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八、九。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欧文把自己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作了对比,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的生产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 A.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 B. 欧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探索 C. 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D. 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其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是对理想社会进行的新的探索,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积极探索,并未体现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该说法不妥当;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 揭露了社会弊端 B. 解决了社会矛盾 C. 因时代需求而产生 D. 引发了工人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可知,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马克思主义揭露了社会弊端;B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并未使社会矛盾得到解决;D选项错误,工人运动的发展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马克思主义引发了工人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共产党宜言》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表明共产主义主张 A. 人人自由平等 B. 消灭私有制 C. 平均分配产品 D. 消除剥削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共产主义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表明共产主义主张消除剥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人自由平等;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共产主义主张平均分配产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德国当代哲学家迈尔指出,从历史来说,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自由主义的继续发展,它克服了近代自由主义的缺陷和不足,该观点 A.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B. 否定了自由主义的地位 C. 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D. 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自由主义是为自由资本主义服务的理论,迈尔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自由主义的继续发展,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观点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选项错误,迈尔并未否定自由主义的地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指出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工人群众的贫困在1848年到1864年间没有减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这个时期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却是史无前例的,这主要反映出 A. 工业革命缩小了贫富差距 B. 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对立日益严重 C. 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D. 工业化并未实际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工人群众的贫困在1848年到1864年间没有减轻”可知,工人的经济情况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并未缩小贫富差距;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期欧洲社会对立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1871年3月,巴黎城里的工人们面对普鲁土军队的围困、临时政府的卖国,最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不聚集而举行武装起义,这说明巴黎工人 A. 缺乏斗争的经验 B. 起义准备不充分 C. 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D. 已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普鲁土军队的围困、临时政府的卖国”、“忍无可忍”等信息可知,巴黎工人的斗争是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准备不充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巴黎工人缺乏斗争经验;C选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并非法国的首次革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尚处于早期阶段;工业中小生产还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也占人口多数,经济发展远不能承载巴黎公社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权,也就是说,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种新制度的条件。”材料论述的主旨是 A. 巴黎公社没有联合农民 B. 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C. 法国的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 法国的工业化程度非常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种新制度的条件”可知,材料认为巴黎公社是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的,所以其失败也是必然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巴黎公社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与是否联合农民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C、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其 A. 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 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持 C. 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D. 改造旧世界的理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法国人对巴黎公社的正面评价是因为公社的这些理想斗士敢于斗争,在第二帝国遭遇外国入侵、新政府妥协投降的情况下敢于奋起反抗,体现了积极的民族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的斗争驱逐了资产阶级的新政府,没有推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说明法国主流并不认可巴黎公社的社会主义,所以巴黎公社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持不是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的原因;D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改造旧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推翻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1917年2月,群众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哈尔科夫、巴库等城市举行。当时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长在给内务大臣的报告中说,“总罢工的思想一天天地获得新的支持者,并像1905年一样流行。”这些行动 A. 为二月革命准备了条件 B. 成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C.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 使俄国出现了两个并存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17年2 月”的信息可以得出这次罢工和示威游行出现在俄历二月革命之前,依据材料“总罢工的思想一天天地获得新的支持者,并像1905年一样流行。”可知,这些罢工和游行示威为二月革命准备的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次罢工和游行示威与十月革命无关;C选项是二月革命的影响,错误;D选项是二月革命后形成局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 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B. 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C.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D. 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希望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和平方式选进立宪议会,不是与临时政府决裂;C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不主张暴力革命;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布尔什维克党退出一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D 【解析】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排除A;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是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B;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推进了和平民主的进程,故选D。 12.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该局面 A.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标志着十月革命进入高潮 C. 是阶级力量对比的产物 D. 结束于十月革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工人和起义士兵分别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是当时阶级力量对比的结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部政权机关,苏维埃政权并未得到巩固;B选项错误,此时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并未进入高潮;D选项错误,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于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欧洲的衰落和美国、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这说明二战导致 A. 美苏分割了欧洲 B. 美苏确立全球霸权 C. 欧洲陷入长期战乱局面 D. 世界格局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它大大加速了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欧洲的衰落和美国、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苏对欧洲的分割;B选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全球霸权并未实现;C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建立英美同盟以迎击苏联的挑战。虽然这样做的时机不够成熟,但是他的演说标志着西方对雅尔塔精神认识的一个重大转向。该“转向”是 A. 由合作转向武力对抗 B. 由冷战转向热战 C. 由包容转向遏制 D. 由反日转向反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会议体现了英、美和苏之间的相互间包容与合作的态度,依据材料中“呼吁建立英美同盟以迎击苏联的挑战”等信息可知,美、英对苏态度发生转变,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所以该“转向”指的是对苏由包容转向遏制,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冷战”是二战后美苏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不是武力对抗;B选项错误,“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不是转向热战;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苏态度的转向,与日本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马歇尔计划删掉了杜鲁门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因此,“各国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计划,就无异站到赞同饥饿、贫穷、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上去了”。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 A. 反共意识明显不够强烈 B. 宣传手段更隐蔽更精巧 C. 更关注欧洲民众的生计 D. 旨在安抚共产主义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对抗苏联在经济上的重要举措。依据材料,相对于杜鲁门主义而言,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其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较之以往的政策更具有隐蔽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经济政策,具有强烈的反共意识;美国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西欧并利用西欧对抗苏联与社会主义,达到其称霸世界的根本目的,并非关注欧洲民众的生计,也不是安抚共产主义势力,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朝鲜战争结束后,两大阵营在亚洲的对抗如在欧洲般清晰明了,亚洲冷战格局最终得以形成。显然,朝鲜战争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特性的演变使得美国介入战争的意图昭然若揭。材料中的“意图”是指 A. 为进攻苏联做准备 B. 侵略朝鲜半岛 C. 遏制社会主义国家 D. 