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课件)(2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课件)(29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 先秦时期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24) 据学者考订 , 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 , 多为兄终弟及 ; 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 A. 禅让制度的长期 影响 B .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 差异 D .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兄终弟及 , 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 , 而 “ 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 说明其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 , 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 故 B 项正确。禅让制度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 , 故 C 项错误 ; 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 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 , 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 故 D 项错误。 2 .(2019 课标全国 Ⅲ ,24)“ 教民亲爱 , 莫善于孝 ; 教民礼顺 , 莫善于悌 ; 移风易俗 , 莫善于乐 ; 安上治民 , 莫善于礼。 ”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 突出了孝、悌、乐、礼 , 强调了血缘关系 , 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 , 故 A 项正确。 3 .(2018 课标全国 Ⅱ ,24) 据《史记》记载 ,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 , 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 乃去其三面 ”,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 , 最终推翻夏桀 , 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夏商时期的仁爱思想。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景 , 此情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 , 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 , 故 A 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景的主旨 ; 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 , 并非捕猎 , 故 B 项说法错误 ; 从题干情景来看 , 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 , 故 C 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 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 , 并非是资源争夺 , 故 D 项错误。 4 .(2017 课标全国 Ⅰ ,24) 周灭商之后 , 推行分封制 ,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 都朝歌 ( 今河南淇县 );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 都奄 ( 今山东曲阜 ); 封召公奭于燕 , 都蓟 ( 今北京 ) 。分封 (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 , 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 ,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 使周文化得到认同 , 故选 A 项。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 , 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故 B 、 C 两项均错误。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5 .(2019 课标全国 Ⅱ ,24) 战国后期 , 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 , 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 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 , 主要是因为 (    ) A. 公田制度逐渐 完善 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 通畅 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秦国实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 , 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 , 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 , 国力强大 , 并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 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 足以完成这些任务 , 故 D 项正确 ; 战国时期 , 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 故 A 项错误 ; 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与秦国能够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 , 故 C 项错误。 6 .(2015 课标全国 Ⅰ ,24) 《吕氏春秋 ·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 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 A 解析 :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 农业收益增加 , 使得以家庭为单位 , 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 , 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故 A 项正确 ; 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 , 所以农业收益的增加会有利于而不是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故 B 项错误 ;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 ,C 项因果关系颠倒 , 故错误 ; 农业收益的增加必然刺激人们对拥有更多土地的追求 , 从而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诸子百家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 7 .(2018 课标全国 Ⅰ ,24) 《墨子》中有关于 “ 圆 ”“ 直线 ”“ 正方形 ”“ 倍 ” 的定义 , 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 ,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 《墨子》 (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 , 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 , 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 , 可知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 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 , 未涉及思想内容 , 故 A 项错误 ; 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 , 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 故 B 项错误。 三维重组 拓展升华 一、多角度认识分封制的影响 1 .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影响深远。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秩序 , 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 , 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 , 经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长期存在。 2 .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 抵御了外族侵扰。分封制下 , 受封的贵族把先进地区的文明带到封国之中 , 与封国之内的其他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 , 客观上也起到了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统治的作用。 3 . 分封制影响深远。西周后期 , 王室衰微 , 分封制逐渐瓦解 ;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分封制消亡。但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 , 例如西汉、西晋、明朝等 , 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 有 学者指出 : 从国家结构形式看 , 如果把商朝的方国联盟看作是 “ 邦联制 ”, 那西周的分封制就是名副其实的 “ 联邦制 ”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 (    ) A.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 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地进行统治 D. 分封制以方国联盟制度为基础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 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 邦联制 ” 的特征是松散 , 而 “ 联邦制 ” 则是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材料信息指出西周分封制是 “ 联邦制 ”, 意在说明西周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 , 故 B 项正确 ;A 项本身正确 , 但不是材料主旨 ;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性 , 并非 “ 独立地进行统治 ”, 故 C 项错误 ; 方国联盟是商朝而非西周分封制的基础 ,D 项错误。 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诸侯混战和分裂割据时期 , 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 , 华夏族逐渐形成 , 国家统一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愿望 , 这就为秦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其孕育的统一因素具体表现有 : 1 . 政治上 (1) 西周末年 , 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 , 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 “ 天下共主 ” 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 , 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 形成统一的趋势。 (2) 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 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逐渐强大 , 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2 . 经济上 : 春秋时期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 , 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 , 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 , 这就为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 3 . 思想上 :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 . 人心上 :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 5 . 民族关系上 : 民族凝聚力增强 ,“ 华夷 ” 观念相对淡薄 ,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2019 宁夏银川高三二模 ) 春秋初期 , 秦、楚、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 , 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    )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方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民族交流与融合。据材料 “ 春秋初期 , 秦、楚、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 , 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 ” 可以得出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说的是楚、吴、越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 , 不能说明南方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 故 B 项错误 ;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结论正确 , 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 故 C 项错误 ; 随着各诸侯国的改革变法 , 各诸侯国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 故 D 项错误。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法 ( 族 ) 观念对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影响 进入封建社会后 , 虽然宗法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 但是宗法 ( 族 ) 观念却长期保存下来 , 对后世封建国家的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自上而下的政治治理体系。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王朝政治 , 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宗族成为仅次于官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 , 并作为封建国家的社会基础 , 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 从下往上看 , 秦代以来 , 就有 “ 王权不下县政 ” 的传统。封建权力网络并没有延伸到乡镇。在乡村 , 里社、保甲等最多是带有准行政机构色彩 , 主要还是依靠宗族组织来维护基层社会的安全、组织和协调生产、生活。 3 . 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 使宗法观念与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结成一个整体。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宗法 ( 族 ) 观念强化伦理、政治关系 , 使封建伦理纲常通过宗法 ( 族 ) 观念传递到社会基层 ,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纽带。 汉代 统治者推崇 “ 以孝治天下 ” 。汉代孝道的核心是 “ 移孝作忠 ”, 把家庭 “ 小孝 ” 变成忠君 “ 大孝 ” 。这反映出汉代 (    ) A. 力倡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B. 注重用宗法伦理治国理政 C. 用愚孝思想来欺骗广大人民 D. 法家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对封建国家治理的影响 , 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依据材料信息把家庭 “ 小孝 ” 变成忠君 “ 大孝 ” 可知 , 汉代统治者注重用宗法伦理来治国理政 ,B 项正确。 四、全方位认识春秋战国转型期的社会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转型期 , 但各种剧变的社会现象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1 . 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 , 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征战讨伐。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 , 相继进行改革 , 逐渐用地缘社会取代血缘社会来管理国家 ,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用军功授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2 . 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转型。诸侯国为了拓展统治区域 , 不断发动战争 , 而战争成为加强君权或中央集权最好的理由和借口。与此同时 , 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 ,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 用中央集权制取代分封制 , 削弱贵族权力。这种转型实质上是新兴地主阶级阶级向旧贵族的夺权。 3 . 从土地制度看 , 从名义国有 ( 莫非王土 ) 向私有制转变。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推动力。 4 . 从思想文化看 , 从 “ 百家争鸣 ” 向思想专制的方向发展。商鞅变法的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就是明证 , 这是政治制度转型的必然要求。 5 . 从民族关系看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各民族不断融合成为华夏族的过程。 总之 ,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社会转型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宗法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而逐步瓦解、崩溃。与此同时 , 这一时期出现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社会风气、社会阶层的变动与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和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选官制度的更迭 , 从根本上说都与社会生产力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 战国 时期秦国军功爵制规定 : 凡立有军功者 , 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 , 都可以享受爵禄 , 而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获得原有的爵位封邑。该规定 (    ) A. 体现了德才兼备的选拔 标准 B . 为中央集权制提供制度基础 C. 利于血缘政治转向官僚 政治 D . 是形成官僚政治的前提条件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社会转型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 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材料 “ 凡立有军功者 , 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 , 都可以享受爵禄 ” 改变了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选官制度。 “ 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获得原有的爵位封邑 ”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 , 使官职不再为贵族垄断。这将有利于形成官僚政治 , 说明军功爵制度促使血缘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C 项正确。有军功者并非是有德之人 ,A 项错误 ; 中央集权制强调地方服从中央 , 与按军功授官爵没有直接关系 ,B 项错误 ; 官僚政治形成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D 项错误。 【典例】 (2019 百校联盟高三模拟 , 节选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 有力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夏朝出现学校 , 其主要职能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等方面的技能 , 具有很强的 “ 职业性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突现和强化 , 政治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 “ 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 ” 等腐朽观念的传播 , 劳动者地位降低 , 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不被人重视。但医学、算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 , 受到统治者重视 , 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 , 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国语 · 齐语》记载 :“ 饬其子弟 , 相语以事 , 相示以巧。 ” 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父子兄弟间传承。 —— 摘编自陈名树《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特点 : 学校教育与家族传承相结合 ; 历史悠久 , 不断发展 ;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 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 行业间发展不平衡。 影响因素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生产力发展水平 ; 政府的政策。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提供了新情境、新材料 , 链接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热点 , 旨在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在运用史料得出结论 ( 实证 ) 的过程中 , 一般而言 , 我们有三种基本方法 :(1) 提取法 ( 不是照抄材料 ): 即对于材料中有结论性的关键词、关键句我们直接提取出来 , 如本题特点的第一个要点。 (2) 转化法 : 即运用历史学科、语文学科等知识 , 把史料信息转化成 “ 学科语言 ” 来表达 , 如本题特点的第二、三、四个要点。 (3) 概括法 : 即对于需要把几层 ( 主旨层 ) 信息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结论的情况 , 我们就要进行概括 , 如本题特点的第五个要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