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 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 2018.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老子认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材料反映了 A. 以天道推及人道,倡导积极有为的主张 B. 谦退无私、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 C. 辩证法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D. 天行有常,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体现了矛盾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主张与人无争,并非积极作为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认为人应当在一定限度内行事可保全自身,并非宣传消极避世思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自然的本身规律性,故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关键信息“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外其身而身存”。 2.《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遵守“义”,自律自制 B. 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C. 阐明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念 D. 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强调对个人正直品格及自我修养的要求,体现了对“义”与自我修养的重视,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传统的义利观详细阐述了协调和分配利益的最高价值标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孟子性善论,排除。 3.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锐,敢于进行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这主要是因为 A. 太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议政参政的意识 B. 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宽松 C. 太学生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D. 东汉时期统治异常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太学生在儒家民本思想下关注社会现实,抨击弊政,形成较强的参政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为对题干现象的概括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学生品评政界人物不能说明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开放,故排除。D项,东汉统治异常腐败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4.吕思勉认为:“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就无怪其要迭遭外侮了。”作者意在强调 A. 理学本身有内省性和收敛性 B. 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 C. 理学导致了宋代的内外交困 D. 理学造成宋代科技的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可知,理学思想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范畴,强调理欲、义利之辨,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作者认为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的文化根源在于宋代理学对民族性格的长期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旨在强调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长期影响,未体现理学官方地位的奠定,排除。题干未体现理学与宋代国家局势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故排除C、D两项。 5.李赞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讨学问。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复梅然大探士》《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A. 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 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 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 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李贽招收女弟子并与女性进行学术探讨的事迹可知他打破了对封建传统伦理纲常秩序的束缚,故D项符合题意。A项,结合所学可知李贽思想未掀起整个思想界的反传统思潮,明清时期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封建社会男女平等的实现,排除。C项,李贽思想并非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故排除。 6.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清初几位大师一一实残明遗老一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明清进步思潮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 明清进步思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C.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受明清进步思的影响 D. 明清进步思潮极大地推动了青年知识分子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初几位大师…他们许多话..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结合所学可知明清进步思想有利于启蒙近代国民的民主平等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明清进步思潮在思想上对维新变法具有一定影响,但并非直接推动作用,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尚未形成资产阶级,明清进步思潮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体现,排除。D项,明清进步思潮对近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觉醒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极大”说法有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影响,故排除。 7.“会若长泼刺动海岛,欲若长蛇戍律透深草,回环摩绕相狗连,千变万化在服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棉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衡山阵云以为画。”上述材料描述的书法字体是 A. 小篆 B. 隶书 C. 行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回环摩绕相狗连,千变万化在服前飘风骤雨相击射…,衡山阵云以为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草书疾、逸、韵、奇的特点,故D项正确。小篆形体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国美术学院教投毛建波曾评该图成功地选取了货郎来到村头的一瞬间,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尤其将儿重心理画得活灵活现,令人叹绝。”该绘画 A. 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B. 描写热闹的城市生活 C. 注重作者心境的抒发 D. 体现“以形写神”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货郎来到村头的一瞬间,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尤其将儿童心理画得活灵活现”可知《货郎图》展现了货郎行商途中的绕有情趣的场景,故A项正确。B项,《货郎图》展示货郎在村头行商的场景,并非城市生活,排除。C项,《货郎图》描绘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与作者心境无关,排除。D项,“以形写神”指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货郎图》未体现作者的内在精神,故排除。 【点睛】此题着重于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尊重材料信息并通过错误项排除进行正确解答。 9.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材料主要说明戏剧 A. 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 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C. 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D. 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戏剧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标准结合所学可知, “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纲常在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体现了戏剧的教化功能,与民众精神需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古代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戏剧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成分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不能说明戏剧成为统治工具,故排除。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 否定人的欲望 B. 重视道德建设 C. 关注智慧发展 D. 注重理性思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否定人的欲望的信息,排除A;材料“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可知相对主义成为了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的借口,而本题强调的是苏格拉底辨证科学对智者学派相对主义的补救,主张重视道德建设,故选B;材料没有体先苏格拉底关注智慧发展和注重理性思考的信息,排除CD。 11.1431年,瓦拉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唯有自然才能至”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他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土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据此,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 文艺复兴张扬了个人的理性 B. 文艺复兴彻底否定了禁欲主义思想 C. 材料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D. 