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该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郡县制遭到破坏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崩溃,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郡县制,A项错误;B项错在“开始”;D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选C。‎ ‎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从秦汉到明清,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4.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官员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C. 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答案】B ‎【解析】‎ 郡县制之下选官的权力在于中央和皇帝,官员不能世袭,这就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与臣的关系、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均不能用来解释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的原因,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 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 B. 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C.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D.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向美国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门户开放政策即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对于所有列强来说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即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故答案为C项。清政府早已向西方列强开放,排除A项;西方列强不存在对清政府的开放,排除B项;是互相开放,而不是仅仅对美国开放,排除D项。‎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 B. 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 C. 大部分主权丧失,封建经济为主 D. 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统治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所谓半殖民地,指部分丧失国家主权,所谓半封建社会指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封建社会体系不完全瓦解,是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故选C;A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机械的错误理解,排除;B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片面理解,排除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的内涵,D只是涉及到政治方面,排除。‎ ‎7.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 B. 《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C. 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 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A.《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这一说法正确;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这一说法错误,应是1954年宪法;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说法错误,应是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说法错误,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点评: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项目 ‎ ‎《共同纲领》 ‎ ‎1954年宪法 ‎ 背景 ‎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 社会主义制定即将确立时 ‎ 制定主体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内容 ‎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 性质 ‎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历史作用 ‎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 ‎8.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略 ‎9.“……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推行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中的“弥漫着书香的世界”可知是指当时的中国读书氛围浓厚,据此可以推断出是科举制的盛行,使得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的同时,还提高了文化的地位。B、C、D三项不符题意,故选A。‎ ‎10.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 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 C. 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D. 嫡长子都称为大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的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故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宗法制下,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 故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小宗具有双重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故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在西周的宗法制下,除了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如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大宗,但相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小宗,故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11.《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该书作者 A. 肯定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B. 认可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 C. 赞扬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说明作者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政策连续性的优点,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协会议 ‎【名师点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即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我国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扎的关系。(4)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12.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 D. 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题眼是“共识内涵”。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中“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相符,故B项正确。‎ ‎1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 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 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C ‎【解析】‎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促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召开是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是导致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的原因,故A项错误;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属于新时期外交活动,故B错误;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是1971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错误。‎ ‎14.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 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军炮打金门,表明解放军要解放台湾,统一中国;而蒋介石拒绝从金门、马岛撤军和台湾海峡中立化表明蒋介石还想光复大陆。因此双方都希望实现统一,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体现了国共双方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依据题意和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借助于解放军发动炮战有了拒绝美国搞台湾独立的理由,B选项错误;C选项并非材料主旨,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一是理解解放军炮击金门是为以武力解放金门进而解放台湾,二是理解蒋介石拒绝杜勒斯的要求也是希望实现统一的体现,综合两者的要求可知这体现出国共双方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依据材料主旨联系所学内容分析选项内容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改革开放的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C项正确。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排除A。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不属于历史性巨变,排除B。改革开放是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排除D。‎ ‎16.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A. 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 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 C. 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题眼是“1971年”“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根据题眼,可知该事件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该事件并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国在这种孤立政策失败后开始和中国改善关系,故A项错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大上,新中国以绝对的优势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当时,联合国仍然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D项正确。‎ ‎17.“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 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 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 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答案】B ‎【解析】‎ ‎“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等字眼意在强调“另起炉灶”是为了捍卫一个中国,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的是一边倒的方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C.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D.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注意把握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逐渐中断。因此选择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美贸易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和美国关系进行改善,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A错误;中国当时已经突破意识形态外交,B错误;中国并不能拯救美国的衰落,C错误。‎ 点睛:中美关系发展 ‎20.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 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愈发尖锐 B. 公民法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C. 