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实验中学等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舒兰一中、吉化一中、九台一中、榆树实验中学等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注意: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并贴好条形码。 3. 本试卷主要考查内容:选修三全册 + 必修一第1、2、3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 A. 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 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 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 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2.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3.《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 ‘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 A. 功利思想盛行 B. 亲情淡漠 C. 公民意识浓厚 D. 军纪严明 4.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5.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推断 A. 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 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 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 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6.《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 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B. 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D.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7.宋代以来,在很多体现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往往有作为读书人的男主角进京赶考,考取状元后迎娶美人的情节。就是那些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才最终实现夙愿。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 B. 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 戏曲小说符合市民精神文化需要 D. 市民阶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8.朱元璋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为杜绝“元之大弊”,朱元璋 A. 创立军机处 B. 设置枢密院 C. 废除丞相制 D. 实行内阁制 9.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推翻王权,依贵族制取而代之 B.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 确立“陶片放逐法”,确立了民主制 10.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 增强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 B. 是智者运动发展的结果 C. 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11.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 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利益,仇视群众 B. 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 直接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D. 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2.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的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则材料反映了 A. 三十僭主遵从民主制原则 B. 雅典的民主程序徒具形式 C. 苏格拉底案判决结果合法 D. 陪审团遵从了僭主的意见 13.《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原因是 A. 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斗争下颁布的 B. 法典给平民一定的好处 C. 实现了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依 D. 它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14.《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重视证据 B. 主张重罪轻罚 C. 纵容犯罪 D. 维护贵族利益 15.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缔结契约,是无效的。这一规定 A. 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原则 B. 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依据 C. 禁止不诚信的人缔结契约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6.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 B.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 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 17.“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A. 国王 B. 议会 C. 首相 D. 内阁 18.英国、美国等近代民主国家建立的民主制度突破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小国寡民的局限,其最基本的制度保证是 A. 代议制 B. 共和制 C. 联邦制 D. 三权分立制 19.有学者认为:“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的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符合这一观点的做法是 A. 规定实行邦联体制 B. 保留州的行政自主性 C. 明确实行两党政治 D. 维护南方的奴隶制度 20.933 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但是1935年5月该法被裁决为违宪,有权做出此裁决的应是 A. 总统 B. 最高法院 C. 国会 D. 选民 21.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国王不经选举产生,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 B.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享有有立法权 D. 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议会产生对皇帝负责 22.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 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D. 没有经历过革命的熏陶 23.1877年,麦克马洪总统致信众议院,表示“1875年宪法……规定了部长们负连带和个人责任的同时,也规定了我的不负责任……部长们的独立性是他们负责任的条件”;继任总统格列维致信议会,表示“我决不和由立法机构所表达的全民意志相对立”。这两则宪法新解释,逐步明确了 A. 总统中心制 A. 议会中心制 B. 共和制度 C. 责任内阁制 第 2 页,总 4 页 24.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 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 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25.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四: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 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并概括雅典“政治自由化” 的原因是什么?(5分) (3) 依据材料三,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3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学习了第三单元,小明认为法国的政体比德国的政体进步有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1) 材料一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分) 材料二: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摘自《百度百科·科举制》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读书人要得到正式官职一般需通过什么途径?由此分析该制度的影响。(5分) 答案第 3 页,总 4 页 材料三:……所以说无约束的皇权是万恶之源,无论多么缜密的监督网络,如果漏掉了皇帝这条最大的鱼,监督体系最终都会变成一种摆设。而当监督体系完全失效之后,就是新的一轮农民起义、王朝更替。……然而,曾经强盛的明王朝,同样也因官员的腐化走向了灭亡,并没有逃脱封建王朝历史轮回的命运。其兴也吏治,其败也吏治,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要设置的监察机构。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分) 27.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山东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名称 青岛战役 地点 山东青岛 时间 1914年10月31日—11月7日 参战方 日本、英国、德国 参战方兵力 日本45000人,英国2000人,德国3625人 伤亡情况 日本270人战死,113人负伤英国160人战死,23人负伤德国199人战死,504人负伤 ——据《半岛都市报》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1938年3月24日,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 31师展开激战。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9 日,李宗仁遂令第 2 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严令汤恩伯部南下,协助第 2 集团军解决台儿庄之敌。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拼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全部被歼。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岛战役”的交战双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战役的历史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简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该战役的历史地位。(4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1分)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统计表 战 争 参战国家 战争范围 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个 400万平方公里 15亿 飞机、坦克、潜艇等 3000多万 34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61个 2200 万平方公里 17亿 原子弹等 9000多万 40000亿美元 材料二: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指出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3分) (2) 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后半期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20 世纪前半期与后半期的世界形势的主流有何不同?