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黑山县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黑山县黑山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 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3.《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秦穆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4.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6.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7.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8.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0.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11. 《二十四孝》中,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2.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1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1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 17.“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18.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20.体现了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含义是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2.研究发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红山文化遗址,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要获得该遗址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3.2019年美国国际在线报道: 4月5日清明节将至,在往来外国和中国的国际航班上,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回乡祭祖扫墓的海外华侨华人。海外华侨华人的这种情结源于(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4.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这两位思想家是( ) A.孔子和孟子 B.墨子和老子 C.孟子和庄子 D.孔子和老子 二、材料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12分) (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请归纳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最早可能始于何时?是谁首倡的? (2分) (3)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方面措施有哪些?(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10分) (2)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CAC 6-10 DCABC 11-15CCACA 16-20CBDBA 21-24ACBD 二、材料题 25. (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12分) (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6分) 26. (1)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规定: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 b、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c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乘车;课以重税 d商人子弟不得为官吏(10分) (2)始于战国时期,是商鞅首倡的(2分) (3)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4分) 27.(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8分)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6分)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