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双流中学高2017级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A.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 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 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D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A排除;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B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C排除。‎ ‎2.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可知,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明确信息可以判断是活字印刷或雕版印刷,排除A项;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说明书坊类型为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 ‎3.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 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 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 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 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联系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4.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A.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 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 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 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明代田赋税收中南直隶贡献值较大,均高于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反映 了江南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题干只反映了米、麦及田数,不能体现各地的经济结构差异,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区域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题干无法反映 南北方粮食结合问题,排除C项。‎ ‎5.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6.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7.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张 A. 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 B. 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 C. 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 D. 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早期维新派“王韬”用“《易》”和天道、人道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说明发展和改变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严复是用“进化论”证明维新的必要性,两者的时代和理论依据不同A项错误;王韬用《易》分析问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变革的依据,减少顽固派的阻挠,并不能体现“民众”推崇,B项错误;从洋务到维新,王韬主张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8.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和北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作品。在鲁迅等人的带动下,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呈现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局面。这说明 A. 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 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 D. 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域外小说集》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北欧和东欧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目的是通过这类作品的译介,以引起当时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读者的共鸣,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排除A;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排除D。‎ ‎9.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 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说明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说明中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说明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A项,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排除。B项,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排除。D项,题干未提及农民阶级参与其中,排除。‎ ‎10.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A. 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 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将建立的政权由工农兵苏维埃到“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所要建立国家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日趋成熟,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各党派”,排除A;1927到1936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排除B;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A. 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 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 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所给时间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D选项符合题意。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平衡,C选项排除。‎ ‎12.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 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 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 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从而推动了妇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解放,没有涉及到男女间的权利平等,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女学与传统礼教的关系,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是解体的关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尤其是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秋序,从订立市场价格到检验度量衡、检查商品质量等一系列法规,都是通过管理市场的各级官史来具体执行。到了宋代,牙人、行人更广泛的参与了政府的市场管理事务。据《大唐六典》载:“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五代十国时,各地方藩镇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不少将领、官吏、贵族也利用手中特权经商年利。到了宋代,官僚仍袭其风,经商比较普遍。虽然宋政府屡颁诏令禁止官僚经商,但其强度并不大,执行政策也不认真。正如元祜四年(1089年)左司谏刘安世所讲:“祖宗之制,惟戒从官以上不得广营产业,与民争利,苟非货殖太甚,则是法所不禁。”总而言之,由唐至宋,有关官像经商的法令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摘编自田璐《唐宋市场管理政策探析》‎ 材料二 晚清重商主义的兴起,又同在近代“大变局”条件下人们对“利义观”的新诠释相联系。在重商思潮的冲击下,儒家正统义利观开始在人们心目中逐渐贬值,而求利、致富观念则逐渐占居上风,深入人心,成为时势所趋。晚清重商主义的特点,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行动和经济行为,并体现了清末国家机器的经济法令和政策之中。以1901年开始推行的“新政”改苹为契机,清政府开始改弦更张,将过去历代王朝实行约两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一变而为“振兴工商实业”政策,在国家权力干预下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重商主义开始由一种思潮和地方经济活动转化官方政策,对中国近代化历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经商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重商主义兴起背景和历史影响。‎ ‎【答案】(1)变化:政府在市场管理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各级官吏的做法,越来越多的依靠各种商业组织,协助市场管理;从唐代禁止官僚经商到宋代官僚经商合法,且享有很多特权;商业政策更加宽松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赋税政策的变化;士人商业观念的变化;扩大财政收入的需要。‎ ‎(2)背景:西方经济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传统儒家义利观受到冲击。‎ 影响:促使清政府调整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便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秋序…宋代,牙人、行人更广泛的参与了政府的市场管理事务…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官僚仍袭其风,经商比较普遍”从管理主体及经商主体的变化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商业政策、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及国家财政需要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在近代“大变局”条件下人们对“利义观”的新诠释相联系…体现了清末国家机器的经济法令和政策之中…政策一变而为“振兴工商实业”政策“”结合所学从西方经济思想影响、民族危机、儒家义利观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抑制西方侵略及经济近代化进行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故事片段如下:‎ 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鹏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设计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个情节,并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再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情节:清朝覆灭,民国建立。‎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评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示例2:情节: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评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日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还可以从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可围绕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中华民国成立即辛亥革命的意义等归纳。由材料“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归纳。‎ ‎15.材料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夹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是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晶,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碰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延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平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备庆年间,修成《理落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延也针对不同边碰地区领市了一些区城性立法。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乾隆时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祖》《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国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①设立专门的机构,皇帝重视。②推行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③民族立法兼顾普遍性和区域性。‎ ‎(2)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对民族地区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地区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③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立法经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 清延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也针对不同边碰地区领市了一些区城性立法”从机构设置、立法、注重因地制宜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碰民族地区的需要…备庆年间,修成《理落院则例》713条…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国归清朝”结合所学从民族地区管理、民族区域开发、民族融合及为后世提供借鉴进行分析阐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