(8 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解析】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A正确;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 3.A 【解析】材料大意为: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使得秦国形成了功利思想盛行的风气,因而秦国之民遇有战事才会出现“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B 【解析】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说明东汉时期政府对官员的才能比较重视,故B项正确;从秦朝就打破了世官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府效率,故CD项排除。 5.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知,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监察官员位高权重,排除A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敕令出台的程序不符规制,不能从此事件就推理得出武则天独断专行,排除D项。 6.C 【解析】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反映了宋代通判的监察职能,说明当时监察体系的建设,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故A错误;通判并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通判的设立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故D错误。故选C。 7.B 【解析】材料信息是:读书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迎娶美人或报仇雪恨,这体现出科举制大大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市民的价值观念,故A项错误;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8.C 【解析】从材料来看,朱元璋认为元代的大弊端是宰相权力过大,因此为了去除这个弊端,他废除了宰相制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才出现的;B选项错误,枢密院是宋代时期采取的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D选项错误,内阁制度是在永乐皇帝时期出现的。 9.C 【解析】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这种赞誉的主要原因,排除;确立“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 10.A 【解析】“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显然突出集体的意识,这一举措增强了公民的城邦意识,故A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推进智者运动发展,故B错误;C是梭伦改革影响;D出来之后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特点。 11.C 【解析】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公民大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正确;A中仇视群众说法错误;公元前4世纪是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期,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保护城邦信息,故D错误。 12.C 【解析】从材料“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和正确,最终导致了权力被滥用,但是审判结果却合法,故C项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 13.C 【解析】《十二铜表法》条文比较清晰,从而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作为平民胜利的原因,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说明法庭判处一个人有罪并给予惩处,一定要有证据,这种规定反映出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15.D 【解析】“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体现了重视诚信、名誉,这与罗马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注重商业信誉相一致,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16.D 【解析】据材料“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物品交易注重形式和程序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买卖的公平交易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解贸易纠纷的问题,故C 项错误。故选D。 17.D 【解析】根据材料“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可知,内阁是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的领袖提名组建而成,它起源于国王召集的秘密会议,后成为法定组织,通过议会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织内阁,内阁有权宣布解散议会,故D项正确。国王是世袭的,与材料中的“任命”相违背,排除A。议会是立法机构,与材料中的“一个行政体”不符,排除B。首相是由国王任命,不是由立法机构任命,但对其负责,而且它的起源不属于派生物,排除C。 18.A 【解析】古代雅典因为是小国寡民实行直接民主,英美国家突破这一直接民主的时创立了间接民主的代议制形式,故A正确;共和制属于管理政府的模式,故B错误;联邦制属于管理国家的模式,故C错误;D属于权力分配的特点。 19.B 【解析】从“权力越集中的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美国权力分配问题。A选项错误,这是不利于美国发展的体制;B选项体现出这一内容和特点;C选项错误,这涉及到的是党派问题;D选项错误,奴隶制度并不符合美国长远的发展。 2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用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着司法权,故选B;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 21.C 【解析】法国议会是参众两院组成,负责立法权,故C正确;英国国王不负责行政大权,该权有首相负责,故A错误;美国总统受到议会和最高法院监督,故B错误;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D错误。 22.B 【解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是比较艰难的,故选B。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核心,A错误;在18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英国,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被称为18世纪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D项错误。 23.B 【解析】1875年宪法,事实上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形成了总统和议会两大权力中心。本题题干反映出,麦克马洪和格列维两位总统先后致信议会,主动退让,使政府只对议会负责,总统成为不掌实权的虚职,因此,确立起议会中心制。故B正确。 24.B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的关系,从材料中的“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权力受到行政权的干预,议会权力有限,反映出德国的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故答案为B项。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专制残余,不是军国主义残余,排除D项。 25. (17分) (1) 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2分) 趋势: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废除;君权日益加强,达到顶峰。(2分) (2) 过程:君主政体一寡头政治一民主政治;(3分) 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2分) (3) 确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 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3分) (4) 制度:联邦制共和政体。(1分) 小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或不科学的(1分) 理由: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有利于民主进程的推进和政局的稳定;德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法德两国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合乎本国国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国的制度不存在谁比谁先进有效,只有适合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3分) 26. (12分) (1) 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弊端:权操于上,以官举士;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任人唯亲,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压抑人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答出任何两点即可以得2分) (2)途径:考试、科举考试(1分) 积极影响: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办事效率;从追求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利于形成重学风气;加强中央集权。(3分) 消极影响: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1分) (3)监察机构:刺史、御史大夫、都察院、御史台等(答出任意两个即可得2分) 利:一定程度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1分) 弊端:为皇权服务,皇权不受限制,效能有限(1分) 27. (12分) (1)一方:日本、英国; 另一方:德国 (3分) 历史影响:德国丧失了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巩固了英日同盟;扩大日本在中国(或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对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构成威胁;破坏中国国家主权,激起人民反帝怒潮。(5分) (2)原因:中国军队顽强抗敌;李宗仁的正确指挥;采用街垒战(或巷战)等战术。(3分) 历史地位: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最大胜利。(1分) 28. (11分) (1)新变化: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战争具有全球性;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战争惨烈,造成的损失惨重。(任三点即可得3分) (2)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3分) 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地区霸权主义及美苏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3分) 不同:前半期的主流是战争与动荡,后半期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