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4.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 ‎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能,①正确。从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②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而不是由内阁、军机处统帅六部,③错误。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意思,结合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史实,紧扣设问即可知道答案。‎ ‎5.“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材料所评价的条款出自于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A项正确。《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权利进一步丧失,与材料不符,排除B。《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与材料不符,排除C。《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他们……将2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南京条约》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福昌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申报》上为新推出的产品刊登的广告。此后,公司的该产品深受民众欢迎。这反映 ‎①该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营销意识 ‎②民众中有较普遍的抗日救亡情结 ‎③日本在危机刺激下已然全面侵华 ‎④政府对侵略行径有明确抵抗措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九·一八香烟”“东北沦陷,吸此香烟,勿忘光复”等信息可知,该公司借日本侵华的事件宣传公司产品,号召民众抵制日本;故该公司具有较强的产品营销意识,①正确。由该公司广告宣传抗日,该产品深受民众欢迎可知民众中有较普遍的抗日救亡情结,②正确。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而是民族工业公司广告,无法推断出政府对侵略行径有明确抵抗措施,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7.《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记载:“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该会议召开于 A. 上海 B. 遵义 C. 延安 D. 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会议将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与上海、延安、北京不符,排除ACD。‎ ‎【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掌握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8.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百团大战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可知是1940,由材料“华北方面”、“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等信息可知是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B。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 ‎9.假如你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个军队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 丁汝昌的部队 B. 刘永福、徐骧的军队 C. 义和团 D. 朱德的部队 ‎【答案】B ‎【解析】‎ ‎【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和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抗击日本的侵略,B正确;丁汝昌的部队是黄海海战抗击日本的部队,A错误;义和团是1898年兴起,C错误;朱德的部队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错误。‎ ‎10.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非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 ‎1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A正确,排除。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B正确,排除。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排除。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二大 ‎12.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对农民穷困和痛苦生活表示同情与关注 B.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C. 以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D. 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说明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再结合材料中有关农民的境况,说明农民还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故选B。A是材料内容的直接体现,其主要认识是农民的作用,排除;C、D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皆排除。‎ ‎13.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地图识读能力,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陕北吴起镇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是在甘肃会宁,观察地图图中①为吴起镇,②甘肃会宁,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红军长征 ‎14.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应该发生在 A. 甲午战争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经济负担,在中国战区奉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发行没有储备金的伪钞,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C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日军未占领北平,A选项排除。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战争,B选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日军已经投降,D选项排除。‎ ‎15. 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场景出现在(  )‎ 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 改定新约运动中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材料中“‘和平永奠’的牌楼、胜利屏、大红‘V’字、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此场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改定新约运动是在30年代,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 ‎16.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主要意义是 A. 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B. 使人民当家做主建设社会主义 C.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具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主要意义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属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A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B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D选项排除。‎ ‎17.“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反映出的是党派问题,所以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派问题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与党派问题无关,故排除。‎ ‎18.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过去主张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A. 两岸直接“三通”‎ B. 经济合作 C. “一个中国”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达成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因此材料中的核心内涵是“一个中国”原则,C选项符合题意;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A选项排除;经济合作不属于九二共识的核心,B选项排除;“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阐述的,与九二共识无关,D选项排除。‎ ‎19.“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美国官员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对中国的评价 B. 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 美国官员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 D. 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中国表现评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中方代表是周恩来,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根据材料“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和材料“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可知是日内瓦会议,C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时美国的政策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和经济上封锁禁运,A 选项排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印度支那问题解决无关,B选项排除。美国并未出席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解决的是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问题,D选项排除。‎ ‎20.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A. 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 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 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这一国家外交思想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不以阶级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一边倒”的战略,故B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提出,故C排除。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热点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21.梭伦曾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由此我们可知梭伦改革 A. 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 B. 注重保障贵族的利益 C. 推行一种中立政策 D. 以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最大特点是坚持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体现出中立的思想,C正确;梭伦改革是缓和了阶级矛盾,不可能化解社会矛盾,A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中立的思想,并不是注重保障贵族的利益,B错误;以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符合材料中立的思想,D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可知是中立的思想。‎ ‎22.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该由熟悉航海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旨在 A. 提倡男女平等 B. 主张人民民主 C. 揭露民主弊端 D. 宣扬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采取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容易导致不懂政治的人管理政治。“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的人”说明苏格拉底批判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C正确;材料不是提倡男女平等,A错误;主张人民民主也不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B错误;宣扬人文精神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的信息,D错误。‎ ‎23.公元前448年,一位罗马贵族将自己的遗产以遗嘱的方式留给了自己的士兵。家人告上法庭,法庭判决遗产由士兵继承。法官的判决依据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因此公元前448年发生的司法事件理所当然按照《十二铜表法》执行,B正确;习惯法是成文法之前使用的法律,A错误;万民法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实行的法律,C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D错误。‎ ‎24.有学者说:“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宽泛的自由精神是后来欧洲民主和自由的基础和滥觞。”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的有 ‎①国家政治原则 ‎②公职选举 ‎③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④代议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不是代议制,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故④错;①②③都是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故选A。‎ ‎25.罗马万民法规定写作、出版诽谤性的诗歌、书籍,可以提起“侮辱估价之诉”。这说明罗马法 A. 推行严酷刑罚 B. 限制言论自由 C. 维护人身名誉 D. 规范司法程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罗马法对于诽谤、侮辱等写作方面的言论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出法律维护人身名誉的特点,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罗马法推行严酷刑罚,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律严格限制言论自由,B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法律规范司法程序,D错误。‎ ‎26.