加尔文政教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瓦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热情赞扬享乐主义…斥责修道土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可知对安贫、服从的批判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积累,反对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C项符合题意。A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并未提倡理性主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禁欲主义的彻底否定,排除。D项,瓦拉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故其未受加尔文政教和一思想的影响。 【点睛】本题应结合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主张即人文主义精神的提倡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进行认识,通过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得出结论。 12.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A. 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 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 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建立民族教会、俗权至上的主张有利于世俗权力摆脱教权控制,促进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C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德国统一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无关,排除。 13.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道:“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对材料中卢梭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B. 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C. 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D. 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可知卢梭认为国家权力由公民掌握的同时应符合人民的实际利益,使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利益而不致于出现政治分歧,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强调国家权力与人民利益的结合,并未强调国家利益的至高性,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人的利益的正义性与否,排除。D项,材料旨在体现国家主权应由公民掌握且要符合人民利益,是对社会契约思想的完善,故排除。 14.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器装置,这一架机器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可知 A. 近代自然科学成就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B. 理性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牛顿经典力学支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D. 牛顿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找到了用理性科学认识自然的方式,同时使人们将理性科学作为认识社会的方式,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启蒙运动尚未开始,理性主义还未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牛顿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并非微观世界,排除。D项,牛顿的自然法则是对自然规律的解释,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同,排除。 15.“眼前的流水、光影占有了我,超乎我所能,但我仍想用画笔表达出我所感受到的。我画完、毁掉、再画……我希望这么地努力,终能有些许呈现。”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流水、光影占有了我,超乎我所能,但我仍想用画笔表达出我所感受到的..”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荡秋千》为法国画家雷诺阿的印象派油画人物代表作品,故A项正确。B项为浪漫主义绘画作品,排除。C项为立体画派作品,排除。D项为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排除。 16.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下列关于该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 B. 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 C. 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主义追求 D. 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朝向你的内心王国”“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反映该文学流派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追求人的理想境界,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强调主观性。“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想主义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浪漫主义文学并非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排除。B项,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D项,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故排除。 17.鸦片战争后,梁廷枏先后作《海国四说》《瀛寰志略》,于”英吉利国”的“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材料反映了 A. 作者对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不满 B. 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次 C. 作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有初步涉及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可知梁廷枏对西方民主制度形式上已有所关注,但仅停留在民意公议层面,但还未真正涉及西方民主制度的内涵,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作者反对清朝专制体制,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此时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故排除。D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故排除。 18.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A. 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 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 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D. 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可知,“中体”即中国的伦理纲常制度,“西用”即西方科学技术,坚持“中体”为根本,是“西用”思想得以实践的前提,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体现了适应现实需要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提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在挽救民族危机上的作用,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坚持“中体”是实现“西用”的必要前提,而非强调“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制度上的重要性,故排除C项。 19.《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曾规动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916年和1917年,陈独秀在答读者信中重申“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进而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 A. 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B. 反映《新青年》宗旨发生转变 C. 认为传统文化是救国之道 D. 表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妥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孔子、墨子为榜样..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可知陈独秀主要坚守中国“勤、俭、廉洁、诚、信”等优良传统文化价值以强国御侮,而非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故A项符合题意。B项,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并未影响《新青年》思想启蒙的宗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救国,并非所有传统文化皆是救国之道,故排除。D项,陈独秀为资产阶级激进派,材料无法说明他对传统文化的妥协,排除。 20.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到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对列宁和苏俄政府表示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A. 中苏两国已结成联盟 B. 孙中山“以俄为师”,走苏俄道路 C. 孙中山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D.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在会议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阐释为新三民主义,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1918年到1923年孙中山加强对苏俄联系,可以看出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故C项正确。A项,此时中苏并未结成同盟,排除。B项,孙中山为资产阶级代表,孙中山不可能走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阐释为新三民主义,故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此题应结合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提取题干中关键的时间信息并结合国共合作实现进行推理进而得出答案。 21.