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自要求的。 1. 《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与这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可知,材料强调周朝自武王之后分封诸侯,为巩固西周统治,推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体现的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强调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涉及“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故B项错误;“祖宗圣人,百世不迁”体现的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 2.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 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C. 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根据材料文字“周天子被赶出国都”、“ 国君被杀”、“ 卿大夫据封地叛国”可知,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咸阳跃升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 天下共主,极尽享乐 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宫为中心”“众星拱月,鳞次栉比”可知,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经济,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意图,故排除;“天下共主”是西周,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4.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注重提高官员的责任感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如果官员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那么就会被免职,这区别于周朝的官位世袭的贵族政治,是官僚制度确立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当时秦朝的社会秩序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如果官员失职,将被免职,并不是说当时的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直接反映出秦朝注重提高官员的责任感,不符合“从侧面反映出”,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这从侧面反映出”,联系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分析解答。 5. 西汉初,刘邦把以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度,由皇帝任命守、尉、令、丞,以统治地方。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区,采取了分封制,自北而南,封立了燕、代等九个诸侯王国。刘邦此举意在 A. 推动经济恢复 B. 延续传统制度 C. 吸取秦亡教训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郡国并行制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延续传统制度、吸取秦亡教训不是刘邦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C。 6.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项正确。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A项;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B项错误;唐朝时官僚制度已经成熟,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7.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北宋,因为科举制的实行,大量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这改变了贵族子弟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不是最大的影响,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最大影响”,逐一比较选项信息即可。 8. 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 君臣之间的和谐 C. 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 D. 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所举的事例可知,明太祖废丞相后,所设内阁大学士逐渐演变为实际的宰相,这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正确。这一事例主要是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实际上的恢复进行论述的,B、D与此不相对应,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结合所学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判断选择。 9.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确立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违背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0.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由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故A项错误;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故B项错误;汉代之所以三代之家形成主要原因是牛耕技术的推广,需要劳动力的协作,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汉代的三代之家仍然是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11.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 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 江南农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 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 唐代北方人口数量低于南方 【答案】A 【解析】 从表格数据看,中唐以后,长江以北地区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减少,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战乱频繁,政局混乱,灌溉工程有的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故A正确;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超过北方,时间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地方的经济数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故C错误;灌溉工程数量中唐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无法体现北方人口数量低于南方,其最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故D错误。 12.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A 【解析】 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 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项错误。 13. 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异,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筹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A. 筹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材料“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无偿劳役”,而宋代出现“雇值”,反映了宋朝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这说明宋代工匠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自由,工匠社会地位被逐步肯定,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生产领域的流通,排除A;官营手工在明代前期仍占统治地位,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民间工匠的技术,排除D。 14.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当地一句谚语:“当得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 D.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A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明末地主与长工之间关系演变,题干说到要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言外之意是长工这时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紧密,如果地主不注意搞好关系,那么长工可以离开地主,从而导致地主损失,故选A;题干没有体现雇佣关系和租佃关系,故BC错误;传统小农经济是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瓦解的,故D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排除D。 点睛:长工体现的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封建制时代,农民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尤其是明清时期,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导致地主需要满足农民的某些要求,才可以换取农民能够长久的为其服务,故出现了上述材料中的现象。 15.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分流了部分人口,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宋代完成,故A排除。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与都市的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持续,无法说明材料现象,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 16. 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 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可知,宋朝的市突破了地点的限制,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治安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的分析理解。 17. 明中叶以后,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多事商业活动。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这表明 A. 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改变 B. 士大夫摆脱了理学思想的束缚 C. 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 D. 商业发展颠覆了传统等级观念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以得出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对做官、从事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的均有所认可,体现出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趋向,C正确;A与材料所述相反;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束缚问题,B不正确;D“颠覆了”说法过于绝对。 18.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选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 A. 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 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C. 促进了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经济政策。据“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对外贸易的繁荣”可得出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而是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阐释的明朝修改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的落后,而不是题意的原因,故D项排除。 19. 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一个征战频繁、竞争激烈的时期,各种力量此起彼落,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人民依然难以接受知识普及,排除。材料强调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而不是贵族政治瓦解,排除C。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但与材料强调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不符,排除D。 20.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 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孔子针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根本意图”的要求,排除;孔子是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而不只是为恢复周王室的统治,排除B项;孔子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 点睛: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 21. 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的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材料反映出法家的积极性是 A. 建立无差别等级的社会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C. 建立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 D. 提出了改革社会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冲击了血缘和等级社会,“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的主张实际上是提倡加强君主和国家的权威,这些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家主张“尊君卑臣”是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并非要建立等级社会,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2.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得是 A. 董仲舒全盘吸收了法家学说 B. 法家学说最终会取代董仲舒的新儒学 C. 儒家思想已经与孔子“仁”的理念相违背 D. “独尊儒术”与法家的思想专制一致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宣扬以法治天下,主张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汉时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达到文化上的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家思想中的专政原则与“独尊儒术”一致,故D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A。B项说法错误,西汉之后,多数统治者推崇“儒法合一、外儒内法”,排除。孔子的仁在董仲舒的新儒学中仍然得到继承和发展,排除C。 