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 直接民主存弊端 D.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答案】C ‎【解析】‎ 材料“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说明“陶片放逐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体现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没有体现出废除债务奴隶制和公民缺乏参政热情,故AD项排除;B项错误,公民享有民主。‎ 点睛:材料“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7.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 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 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A项正确。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故B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与材料不符,排除D。‎ ‎28.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它“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于一批人的共同执政。”材料所指事件是 A. 查理一世上断头台 B.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C. 光荣革命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紧接着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A项,1649年,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议会军领导者,以叛国罪的罪名处死查理一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斯二世企图在国内恢复天主教并迫害清教徒,引起广泛不满,引发“光荣革命”,排除B。D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于18世纪中叶,与题干现象时间不符,排除。‎ ‎29.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这里的“我”指 A. 詹姆士二世 B. 查理一世 C. 威廉三世 D. 克伦威尔 ‎【答案】C ‎【解析】‎ ‎【详解】1688‎ 年,英国议会要求荷兰执政的威廉三世担任英国的国王,材料中的“我”应该是威廉三世,C正确;詹姆士二世是斯图亚特王朝第四位国王,A错误;查理一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B错误;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护国主,D错误。‎ ‎30.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延续了13世纪《大宪章》中“法律至上,有限王权”思想。“有限王权”是指在《权利法案》下,英国国王仍然拥有 A. 立法权 B. 行政权 C. 财政权 D. 司法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权利法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有限王权”是指在《权利法案》下,英国国王仍拥有行政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议会掌握立法权;C选项错误,依据《权利法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国王没有财政权;D选项错误,英国司法权独立于王权。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31.下列各项对于英国的近代政治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B. 首相是政府首脑 C.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 D.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与首相进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英国代议制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是议会而非首相,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结合责任内阁制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3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各州的人口总数。这一规定主要调和了当时美国 A.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B.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 D.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存在南方奴隶主和北方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平衡南北之间的矛盾,1787年宪法对于黑人奴隶的选举方案作出规定,A正确;议会中议员的选举规定是通过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来平衡,B错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平衡不符合宪法规定内容的目的,C错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通过联邦制进行平衡,D错误。‎ ‎33.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先后在英美等国家确立。下列关于其共同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议会政治,两院组成 B. 选举代表,间接参政 C. 权力制约,民主平等 D. 元首直选,但有任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德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美国法国总统是选举,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项三项均符合英美等国家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共同特点”是关键信息。‎ ‎3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不仅及于各州,并直接及于所有人民。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人民民主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形成了联邦制的体制,一方面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另一方面,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上述内容体现的是联邦制的原则,故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35.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列入其中,那么,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A. 德国古典哲学 B. 法国启蒙思想 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是德国古典哲学,不包含法国启蒙思想,B符合题意,A、C和D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36.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这一演说 A. 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 B. 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和平 C. 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 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国会……援助……”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所以答案选D。两级格局最终形成是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排除A;冷战并不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排除B;拉开美苏“冷战”的序幕是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C说法有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37. “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当代史家帕尔默这段话所评价的这一政策 A. 标志美苏冷战拉开序幕 B. 确立了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 C.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 为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既满足了美国销售国内产品的需要,也实现了遏制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目的,为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D正确;美苏冷战拉开序幕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A错误;确立了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错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的是罗斯福新政,C错误。‎ ‎38.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A. 华约 B. 欧盟 C. 亚太经合组织 D. 联合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华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对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组织,实质上带有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的色彩,A正确;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都属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不是推行霸权主义的组织,B和C错误;联合国是制止霸权主义的国际组织,D错误。‎ ‎【点睛】北约是和华约,属于霸权主义的体现。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属于经济区域组织,二者显然类别不同。‎ ‎39.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D. 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凡尔赛体系建立,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故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故C正确;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未涉及两极格局的社会主义方面,故A排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1914年无关,故B排除;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应该突出工业革命,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联系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的知识分析解答。‎ ‎40.有学者写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尤其如此,戴高乐在各个领域里都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这一论述所基于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包括 ‎①西欧国家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理念的提出 ‎③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发展 ‎④西欧经济与美国已成鼎足之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 由“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在各个领域里都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可当时西欧一体化得到发展,故①②③‎ 正确,选A。20世纪七十年代,西欧经济与美国已成鼎足之势,排除④,故排除BCD。‎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美国通过了旨在使《独立宣言》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摘自1906年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发展的作用,并举例说明这一宪法是否真正保证了美国所有人天赋的权利。‎ ‎(2)材料二中提到的后来发生的推倒满洲政府的革命,有什么意义,此次革命后制定的宪法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为美国民主打下坚实的基础。举例:保留黑人奴隶制。‎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地位: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作用:反对君主专制和维护民主共和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1)作用:据材料一美国颁布的1787年宪法和所学从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发展等回答。举例:从该宪法保留奴隶制等回答。‎ ‎(2)意义:结合所学的辛亥革命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回答。地位: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作用回答即可。‎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还有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国际关系史》‎ 史料三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1)史料一、二中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史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三中“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答案】(1)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具有反苏性质(祸水东引)。‎ ‎(3)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的备战赢得了时间;但丧失警惕,致使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侵略野心;推迟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一“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可知英法两国实力削弱以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依据材料二“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可知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依据材料二“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可知是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依据材料一、二和三和所学从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实行的目的以及性质和影响分析回答。‎ ‎(3)说明:依据材料三“主要在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的信息和所学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对于苏联、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角度分析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