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选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纣母所生三子依次是微子启、仲衍、受德 B. 商纣得以继位最主要原因是大臣支持 C. 纣继承王位是因其母由妾成妻身份的变化 D. 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史主要是为纣的继位提供制度上的依据,材料无法说明太史支持纣继位的主观动机,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要求。由材料“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可知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根据材料“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可知纣为其母封妻时所生,故纣继承王位是因其母由妾成妻身份的变化,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材料反映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在事实上得到确立和实行,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理解错误”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时抓住“理解错误”的限定信息,紧扣材料信息“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项。‎ ‎3. 根据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记载,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君权至上产生的问题 B. 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 C. 君主权力受到了制约 D. 内阁的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内容。由题意内容可知,万历皇帝依赖内阁处理政务,以司礼太监牵制内阁,将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体现了君主专制的达到顶峰。B与君主专制无关,CD不符合史实。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材料“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说明罗马法是近代大陆的法律基础,故选A;罗马法维系的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而欧洲近代是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以罗马法不可能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排除B;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民主制度而非资产阶级民主,排除C;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说罗马法改革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 ‎5. 克利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这一做法 ‎①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 ‎②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③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 ‎④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②④两项分别发生于伯利克里以后及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克里斯提尼时期”,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全民政治”可知第①项的表述与此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产生”可知第③项的表述与此相符。故选C。‎ ‎6.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图表内容,在1831年英国国内的工矿建筑、商业和地产房租等部门收入呈上升趋势,表明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工业经济实力逐渐在壮大,社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议会改革的进行,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题干中不能体现出“阶级矛盾”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错误;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出现,排除C项。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7.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产物。‎ ‎8.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代议制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如民主选举、分权制衡、政党政治等,据此分析选项内容可知D项正确;帝国立法权由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政府首脑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这些体现德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故ABC排除。故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9.‎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 ‎10. 《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报刊,1853年4月23日报道:“南京于3月8日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据说南京的清朝将军身先士卒,已在英勇作战中阵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报道中的“叛军”是指 A. 太平军 B. 英法联军 C. 国民革命军 D. 革命党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53年4月23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曾攻占南京,材料中的叛军是指太平军,故A项正确。英法联军没有占领南京,排除B项。国民革命军组建于国民大革命期间(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革命党人的革命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点睛: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相关知识,抓住关键信息“1853‎ 年4月23日”“南京于3月8日被叛军彻底包围,21日被攻陷”等,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1.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 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案】A ‎【解析】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故A选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D选项错误,B、C选项无法体现。‎ ‎12. 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据上述材料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 ‎①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 ‎②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 ‎③敌强我弱,实力悬殊 ‎④王明推行“左倾”路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可知,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是红军长征的原因,故①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可知,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是红军长征的原因,故②项正确。根据材料“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可知,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是红军长征的原因,故③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明“左倾”的错误,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13.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均不涉及徐州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两党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的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两党就会走向对抗。‎ ‎③国际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而不利的国际环境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4. 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A. 村民自治 B. 政协会议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我国从1998奶奶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视线里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材料中“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正是这种形式的体现,故本题选择A项;D.B属于中央机构,C属于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 ‎15.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对这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 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 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 闻一多所指的“分离”曾长达五十年 ‎【答案】B ‎【解析】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澳门属于被葡萄牙占领,属于殖民地问题,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表述均是正确说法。‎ ‎16. 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A. 彼得格勒起义 B. 二月革命 C. 七月流血事件 D. 四月提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彼得格勒起义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反映的事件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材料中有沙皇,所以罢工暴动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B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是在二月革命后,是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游行示威,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 ‎17.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访晤英国”、“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1953年的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本题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18. 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消失了48小时,对外宣称的理由是我要在巴基斯坦位于喜马拉雅山脚的一个山中避暑地休整一下,但我们真正的目的地是北京。在华盛顿,只有总统和我的首席助手亚历山大•黑格知道我真正的使命。”这里“真正的使命”指的是 A. 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美,开展乒乓外交 B. 表达总统访华意愿,改善中美关系 C. 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对抗关系 D. 就日内瓦会议的问题与中国进行谈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使命是表达尼克松总统访华意愿,改善中美关系,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应该是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排除。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对抗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与材料基辛格的使命不符,排除C项。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主要与中国讨论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9.‎ ‎ 2014年11月,中国设立“新丝绸之路开发基金”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助力。有人说:“马歇尔计划远不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 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产物 B. 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的根源 C. 以隐蔽的手段稳定和控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 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持西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为了遏制苏联,为美国称霸世界服务的,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时两大军事集团尚未正式形成,排除A项。冷战时期世界政局不稳定的根源在于美苏均势下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的冲突,而非马歇尔计划,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并非针对德国,排除D项。‎ ‎20.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是当前欧盟的重要现象,它正成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议程。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体动员大众关注、参与和推动欧盟决策争论的进程。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政治化表述正确的是 A.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消除民众的不满 C. 抗衡美苏两极的需要 D.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政治一体化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而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欧洲政治一体化适应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无法消除民众的不满,排除。欧盟建立时,苏联已经已经解体,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候,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洲、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宫由中央官员担任。‎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地方制度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分析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意义来回答。‎ 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调整地方制度变化角度思考回答。‎ ‎22. “民主政治”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制度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例举希腊哪一城邦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结合所学,说明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是如何实现“长治久安”。‎ 材料二: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这是近代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第一步。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避免议会滥用权力……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 ‎——摘编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行使民主的方式上,近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的理解。‎ 材料三: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5年黄炎培《延安归来》‎ ‎(5)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中体现“人民监督政府”的政治制度。‎ ‎【答案】(1)城邦:雅典。‎ 措施: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扩大五百人议事会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等等。‎ ‎(2)特点:代议制民主;分权制衡。‎ ‎(3)近代西方民主是间接民主,是一种代议制度,即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古代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4)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5)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可知是代议制民主;根据材料二“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可知是分权制衡。‎ ‎(3)关于在行使民主的方式上,近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西方民主是间接民主,实行代议制方面回答西方行使民主的方式;可从古代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方面回答雅典行使民主的方式。‎ ‎(4)关于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紧扣“中央集权原则”“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 ‎(5)根据材料“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方面作答即可。‎ ‎23. 冷战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成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参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不结盟运动履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承诺的工作陷入困境 ‎——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三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两国互相猜疑。‎ ‎(2)历史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第三世界更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美苏冷战”严重威胁第三世界的和平。影响: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3)欧盟和北约。理解: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作为美国领导的军事政治集团,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成立,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欧洲的“两个联盟”欧盟和北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等信息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可知,“两个联盟”分别指欧盟和北约。根据材料信息,“主次关系”的变化应当是指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 ‎(4)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局势。‎ 点睛: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第一小题“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即属于此类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第二小题“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最,并分析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第三小题“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即应当采用上述方法来解答。‎ ‎2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或分异令):奖励耕织。‎ 影响:行政手段促进小家庭形成;为小家庭提供生存途径。‎ ‎(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亲情密切。‎ 时代背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措施,从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奖励耕织;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的两项措施,可总结变法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商鞅变法 ‎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 ‎——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除此以外,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1)原因: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 ‎(2)措施: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 ‎(3)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日本工业化的道路。从三菱财阀的崛起原因、日本工业化的独特性等方面来分析。‎ ‎(1)依据材料“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概括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由材料 “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概括得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的主要措施;根据对材料“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理解,分析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独特性表现。‎ ‎(3)综合两则材料的信息,认识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政府的作用及其军国主义特征,据此结合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辩证分析日本工业化独特道路的历史作用。‎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