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陈胡公属于西周时受封的 A. 王族 B. 功臣 C. 先代贵族 D. 周边归顺贵族部落首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可知,胡满属于先代著名部落首领的后裔,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C正确;根据“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可知,胡满不属于同姓王族,也不是功臣,故A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胡满是归顺的异族首领,故D排除。 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恒山郡(汉设为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C。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 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 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C.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D.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可知皇权的实施受到相权的制约,故D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不是分散相权,A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决策方式,B错误;材料“斜封墨敕”体现的是相权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与办事效率无关,故排除C。 4.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 A. 不计劳动力成本 B. 效率极其低下 C. 产品与市场无关 D. 工艺水平不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A 5.伯里克利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文中的“雅典人”是指 A. 除贵族外的雅典所有公民 B. 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C. 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D. 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中有权力参与辩论的是雅典的公民。雅典公民范围仅限于本邦成年男性,奴隶、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A、B、C排除,D符合题意。故选D。 6.下图是古罗马(前753年—476年)法律演变概况,其中与①处相对应的法律文件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民法大全》 C. 《查士丁尼法典》 D. 《万民法》 【答案】A 【解析】罗马最早只有习惯法,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罗马共和国早期,立法和司法大权都被贵族垄断,所以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这导致了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平民进行了抗争。就在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罗马诞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故选A;6世纪中期,查士丁尼时期的《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学说汇集》、《新律》合称《国法大全》或《民法大全》,排除BC;万民法罗马共和国后期起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排除D。 7.1871年德国全国410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3.9%。1910年德国全国人口6492.6万,农村人口占40%,城镇人口占60%。这说明 A. 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的政治变革 C. 德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快的国家 D. 市场统一推动了德国生产力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从1871年到1910年德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1871德意志完成统一以后,统一的市场推动了德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项;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是德国的政治变革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德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快的国家,排除C项。 8.1803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0月,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 A. 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B. 总统僭越国会权力 C. 分权制衡机制灵活 D. 宪法原则有所变更 【答案】C 【解析】题干涉及的是参议院此后“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表明杰斐逊的这项举措仍在三权分立框架之中,体现了分权制衡机制的灵活性,故答案为C项。题干没有提及行政权力的扩张问题,排除A项;通过题干“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斐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可知,总统并没有僭越国会权力,排除B项;题干表明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制衡的灵活性,没有涉及宪法原则的变更问题,排除D。 9.“废除并替代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是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竞选承诺,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年5月4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月17日晚,全体48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很显然共和党废除并替换奥巴马医疗改革法的努力不会成功”。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A. 立法权明显高于行政权 B. 政党操纵政府决策 C. 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D. 参议院是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年5月4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月17日晚,全体48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众两院的议员对总统签署的法案有通过和反对的权力,这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参众两院(国会)可以制约总统,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立法权与行政权是并立关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制约与平衡,没有体现政党操纵政府决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无法得出参议院是权力中心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 D.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答案】D 【解析】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故A错误;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代议制,代议制均为间接民主,排除C;“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表明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故D正确。 11. 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作为最高权威高于一切,是自然法和全民意志的体现。对此,有评论指出,事实上,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该评论揭示 A. 西方的任何社会力量都不能逾越宪法 B. 资产阶级意志代表全体民众的共同愿望 C. 西方宪政以民主的外衣行资产阶级专政 D. 普通民众并不能从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虽然宪法被标榜为“全民意志的体现”,但是,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A、B两项错误,C项正确。D项所述违背史实,为了维护统治,普通民众被给予一定的民主权利。答案选C。 12.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美国的“高铁梦”至今仍是个“世界笑话”,“一切都是因为政治”。为实现“高铁梦”,美国奥巴马政府规划在全国建设13条高铁线路。但共和党控制的美国众议院拒绝继续对铁路建设拨款。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总统和议会相互制约 B. 三权分立不利于社会进步 C. 政党纷争影响了行政效率 D. 两党制和分权制存在弊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权力制约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B不能反映材料信息,故选B;从材料中的奥巴马的高铁政策被众议院拒绝,可以得出总统受议会的制约,A能反映材料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高铁计划被拒绝,说明权力制约和政党纷争影响行政效率,C能反映材料,故C不符合题意;奥巴马总统(民主党人)计划被众议院(共和党控制)拒绝,体现了两党制和分权体制的弊端,D能反映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13.《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 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 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 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这说明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A、B、C项没有反映。因此选D。 14.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 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 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丝茶出口到国外,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反映出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故排除C,A项符合题意;丝茶大量岀口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它刺激了中国茶叶、蚕桑种植区的扩大和商品化经济的发展,故B项逻辑错误,不符合题意;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不一定会导致茶叶、生丝出口数量增加,故D项错误。