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1小题,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C.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八卦是农耕文明在文化上的反映,故答案为B。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不能反映“卦”字的含义,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除井田,民得卖买”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工具革新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的迅速提高,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指的是奴隶主控制奴隶劳动和官府垄断工商业,与铁农具的使用无关; B选项指的是井田制的废除,是铁农具使用的间接影响,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制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是铁农具使用的间接影响,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指的是一个人的耕种可以满足十个人的需要,与铁农具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有直接关系,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明代农业从业人口减少,农民中有许多人改为从事工商业生产和发展,明代社会人员的结构成分也因此发生很大变化,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朝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 4.“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A是指拥有自己土地的农夫,他们靠自己种地为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与题意不符;B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题意也不符;C符合题意,揭示的是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D中的会馆是明清时期的,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发展 5.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两条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6.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漕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依据材料“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秦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漕渠是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汉长安城及唐长安城都分别开有漕渠,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郑国渠是秦国时期水工郑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白渠是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A 【解析】 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 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项错误。 8.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 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商业管理严格,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A正确。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在宋代,故B错误。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坊市管理 【名师点睛】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交通发达,为商业提供便利条件;市场较前代发达;对商业虽有限制,但对商业较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 9.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A项不能选;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B、C不正确,A项材料未有体现;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标外) 10.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D。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B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 11.《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可知,我国古代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依附于官府,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官营手工业,并非家庭手工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营手工业;D选项的内容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与材料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13.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 工商皆本 B. 海禁和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断绝中西贸易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海禁和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B项正确。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新思想,而不是政府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针对外贸问题,故C项错误。 14.“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 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 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 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救汝旱岁苦”、“甘泽高下普”和“但看翠浪舞”等信息分析,“大法轮”是指筒车,具有灌溉功能,故选C。材料显然不是播种工具,排除A;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排除B;灌溉工具要因地制宜,筒车并非到处可用,排除D。 15.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 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 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故D项正确。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故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表现 16.清代学者陶煦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B.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D. 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观点认为“田是岿然而不变的财产,所以无论谁有钱就应买田”,讲的是古代社会人们认为最保险、最值钱的财富是土地,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故A选项是正确的;BD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是根本原因。综上所述本题选A。 17.韩国学者崔致远(857—卒年不详)在中国生活多年,他在《请巡幸江淮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江淮为富庶之乡,吴楚乃繁华之地……扬都奥壤,桂苑名区;四夷之宾易朝天,九牧之贡无虚月。”他所处的朝代以及材料中提及的城市可能是 A. 隋朝长安 B. 唐朝扬州 C. 北宋东京 D. 明朝苏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题时注意崔致远的生卒年,据此可以判断出他生活的时代为唐朝(618年—907年)。由“扬都奥壤”可知,材料提及的城市为扬州。故答案为B项; 隋朝是581年—618年或6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北宋是960—11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明朝是1368-164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18.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商帮主要从事长途取运 B. 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 C. 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徽商黄崇德将经商资本投资田地的史实说明当时抑商政策松动的状况下商人受到传统重农意识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商帮长途贸易的情形,排除。B项,黄崇德获政府许可经营食盐贸易,不代表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排除。D项,材料现象反映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意识,无法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 19.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 A. 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 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 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 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故A项错误;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这是商业行为,不影响传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政府取之无形,人民容易接受,没有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20.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说明明代中后期雇佣关系出现,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产生,而不是私营手工业出现,故B错误;材料“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不是反映家庭手工业,故C错误。 21.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如果一个唐朝人行走在这条线路上最有可能见到 A. 人们普遍使用煤来冶铁 B. 丝绸和白瓷被贩运出境 C. 粉彩瓷器深受人们欢迎 D. 纸币普遍用于商品买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唐朝人行走在这条线路上”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织业发达,制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产品远销海外,故B项正确。A项,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粉彩瓷器出现于清朝,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 2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中国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是没有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23.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观点认为 A. 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 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C. 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D. 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依据材料“‘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可知这反映了在集权国家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得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两者密不可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集权国家下不得不实行抑商政策,并未体现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以发展;B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根据所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②。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本题应选B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过程 25.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B. 企业家们在海外扩张中起决定作用 C.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中“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可知海外扩张的目的是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故A项正确;D的说法不正确,所以不选。B选项没体现出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所以不选。材料也没体现出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物质支持,所以不选C。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26.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1543年,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Philippines)。菲律宾国名的由来 A.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充分尊重了当地文化 C.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 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答案】D 【解析】 从菲律宾名字来自西班牙殖民者国王的名字可以判断其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27.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D.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大陆的发现加强了“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也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因而“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C项正确;“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B项错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不是阻碍,故A项错误;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船队,该议会讨论的应该是西班牙人登陆美洲的意义,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8.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 A. 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 C. 西班牙、意大利 D. 意大利、法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商业资本发达,被誉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地位衰落,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9.10月12日习惯上被称为“哥伦布日”,以纪念探险家哥伦布首次登上美洲大陆。欧洲国家每到这一天都会隆重庆祝,如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进行盛装游行等庆祝活动,吸引众多观众;但哥伦布在拉美却不太招人喜欢。你认为下面哪句话最能表达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情感 A. “他是曾经站在航海历史的门檻上,向前迈进了决定性一步的历史人物之一” B. “这是地球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创举” C. “他缩短了美洲社会步人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D. “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急先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了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的是灾难和杀戮,因此最能够表达美洲印第安人后裔情感的表述应该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极影响,分析选项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是站在欧洲的立场或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积极影响,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排除ABC项。 30. 据不完全统计,1500年以后欧洲市场上的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以及非洲的象牙等的奢侈品价格比以前上涨了5倍,不仅如此,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也是飞速增长。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 ) 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 增加生产成本,阻碍了经济发展 D. 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即出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把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相应边框内,超出边框或答在别的位置为无效)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农业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3)据材料三,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材料四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五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4)据材料四、五,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5)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3)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4)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5)“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可知农业技术是代田法和耦犁。根据材料“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可知体现的粮食产量增加;根据材料“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可知体现的是耕地面积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表现。 (2)根据材料“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可知两汉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根据材料“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可知两汉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二是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根据材料“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可知两汉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三是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根据材料“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知两汉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之四是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3)根据材料“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可得出农民生产艰辛;根据材料“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可知自然灾害破坏;根据材料“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可知赋税沉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 (4)根据材料“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可知丝织业交易量大;根据材料“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可知丝织品质量高;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可知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外销。 (5)“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这种现象需要从中国自然经济的特征、纺织业的地位、传统思想、相关数据缺乏等因素思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