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 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2.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 A.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 C.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 D.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4.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 ‎5.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 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6.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 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7.在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有皇帝家仆的性质;唐朝的三省六部 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 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公天下意识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家天下”意识不断强化 D.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 ‎8.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 )‎ ‎①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③实行皇位世袭制 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10.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打击贵族势力 ‎11.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12.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 )‎ A.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 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D.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13.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 )‎ 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 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 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 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 ‎14.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 A.监察机构日益多元 B.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 ‎15.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 C.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 D.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16.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采取藩封的办法,“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明太祖此举 A.对宋元的灭亡拥有准确的认识 B.带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 C.为明中后期地方割据留下隐患 D.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17.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19. 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 A. 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C. 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 D. 开始融入全球性世界市场 ‎20.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 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 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 C.民族矛盾缓和 D.阶级矛盾激化 ‎21.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旋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 影响是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2.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 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 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23、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C.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24、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25、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26、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27、民国三十年,国立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招生考试中,“中外地理“试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此举的出发点是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升中国民众抗战信心 C.使国人认识到日本劣势 D.推动早日开展战略反攻 ‎28、国民革命期间,改组后的国民党虽然党员人数急剧扩充,但组织的内聚功能并未增强,基层组织尤其不健全,这与共产党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性形成巨大的反差。由此可知,当时 A.第一次国共合作濒临破产 B.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隐患 C.国民党开始重视组织建设 D.工农革命热情并未充分调动 ‎29、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李立三以上认识产生的根源是 A.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30、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国军主力基本消灭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D.国民政府已经覆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应运而生 ‎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问题二 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弊端。‎ 问题三 走什么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4分)‎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2分)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8分)‎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各自结果如何?(2分)‎ ‎32.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以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导条约》全名为《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由美国和苏联于1987年12月签署。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2014年开始的美俄《中导条约》之争,是冷战后新军备竞赛的一个表现,也是美俄全面争斗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希望打破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战略劣势,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而美国则想固化苏联解体的成果,维持其世界统治地位,这候然是一场新的冷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当前的对峙内容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冷战时期,苏联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依赖核力量,包括战术核武器。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占有常规力量优势,俄罗斯更为依赖核力量。‎ ‎——摘编自凌胜利《美国为何执意退出》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签署的背景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5分)‎ (2) 根据材料,指出冷战后美俄军备竞赛的目的和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 ‎1-5DCAAC 6-10DCDAB 11-15CDCCA 16-20BDABB 21-25CABCD 26-30ABBCB 一、 非选择题 ‎31、(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4分)‎ ‎(2)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2分)‎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 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政治纲领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依靠力量 脱离人民群众 依靠人民大众 阶段目标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8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分)‎ ‎32.(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3分)‎ ‎(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2分)‎ ‎(3)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6分)‎ ‎33、(1)背景: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积极进攻,苏联全面收缩。(1分)‎ 影响:可以缓和当时的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减少核威胁;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世界和平。(4分)‎ ‎(2)目的:俄罗斯希望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美国则想维持苏联解体后的世界统治地位。(2分)‎ 重点:双方依赖的力量发生了变化,美国更依赖常规力量,俄罗斯更依赖核力量。(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