23. 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A. 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 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故D正确。汉初黄老之学仍然推行,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故B排除。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在汉武帝时期,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24.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贵族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儒家思想和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 政治和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来看,南朝时期出现儒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现象,双方并非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5. 朱熹曾用佛教的“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月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见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理先气后 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6. 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据此可见 A. 王阳明鄙视孔子为圣人 B. 心学提倡善恶自明为良知 C.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精髓 D. 王阳明背离传统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所以结合备选项中材料含义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A和D明显错误;心学是儒学发展;C材料没有提及该主张。 27. 李贽说:“除欲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这表明他 A. 把伦理道德作为世界的本原 B. 认为日常行为规范要符合伦理 C. 主张百姓生活就是穿衣吃饭 D. 认为人的自然欲求须得到尊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李贽认为人应该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空谈道德,认为人的自然欲求须得到尊重,故D项正确。李贽认为“万物皆生于两”,而不是把伦理道德作为世界本原,排除A。李贽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人物伦理,而不是认为日常行为规范要符合伦理,排除B。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人物伦理,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倡导个性发展,排除C。 2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A. 提倡“经世致用” B. 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 C.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根据材料“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可知,顾炎武的目的在于通过“朝廷的教化”来淳化会风气,因此本题选B选项。A、C选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29. 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纪荷兰人統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 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 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国家实力的变化,因此可以判断出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只适合于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当时只是封建国家,并未涉及到工业革命,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3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解放思想、对外开放 【答案】C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农民有自主经营和分配的权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正确。A项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涵,排除。B项是1992年十四大确立的,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再1984年开始的,排除。D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排除。 31.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 A. 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性 B. 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D. 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的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任何文官职务”“ 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议员”中可以看出,美国宪法的规定确保立法的独立性,故D项正确;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权的独立性,故BC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议员”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2. 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A. 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 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 “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 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50年英国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此时美国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错误;材料体现出中英两国不断的接触,不能体现出帝国主义的傲慢,故C错误;中国试图在与不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D错误;材料体现出中英两国关系不断提升,这说明英国对华外交采取了灵活务实的策略,故B正确。 33.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 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 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性,人的价值,与材料“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相符,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主义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束缚,但依然信仰宗教,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艺术家的出身,而是强调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而是强调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的结论。 34. 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 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B 【解析】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西学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故B正确;AC项从属于B项,A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分(37和38小题为选做题,两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表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年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栗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原因。 【答案】(1)表现:①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③柜坊、飞钱出现;④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条件: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②国家政局稳定有利于商业发展;③交通条件的改善便利商品流通;④货币的统一和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⑤中央政府相对开明的经济政策保障了商业的运行环境。 (2)兴盛原因:通过建立股份制的资本运营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扩大企业资本和实力;通过尊崇传统义利观和道德观,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密的近代金融体制,拥有了很好的信誉度;通过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组织,弘扬家族式的忠诚意识和乡人观念,激发群体力量和竞争实力;通过利用政府特许的贸易制度,实行垄断经营致富。 衰败原因:官商结合下的垄断贸易,因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依托而衰败;无限责任等经营方式风险较大;合伙制下产权、经营权不明;封建家族制打压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传统重农抑商意识制约企业发展等。 【解析】 (1)表现:根据“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得出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出现;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条件: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局稳定、交通改善、货币的统一和纸币的出现以及中央政府相对开明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回答。 (2)兴盛原因:根据“‘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年厚”概括总结。 衰败原因:根据“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晋商栗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等信息概括归纳。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解析】 变化:根据“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根据“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可从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等角度分析总结。 3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当然,这些“断尾求生”式的改革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 2012年,铁路“两院”改革完成,铗路系统的检察院与法院正式移交地方。在此之后,在2013年的铁道部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踏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贵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道部作为独立、政企合一部门的历史就此终结. ——摘编自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快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大部制改革的推行;铁道部原有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等。 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等。 (2)意义:结束了政企合一体制,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可以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由“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和大部制改革的推行和铁道部原有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等。第二小问,由材料“2003年……2013年”来看,铁道部体制改革的特点是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材料“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和“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体现了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的特点。 (2)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要从铁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归纳,可以答为:结束了政企合一体制,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3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端方(1861-1911年),清末大臣。端方任职两江总督期间(1906-1909年)、力主学习西方井躬身践行。近代以来,两江地区发达的传统农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西方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两江地区的农民依旧不思改良。 为了改变两江农民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瑞方在两江地区大力倡设新式农业学堂。在他看来,中国农工实业要与外国抗衡,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派遣留学是学习西方的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能多派一人必能得一人之益、能早派一日必能收一日之功”。1907年,在端方的支持下,江南商务局在南京紫金山麓设立了江南植茶公所,茶叶试验和生产于一体。宝山县县令提出捐廉开办试验场也得到了端方的认可。同年,瑞方还专门派人到保定府调查农会章程,借鉴保定农会的经验,并以其为蓝本在江宁地区创立了类似的农会。 ——摘编自胡茂胜、杨虎《端方与清末两江农业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方在两江地区发展农业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方发展农业措施的影响。 【答案】(1)背景:西方文明的传播;传统农业发展存在严重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措施:兴办近代农业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科学试验;设立农会。 (2)影响: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两江地区农业的近代转型。 【解析】 (1)由材料“力主学习西方并躬身践行”“传统农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见西方文明的传播,传统农业发展存在严重弊端。“1907年”联系到清末新政的推行。由材料“中国农工实业要与外国抗衡”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第二小问,由材料“倡设新式农业学堂”体现了兴办近代农业教育。由“江南植茶公所,茶叶试验和生产于一体”体现了积极开展农业科学试验。由“在江宁地区创立了类似的农会。”归纳为设立农会。 (2)兴办近代农业教育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端方发展农业措施推动了两江地区农业的近代转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