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相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发表了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联合政府》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可知,毛泽东以是否是革命的同盟以阐明敌友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状况对革命阶级进行划分而阐述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中共七大中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新民主主义论》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22.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一一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社电反映了 A. 苏联对中国科技的大力支持 B. 冷战时期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C.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结合所学可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开启了空间技术发展的开端,打击了美苏的大国强权主义,故材料体现了冷战时期特有的意识形态,B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可知苏联并未大力支持中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打破了美苏在空间技术上的垄断,未体现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排除。D项,科学技术的突破发展并非文革中阶级斗争路线的产物,故排除。 23.“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是国内有识之土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它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南方谈话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结合所学可知,“它”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故A项正确,B项排除。“南方谈话”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C、D。 24.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变法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等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A项,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故排除。C项,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官吏选拔制度并未成熟,排除。D项,“最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5.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 遭到了普遍反对 B. 忽视了道德教化 C. 最终必然会失败 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道德、重利轻义,从治国层面上方式并不可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受到世人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排除。D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故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于》《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于“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天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请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真实表现到变异性(偏离、对立乃至矛盾、尊崇与美化。) 原因: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孔子声名显赫,影响巨大;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孔子为人行事的多变性;阶级属性的差异。 (2)影响:遏制了人欲;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促进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童蒙教育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可知孔子形象由本然真实表现到异化;二问结合所学从孔子所处时代的文化兴盛局面、孔子个人地位及思想成就及阶级属性进行分析孔子形象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天人欲的政治说教者…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结合理学的影响从制约人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推动儒学变化发展及儿童启蒙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与黄宗義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比较(虚实线代表政治力量的弱强) ——宣朝庆、陈旭华《双轨政治与治世理想》 材料二卢校在《社会契约论》里提道:“治理国家和社会,如果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契约之下的法治体现公共意志和汇聚集体智慧的法律为依托……让人们生活在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的法律之下,自然远远胜过将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他人来掌控,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掌权者明天的心情会如何”。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善群体的政治生活、确保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重视并且合理引导民意,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尊重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鼓励监督,反对专制,弘扬正义,实现良法善治。 ——摘自陈清《卢梭的法治思想及其法治治理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与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构想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答案】(1)相同:都是双轨政治(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治理轨道);自下而上治理轨道较弱;都囿于君主范畴。 不同:前者君臣不平等(君为臣纲、君主专制),后者君臣平等共治;前者君主间接管理万民,后者君主直接管理万民;前者万民不能对君主产生直接影响,后者万民可以对中央政府或君主产生直接影响;前者无监督机构,后者出现监督机构——学校。 (2)构想:社会契约;法治;民主;权力制衡;民主共和。 进步:构建了未来社会的蓝图;突破人治,实行法治;突破君主的范畴。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图示可知有虚线及实线两条治理轨道,且左侧虚线表明自万民到君主的治理轨道软弱,皆受制于皇权权威;不同点根据图示从君臣管理、君民关系、监督机制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结合卢梭的思想主张进行概括;二问从民主构建方式及创新、国家治理方式进行思考。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驱夷之论,既为天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彼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尝胆求之。如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而中国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利害是非,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人积粟,遂禁弟子不复力田。……天下大势,既已日趋混同,中国民生,既已日形狭隘,而此日之人心世道,真成否极之秋,则穷变通久之图,天已谆谆然命之矣。继自今中法之必变,变之而必强,昭昭更无疑义,此可知者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相同点。 【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变法以救亡。 依据: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日本倡西学,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自强;人心思变或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2)相同:都出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都主张学习西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最终都失败了;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概括即可;二问根据材料一“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卧尝胆求之….此日之人心世道…穷变通久之图,天已谆谆然命之矣”结合所学,从器物学习失败、民族危机、日本经验及时代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严复倡导学习西方的依据。 (2)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对“华夷之”观念的突破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主张;第二次对“道”“器”观的突破指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第三次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指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思想。故三者共同点可从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及目的、结果与影响层面进行分析阐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 示例一:观点:我选取观点一。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 示例二:观点:我选取观点二。 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注:说明时不选取观点;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解析】 【详解】一问,结合材料一“宗室勋旧,不悦者多….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灭亡,根据材料二“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推动了民族融合发展;二问,结合两者观点阐述,一观点围绕材料从民族特质、内部矛盾进行分析;二观点结合材料从封建化、经济交流及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点睛】此题为论述题,首要环节为确立表达观点态度,其次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并围绕观点进行阐述,史论结合,思维逻辑清晰化,解题过程中应注意观点阐述的逻辑联系及层次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