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段考试题 高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 A. 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 B. 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 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 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是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故C项正确;分封制国家不等于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故A项错误;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如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B项错误;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属于古罗马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学生可以结合分封制相关知识,正确理解这反映了层层分封的特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 B. 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C. 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有的已经到了当时距离西周中心区域很远的地方,可以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B正确。题干中的“姬姓的随、唐等国”不是功臣,A错误。此题涉及的是分封的方位,不涉及贵族的政治垄断特权,C错误。题目中没有说明中央控制地方的措施,D错误。‎ ‎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C.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其原因在于晋国是西周分封制下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周成王弟唐叔虞属于西周宗室,这体现了宗法制正统观念,故D选项正确;晋国的历史悠久的原因仍然在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故B选项错误;晋国没有统一中国,故C选项错误。故选D。‎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6.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夏、商都城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矩,也就说明了礼制观念已经影响到了城市建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夏、商时期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水平极端低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还没有皇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都城模式仍在变化中,尚未定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8.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而有利于贵族政治项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A。‎ ‎9.西周王朝时,中国己经形成统一局面,建立了封建制度。但只可称为“封建的统一”,与秦以下之“郡县统一”,则有所不同。此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 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B.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 秦统一的区域远远大于西周时期 D. 秦打破了地方官员世袭的传统 ‎【答案】D ‎【解析】‎ 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故D正确;A和B项没有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不同;C不是最主要的不同。‎ ‎10.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有叛国而无叛“郡”,“郡”是指郡县制,所以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宗法制和世官制,所以选项B、D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谓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故B正确。秦朝郡县制和元朝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国家的统一。清朝军机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三项制度都没有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故A、C、D排除。‎ ‎1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门第高低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与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C项正确。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 ‎14.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唯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惟武则天可拆看”,利用铜匦监察官员,从侧面反映专制的加强,故 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是监察制度,不是君主专制,故 A 项错误;民本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立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古代监察制度 ‎1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解析】‎ A、C、D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16.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尚未统一 B. 官员队伍的冗杂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在中央机构中分化事权即增设职位、分立部门等方式,导致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出现“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B项是这种状况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 点睛: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对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导致闲散机构增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如为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7.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先依据山川形变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其作用而非目的,排除;BC两项说法均与行省设置意图无关,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 ‎1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可知,元朝为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设“官”管理,从所学知识看,元朝管理地方主要是行省,但对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宣政院进行管理,A正确,D错误;中书省是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机构,排除C。‎ ‎19. 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 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皇权专制不断削弱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皇帝昏庸懒于朝政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2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由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到军机处,这些变革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所以答案选A。B主要针对地方权力;C是司法机构;D不符合材料主旨。‎ ‎2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23.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载:“一般来说,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 这反映出古希腊 A.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B. 人文主义使人性张扬 C. 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 D. 城邦政治体制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体现出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两句话都体现出了城邦政治的特点,故D项正确。‎ ‎24.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 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 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 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关心城邦事务是公民意识的体现,梭伦立法规定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说明古代雅典的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5.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人平等 B. 民主监督 C. 法律至上 D. 轮番而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表明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采取抽签的方式,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民主监督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至上,故C项错误;抽签选举的方式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轮流坐庄也就是轮番而治,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雅典民主制•特点 ‎26.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B. 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C. 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D. 实现村社公平公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这实际就是“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内容,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A正确。材料措施不是扩大公民大会权力,B错误。十将军委员会产生与材料信息无关,C错误。此措施显然不能实现村社公平公正,D错误。‎ ‎27.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处罚力度是不同的,即材料说明了罗马法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要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非反映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适用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的犯罪,是客观意愿至上而非主观意愿至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A.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 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 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A项不选;B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适用范围;C项只符合“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与其他条文不符;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知,其强调人民权力,而“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 “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强调国家的利益,两者是统一的,D项正确。‎ ‎29.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 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C. 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说明君主立宪制的制度急需完善,故A正确;英国是下议院权力较大,故B错误;议会权力开始上升,C错误;《权利法案》并没有遭到破坏,D错误。‎ ‎30.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 议会至上 B. 和平渐进 C. 自由平等 D. 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88年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王权,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限制,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才保证了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进而实现现代化。A符合题意。和平渐进是代议制确立过程体现出的特点,排除B;17时机是很多人没有选举权,谈不上自由平等,排除C;17世纪时议会颁布法案限制国王权力,议会主权下并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 。‎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 ‎31.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C.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的分析理解 ‎32.从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起,殖民地的民众,已经在这片新大陆上积累了两百多年的成文宪法经验,各殖民地都有自己的成文章程与宪法性文件,宪法制定者们根据启蒙思想及美国实践制定了1787年宪法。据此推知,1787年美国宪法 A. 创造了人类民主的奇迹 B. 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产物 C. 是历史经验发展的必然 D. 践行了《独立宣言》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从“宪法制定者们根据启蒙思想及美国实践制定了1787年宪法”可以看出美国1787年宪法继承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精髓,又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和完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美国民主政治依旧存在弊端;C选项说法不准确,忽略了美国人民的自身发展与创造;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3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 A. 保证国会绝对权威 B.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C. 防止封建君主专制 D. 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说明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出的是共和主义原则,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美国联邦中央实行的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排除;B项提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34.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员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最后,瓦隆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一票共和”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A. 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 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 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 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国民议会中以一票的优势确立的,且总统的任期比较长,可以连选连任;这说明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故选A。B中派别斗争错误;C中团结说法错误;这说明共和制度仍需坚持不懈的斗争。故D说法错误。‎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5年宪法》‎ ‎35.威廉二世(1888年继位)时期,德国对军队及其价值观的羡慕和崇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许多企业家大致按照军队方式经营生产…富有的资本家们在贵族军官中间为自己的女儿寻求女婿…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反映出德国 A. 是军人专制的政体 B. 军国主义氛围浓厚 C. 民众普遍崇尚战争 D. 新旧阶层进行联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德国对军队及其价值观的羡慕和崇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许多企业家大致按照军队方式经营生产……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军国主义氛围浓厚,故B正确。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普遍崇尚战争,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新旧阶层进行联姻,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的相似之处。‎ ‎(2)据材料二,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保护私有财产。‎ ‎(2)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2)由材料二“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可以分析出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由材料二“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和措施。‎ ‎(2)材料二中“两种不同的政府”和“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答案】(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收归中央。‎ ‎(2)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等部门。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既维护国家统一又防止过度集权。‎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和所学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以及设转运使将赋税收归中央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两种不同的政府””是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是中央和地方三权分立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联邦制特点以及三权分立、分权制衡角度分析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