阻止中国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介入战争使朝鲜战争“国际化”的目的是要在亚洲形成冷战格局,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冷战的目的是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冷战”是二战后美苏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美国并未意欲进攻苏联;B选项错误,朝鲜战争后美国并未侵略朝鲜半岛;D选项错误,朝鲜战争的“国际化”与中国的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A. 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B. 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 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 D. 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所以战后两国走向了合作,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后法德两国在国家利益的指引下由对抗转向合作,并未体现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强调,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是出于经济层面,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对付经济领域中的压力政策,以及工业国家的经济集团可能造成的有害结果”。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目的是 A. 实现经济独立 B. 加强内部经济合作 C. 维护自身经济权益 D. 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对付经济领域中的压力政策,以及工业国家的经济集团可能造成的有害结果”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是出于经济层面;B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不是加强内部的经济合作;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1987年,日本竹下内阁成立后,宣称“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日本不要辜负世界的期望”,这反映出日本的主要意图是 A. 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 B. 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 C. 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事务 D. 要在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日本经济地位仍然低于美国,并未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C、D选项都是日本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具体表现,因此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有人说,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随着苏联的变化而转换,下列可以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A. 苏联是二战后实力最强的国家 B. 苏联解体促成了多极格局 C. 苏联掌握着二战后全球霸权 D. 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发生转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二战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美国;B选项错误,当今多极格局尚未形成;C选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世界霸权,并非由苏联单独掌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2011年1月,阿尔及利亚发生暴力骚乱,苏丹南方公投也引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2月份,利比亚内部冲突不断升级,北约趁机强行武力介人,不断对利比亚政府及军民设施狂轰滥炸;4月份,埃及突发严重骚乱,总统穆巴拉克被拘留。这些事件说明 A.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B. 国家之间冲突剧烈 C. 美国干涉别国内政 D. 非洲局势最为动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暴力骚乱”、“暴力冲突”、“狂轰滥炸”及“严重骚乱”等信息可知,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内乱,不是国家间的冲突;C选项不能完整的表述材料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非洲局势最为动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美国著名的外交家曾说,“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世界问题”,“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可见,美国 A. 实力被其他国家赶上 B. 无力构建单极世界 C. 主导世界多极格局 D. 仍有能力主宰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世界问题”、“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可知,美国外交家表明美国没有能力建立为其主导的单极世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未被其他国家赶上;C选项错误,当时多极格局尚未形成;D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有学者指出,从美国的视野看,当今世界上对重大的战略军事的关切突出的首要原因是中国持续的、急剧的和加速的军力建设,特别是海空战略性投射能力建设。这本质上反映了 A. 美国以霸权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 B. 中美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军事实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D. 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军力特别是战略投射能力的增强引起了美国极大的关注,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实现构成威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以霸权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C选项错误,经济实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D选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表述,不是本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G8已成为历史,G20还有待完善,而至于G2(中美共治)和G3(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材料表明 A. 西方大国普遍走向衰落 B. 一体化是世界的政治走向 C.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 “一超多强”局面正在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G20还有待完善”、“G2(中美共治)和G3 (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力量尚未实现平衡,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大国的普遍衰落,该表述并不恰当;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体化的政治走向;D选项错误,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7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摘编自《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材料二 社会经济领域内实行的最有意义的改革措施,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法令。5月3日,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它规定: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 ——摘编自万红《巴黎公社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材料三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给无产阶级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赵秀玲《论巴黎公社的民主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管理社会经济的措施,并指出其反映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所在。 【答案】(1)主要内容: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 (2)措施:把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由工人制定工厂管理制度;工人选举工厂领导并监督厂内工作。 实质:巴黎公社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3)意义:巴黎公社实践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可概括得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法令”、“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可概括得出把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由工人制定工厂管理制度。工人选举工厂领导并监督厂内工作等巴黎公社管理社会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实质是巴黎公社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3)依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实践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是后发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刚刚起步,进入20世纪还在慢慢爬坡,和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不沾边,与最后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不靠谱。当时产业工人只有300万,占总人口3%,但是比较集中,绝大部分在彼得格勒、乌拉尔、中部工业区,彼得格勒有40万人,占12%,60%是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摘编自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材料二 由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策略上的正确性,能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同他自己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预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大民众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引发的革命热情,抓住广大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强烈渴望和临时政府在政策上的失误,号召大家起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从而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成功。 ——摘编自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答案】(1)原因:俄国的资本主义起步晚,发展相对落后;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容易动员;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失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积极发动。 (2)意义:十月革命的成功,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俄国是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不沾边,与最后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不靠谱”、“当时产业工人只有300万,占总人口3%,但是比较集中”、“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策略上的正确性”、“抓住广大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强烈渴望和临时政府在政策上的失误”等信息可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无产阶级相对集中、社会矛盾尖锐、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临时政府的政策失误、布尔什维克党的积极发动等方面概括得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依据材料“……从而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成功。”结合所学可从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现实、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国家经济建设奠定政治前提、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等角度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逼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答案】(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2分)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4分) (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新力量的发展。(4分) (3)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第一小问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指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见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并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冷战时期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一方面是由于美苏势均力敌;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多极力量的制约来角度回答。 (3)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该问考查冷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求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越南战争;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等。 考点:当今时间格局多极化趋势·美苏冷战·表现 【名师点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