故选A。 15.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实现 B.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D. 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补平均大将军”“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均田免粮”“田亩制度”可知,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为号召反映出了农民起义军具有模糊的平均、平等要求。失去土地的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于是起来反抗,要求获得土地,反对贫富悬殊,由此可知,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故C正确。“不抑兼并”是宋代的经济政策,不能体现其他三个朝代,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没有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矛盾日益激化”无法在材料中体现,只是陈述了四个朝代四次农民起义的诉求,无法从数量规模、持续时间、参与人数等方面体现激化。故B错误。土地兼并一直存在于封建社会中,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弊端,土地兼并使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不准确,故D项错误。 16. “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天国领袖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争。”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洪、杨已转化为地主阶级 ②这实际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③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④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争”实质上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说明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②④正确;定都天京前,洪、杨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①、③错误。故选D。 17.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B. 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C.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日本海军指挥统一,力量集中,这种编制的差异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获胜的结局密切相关,而甲午战争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故B正确;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并不能说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故A错误;当时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学习西方科技,并非“完全不同”,故C错误;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并不先进,故D错误。故选B。 1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被东方的小国打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战争指的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作战对象是“西方大国”,故排除A、D项;八国联军侵华中涉及多个国家,既有“东方的小国”,也有“西方大国”,故排除B项。 19. 辛亥革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国家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 B. 资本主义国家不赞成暴力革命的方式 C. 资本主义国家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D. 资本主义国家找到袁世凯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外国列强将中国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并不想让中国自由发展,虽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但只是安抚以攫取更大的在华既得利益。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关心的是自己的在华的权益;D项为从根本上分析。 20.“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 A. 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C. 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D. 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平民力量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排除D。 21.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国民大革命的爆发 D. 红军长征的开始 【答案】A 【解析】材料中“1912年”的时间以及“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是指建立中华民国,A正确;五四运动爆发是1919年,B错误;国民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924年,C错误;红军长征的开始是1934年,D错误。 22.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纲领指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A. 犯了右倾错误 B. 维护了国共合作 C. 初步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任务 D. 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来看,中共二大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答案为C项,排除D项。这一认识是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排除A项;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在1924年,排除B项。 23.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45年,他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称是个学者,我是个战主。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对此后蒋介石消灭对手所作所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B. 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C.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进攻 D.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答案】D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故D正确;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属于重点进攻,故A错误;B项与题干“消灭对手”的要求不符,故排除;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故C错误。 24.“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宜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一宜言应发表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信息说明: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同意改编红军,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本题选择C。 25.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等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构建起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1936年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进行一定的产业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工业以及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产业,结合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在全国的产业调整以及相关的战备措施,主要是针对日本侵华事件的发生,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有效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并且这一时期西方依然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放缓,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C项错误。 26.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土豪大恐慌”可知,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中共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故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是国共合作,与材料“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A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共内战,与“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D错误。 27. 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的“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议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国民党一大 B. 八七会议 C 抗战胜利 D. 重庆谈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双十协定》相关的事件就是重庆谈判,故D项正确。 28.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简表 对表格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表明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B. 表格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C. 人大会议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 D. 