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1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案
专项三 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选择题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的得分直接决定了高考成绩的高低,并且选择题解题顺利与否直接影响解答后面的非选择题,选择题解题不容有失。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运用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 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视之畏途,在答题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感悟解题技巧,领会规范解答高考40题和41题,学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定能轻松得高分。 题型一 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技巧1 运用排除法,转换思维巧妙选 (一)时间排除法 (二)绝对词语排除法 (三)说法错误排除法 (四)材料无关排除法 技巧2 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 技巧3 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 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 技巧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 技巧3 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 题型一| 选择题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常见题型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 材料主旨 型选择题 以文字材料、文献、图片、数据统计表为载体围绕某一“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 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概念结论 型选择题 从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切入,常以“表明”“旨在”“正确”“不正确”等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 把握概念或结论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历史概念的异同点 归纳比较 型选择题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等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史料情境 型选择题 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对应学生用书第116页) [解题技巧] (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被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 (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被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待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历史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被选项也可以排除。 (4)材料无关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高考示例] 【例1】 (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技巧运用] ——正确选项 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绝对词语排除法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的局面。 ——说法错误排除法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 ——材料无关排除法 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 【答案】 A 【例2】 (2016·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技巧运用] ——时间排除法 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时间不符,可排除。 ——正确选项 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地区安居繁衍,故B项正确。 ——绝对词语排除法 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整体迁移台湾”说法太绝对,C项可排除。 ——说法错误排除法 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D项说法错误,可排除。 【答案】 B [运用演练] 1. 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限制贵族滥用私权 C.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D.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和“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可知,此规定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限制贵族滥用私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市场的监管,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防止扰乱社会治安,故D项错误。 【答案】 A 2.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 A.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 B.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解析】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不可能完全背离启蒙运动的理性核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卢梭认为理性容易产生谬论,故应重视人自身的情感,是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故B项正确;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启蒙运动进行解释,故D项错误。 【答案】 B 3.“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时间的不断更替 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国际关系的变革 D [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后的时代并未强调大国对政治的影响,故A项错误;时间的更替是历史的线索,并非划分依据,故B项错误;第三个时期并未提及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际格局的变革,故D项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第117页) [解题技巧] 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高考示例] 【例1】 (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技巧运用] ——抓准“题眼” 题眼:“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字形发生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渐趋简化,再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分析选项 B项: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载体以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为主,竹片也有少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虽然书写材料不同,但这不是造成文字笔画发生由繁到简变化的主要因素,可排除。 C项: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字形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可排除。 D项:“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 ——验证结论 A项: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 【答案】 A 【例2】 (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技巧运用] ——抓准“题眼” 题眼“诗界革命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应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 ——分析选项 A项: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A项与“题眼”不符,可排除。 B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与“题眼”不符,可排除。 D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诗界革命” 出现在甲午战后,“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与“题眼”不符,可排除。 ——验证结论 C项: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 【答案】 C [运用演练] 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反映出当时在我国农村( ) A.农民对劳动产品有了支配权 B.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C.农民开始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D.农业开始走向现代化 A [本题“题眼”是“生产责任制”。材料强调多种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这种责任制下农民有了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故A项正确;从题干表面信息看上去是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本题重点在强调农村出现的变化,故B项错误;农民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错误;材料与农业现代化无关,故D项错误。]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C [“四人帮”的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 [解题技巧] 第一步 定时空、明关键 1.定时空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几率。 2.明关键 新课标下的高考,多数考查运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景,在诸多信息中,明确抓住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步 题干选项对照 1.题干材料参照法 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2.选项参照法 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交叉、矛盾、重复等。 [高考示例] 【例1】 (2017·全国卷Ⅰ)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技巧运用] ——定时空、明关键 定时空:公元前9到公元前8世纪古代雅典;明关键: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诸神的形象与人相似,具有人的一些特征,体现了朴素的人文精神。 ——题干选项对照 A项:题干说明了古希腊神话蕴含着人文思想,不能说明古代雅典宗教信仰意识淡薄,A项错误。 B项: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古希腊的神话中,诸神具有人的一些特征,意味着蕴含人文思想,说明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中,B项正确。 C项:这一时期的希腊神话只是体现出人文精神,而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C项错误。 D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出民主进程与神话的影响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 B 【例2】 (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技巧运用] ——定时空、明关键 定时空:东汉王充《论衡》表明是汉代;明关键:汉承秦制。“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收拾文书”“文书之力”是关键信息。 ——题干选项对照 A项:可用题干参照法排除,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政策。 B项:题干“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 C项: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可排除。 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可排除。 【答案】 B [运用演练] 6.1895年,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D [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研习中国传统优良政治,而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用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7.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C [分析材料可知,1927年中共党员以工人阶级为主, 而1928年中共党员以农民阶级为主。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量屠杀中共党员与革命人士,使中共革命运动进入低潮,因而不会出现1928年农民大量增加的情况,故A项错误;经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农民运动也进入低潮,B项不符合史实;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转战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因而大量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故C项正确;1927年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工人运动,D项与史实不符。] 8.在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并对河流河床进行综合整治,最终打造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这些措施( ) A.引发了英国交通领域上的革命 B.推动了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C.加速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D [引发英国交通领域革命的是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而不是道路的修缮和河道的治理,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可知,这些措施是在英国本土进行的,不属于对外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17至18世纪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故C项错误;“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