应该抓紧健全直接民主政治 D. 急需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疆域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统治……困难”可知当时古罗马帝国推行的公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故B项正确;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效缓和了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故A项排除;C项应为古希腊的状况,与题目中的信息“罗马帝国”不符;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罗马帝国建立”不符。‎ ‎21.古希腊和罗马给人类政治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 ‎①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 ‎②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 ‎③雅典的奥运精神 ‎④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①、②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罗马法是欧洲历史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故①、②项正确。③、④项,雅典的奥运精神以及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都是古代希腊、罗马对世界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相比较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律体系,雅典奥运精神和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不能算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故③、④项错误。故选A。‎ ‎22.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主要说明 A. 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B. 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 C. 雅典公民的素质有限 D. 城邦是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雅典人愿意为城邦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并不是牺牲了人的个性,故排除A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雅典公民素质有限,故排除C项;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公民的有关问题,与城邦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可知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故选B。‎ ‎23.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4.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下列说法体现这种“妥协”的是 A. 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 B. 总统由选举产生的方式 C. 立法、行政与司法之间的权力分配 D. 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妥协”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据此分析选项,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主要是协调大州与小州的关系,体现出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故A正确,排除B、C、D。‎ ‎25.有历史学家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以上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美国是两者有机结合,故A正确。B项说的是国家机构相互制衡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各州的权力是法律规定的,并非无限制的增强;D项只是说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实现了稳定与效率的平衡 ‎【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在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争衡的理念,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6.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结论正确的是 A.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 都制约了君主权力 C.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 两幅图都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因此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故A项正确。从第一幅中可以看出德国的宰相和议会都是服务于皇帝,无法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制衡,故BC两项错误;美国总统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D项错误。‎ ‎27.中共夺取政权的基础是在农村,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奋斗并取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则是在中心城市发动游行、罢工和起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间比中国革命短得多。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 A. 革命斗争策略不同 B. 经济结构及水平不同 C. 城乡人口数量不同 D. 敌对势力的强弱不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和俄国的革命道路不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共夺取政权的基础是在农村”“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则是在中心城市”等关键信息可知,中国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俄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知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两国所走的道路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答案选B。材料所讲的是斗争策略,因此不能作为原因,排除A;C、D 也是两国所走革命道路的原因,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 ‎28.有关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 实行土地国有化 B. 新政权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C. 建立工农联盟 D.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1917年,在全俄工人士兵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还拥有立法权;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时期尚未实行土地国有化,A项是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的措施,排除A。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排除C。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签署《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与巴黎公社无关,排除D。‎ ‎29.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的世界》中认为:“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 A. 冲击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 B. 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群雄”指的是 “一超多强”,即“一超”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时美苏两极格局已不复存在,故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项;“一超多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C项正确;“群雄竞起”不可能促进政治一体化,故D项说法不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0.美国制订马歇尔计划时特别强调,这一援助计划必须是一个综合实体,“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给予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将来可能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治本的,而不是治标的”。这表明美国 A. 决意承担世界经济的复兴 B. 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 推动欧洲走上一体化进程 D. 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然后对抗苏联,进行冷战,其根本意图不是为复兴世界经济,况且世界也应包括苏联,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战后的美国如何推行马歇尔计划,并不能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故B项 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战后的美国意欲称霸世界,对外战略重点是全世界,故D项说法错误。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客观上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该题共2个小题,共40分,共中31题22分,32题18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三 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于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试说明理由。‎ ‎【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理解: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偏颇。‎ 理由:八股取士造成国民愚昧落后,人才匮乏。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而不应仅仅归咎于八股取士。‎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一表明卢商一个少年失去父亲并且家贫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走上仕途,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不再是依据门第,然后再依据材料中的出现的官名“进士”可以分析出这种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第一小问,主要从统治基础、打击对象和官员素质等角度作答。‎ ‎(2)依据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来分析,材料内容是在梭伦时期,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他改革的内容中有保护工商业发展并且规定按财产多少来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管理国家的权利,这就扩大了民主的享受范围。 ‎ ‎(3)联系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来分析康有为的观点。康有为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偏颇,八股取士造成国民愚昧落后,人才匮乏,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而不应仅仅归咎于八股取士。‎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緣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二 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尤金·赖斯《现代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崛起的“地域战略棋手”有哪些。并分析“地域战略棋手”纵横捭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答案】(1)地域战略棋手: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原因: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或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行动: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流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可从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方面回答二战后崛起的“地域战略棋手”即可。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可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或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方面回答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流通方面回答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 “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世界多极化趋势、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