政治协商会议取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行政等职能 【答案】C 【解析】表格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党员的比重不足一半,这表明人大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故C符合题意;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答案】B 【解析】根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可知这指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9月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B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是在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但中国人民还没有站起来,中国还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A项错误;1956年秋,中共八大是新中国胜利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七年了,C项错误;一届人大的召开,是在1954年,是人民充分当家作主的表现,D项不符合题意。 30.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进士以诗赋取人”属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属于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依据时间选择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 【答案】(1)基本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经济出现、民资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的能力。本题较简单,联系教材知识即可.从“牛郎织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和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根据材料“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从自然经济解体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方面进行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表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自由民平均拥有土地数量 材料三 在雅典,拥有公民权的只是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估计他们只有4万人左右。就是在公民中,实际上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也是公民中的少数。众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忙于谋生,无暇参加频繁的政治活动,更不可能担任握有大权的将军。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崔连仲主编的《世界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雅典人口比例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一、材料三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由此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奴隶是人口的主体,自由民人口与奴隶人口大体相近。 (2)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参与政权和管理国家的权力大大扩展,如所有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体现民意的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健全,如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职能进一步健全。 (3)问题:雅典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局限性,享有公民权的只是少数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没有公民权;大多数公民也并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实质:雅典民主制实质是上层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解析】(1)由表格可知,奴隶占50%,是人口的主体,自由民人口占40%,与奴隶人口大体相近。 (2)结合所学,拥有土地的第四等级占很大的比例。结合所学,伯里克利时期,公职向几乎所有公民开放,各民主机构享有充分的权力。 (3)材料一、三可知享有公民权的范围狭小,只是少数成年男子,少数公民也并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所以,雅典民主制实质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表所示。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国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示例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阐述: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所以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型。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代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侵略与反抗并存,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不断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方面逐渐实现近代化。若选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两句来进行说明的话,可以从救亡、启蒙主题出发,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角度、近代化方面、思想文化变革角度、民族资本主义崛起角度等进行分析。 34.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变迁从一个方面折射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浮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面对西方东进之后的世界秩序重构,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 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与晚清时期被迫进入国际秩序不同,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摘编自《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王建朗 材料二 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 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7月,指示《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对印度问题进行评论,呼吁双方妥协以促进战时盟国在远东的合作。 1943年10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侵略战争打破了旧秩序,反侵略战争并不是要消极地维护旧秩序,而是要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在这一轮世界秩序的大变动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又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组织(部分)统计 ——据百度搜索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分析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构中,中国外交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与20世纪初期世界秩序变化中的外交相比,二战期间中国外交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在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秩序中获得重要地位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的变化。 【答案】(1)国家意识:“天朝上国”。 外交主动性表现:1917年对德宣战,派劳工赴欧助战;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益主张,受挫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参加国联;参加华盛顿会议,并收回山东主权和其他权利,迫使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2)新变化:从主要主张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到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同时积极介入地区事务的解决,推动战时合作、战后世界的安排;有明确的大国意识和大国作为;获得大国地位。 表现: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并取得五推动大常任理事国地位;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和的签署关贸总协定(或是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 (3)变化:从积极参加现行国际组织与世界秩序接轨,走向通过积极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新型区域外交,对现行世界秩序进行改革和创新、补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由材料“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结合所学,近代以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就是天朝上国。关于“外交主动性表现”,结合所学,如:1917年对德宣战、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等。 (2)关于“新变化”,由材料“抗日战争前期……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1943年10月,中国……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可得出从主要主张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到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同时积极介入地区事务的解决,推动战时合作、战后世界的安排;由材料“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可得出有明确的大国意识和大国作为,获得大国地位。关于“表现”,结合所学,可从参与创办联合国和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等作答。 (3)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由材料“一带一路”等,可得出对现行世界秩序进行改革和创新、补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