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秋辽宁省本溪市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1.明朝《虎墩崔氏族谱》中的“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A.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C.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族约的内容涉及一个家族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家族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家族秩序,从而有利于凝聚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贵族政治,而是强调族约具有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A。材料强调族约具有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不是强化专制统治,排除C。约束家族成员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为了追求政治平等,而是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从族约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史记·十表·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籓臣而胪於郊祀,君子惧焉。”材料中秦“胪於郊祀”是 A. 秦独霸天下的体现 B.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C. 天子对其行为缺乏很有效的制约方法 D. 秦国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意思是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由此可以分析出天子对其行为缺乏很有效的制约方法,故选C。材料中秦“胪於郊祀”只能说明秦王行僭越之礼,这不能得出秦独霸天下的结论,毕竟即使实力不行的诸侯国也常有此举动,排除A;诸侯国是否遵循周礼不可能是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标准,排除B;D与A项同理,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文言材料的意思。‎ ‎3.“(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的是 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宗法制 B. “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 “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对诸侯王的控制力很弱 D. “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可知,分封制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基础上,两者紧密结合,诸侯、卿大夫等皆世袭产生,故有“贵族色彩”,故选B。宗法制在商朝时就已有之,故A项中“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史实错误,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作战等;材料中“西周的创制”指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D项只是解读了分封制,故不全面,不是最合理的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周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的唯一秘籍。‎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禹、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禹(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象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所以郡尉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D选项错误,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排除A。根据材料“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度与材料中“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符,排除C。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排除D。‎ ‎6.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两对矛盾,分别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皇权的发展趋势而言,呈现出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故选B项;选项A与皇权发展趋势相反,排除;皇帝制度是从秦始皇才开始创立的,故是从无到有,不断加强的过程,选项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皇权演变趋势,即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 ‎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 B. 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C. 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 D. 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的发展趋势。故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体现了强化君主集权的理念。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三公九卿、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8.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二者根本着眼点惊人一致。这说明 A. 儒家学说取代了法家学说 B. 儒家学派备受争议 C. 思想文化为统治需要服务 D. 汉朝重视文化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代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如此,两者只是手段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要使文化置于政治的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政治统治的服务工具,故选C。材料重点在于强调秦朝文化措施与汉朝文化措施的一致性,而非强调其差异,故ABD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9.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解析】‎ 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 ‎10.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公民自由受限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希腊的民主是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及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而城邦为男人服务,这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社会矛盾是否缓和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频繁改革也无关,因为是政治体制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公民是自由的而不受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流坐庄 C. 君主专制 D. 代议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公民大会的权力和所有公职人员均由公民选举产生等,结合所学可知,这里反映了雅典政治强调“人民主权”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抽签和轮流坐庄的信息,B项错误;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没有君主统治,也不是代议制度,CD两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12.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 )‎ A. 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法规和客观的判断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说明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A与材料“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不符;B不对,材料没有显示这是在罗马帝国时期;C不对,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专制统治。故D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作用。‎ ‎13.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B.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 D. 法律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可知罗马法注重实际;根据“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可知罗马法不专尚理论的特点,故选C。ABD三项符合罗马法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征 ‎(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从局限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14.孙中山认为,国家机关是由大小各种官吏来管理运作的,官吏的好坏、称职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成败利钝。为此,他提出了 A. 三民主义 B. 三权分立学说 C. 五权分立学说 D. 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C ‎【解析】‎ ‎“国家机关是由大小各种官吏来管理运作的,官吏的好坏、称职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成败利钝”可以知道,材料强调的是官吏的素质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提出将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弹劾5个部分,并且由不同的国家机构掌握,权力间相互独立和制衡,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应排除; ‎ B项是西方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需要掌握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国家机关是由大小各种官吏来管理运作的,官吏的好坏、称职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成败利钝”,结合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分析理解即可。‎ ‎15.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这一“动态机制”‎ A. 使监查权利独立于体制之外 B. 有利于防止监察机构腐败 C. 完善了民意的舆论监督 D. 破除了官官相护的陋习 ‎【答案】B ‎【解析】‎ 材料“动态机制”即为不定时的,监察官员交叉考查和监督,这保证了监察的有效性,又可以防止监察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勾结,能有效的防止监察机构的腐败,故选B;材料中不能体现监察部门的独立性,故A排除;C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在专制制度下,官官相护的陋习无法取消,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官官相护的内容,故D排除。‎ ‎16. 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瓦解 B. 宰相制的终结 C. 科举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根据诗中的“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可以判断当时推行的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是血缘、门第;唐朝时期推行科举制,选拔的方式是考试,这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庶族地主的兴起。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7.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并没有严重地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存在缺陷 B. 君主立宪制的弊端较严重 C. 资产阶级宪法的确立未能保障民主 D. 封建君主对民主加以抵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之意旨在说明英法德三国的法律虽然都确立了民主制,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陷,不能够充分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故选A。三个法律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君主立宪制的弊端较严重的结论,排除B;英、法、德三国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意味着三国均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它们尽管都有缺陷,但还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英国和法国在颁布《权利法案》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均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故无法体现封建君主对民主的抵制,排除D。‎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 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B. 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C. 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D 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色彩,德国之所以出现专制,是由于专制力量较强,“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具有民主色彩,而法国最终形成了民主政体,说明专制力量受到了打击,材料反映了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存在着巨大差异,故A正确;法德意识形态,都体现了资本主义这色彩,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对立,排除B;德国政体没有共和主义思想,排除C;材料看不出两国代议制的形式区别,排除D。‎ ‎19.在近代,英、美、法、德等国虽然都确立了代议制,但其代议制的形式却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各自的 A 传统不同 B.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 国情不同 D.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历了长期的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斗争,英国与德国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内容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反反复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美国则是经历了独立战争,建立了共和制,显然是国情不同,故C项正确;ABD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此题为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20.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 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 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根据“咸丰元年(1851年)”不难判断出是“太平天国运动”,江苏、安徽两省是太平天国革命军与清军对垒的主要战场。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自武汉沿江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三月二十日占领南京,五月先后派兵北伐和西征。致使所到之地社会动乱、人口外流。故选A ‎21.太平天国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 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政新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两者都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严重脱离,没有实现的可能,故选B。《天朝田亩制度》并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这不是农民阶级的理想,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几千年中国农民阶级对于均贫富思想的追求,不能反映出其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排除D。‎ ‎22.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改革开放时成为经济特区的福建城市是 A. 福州 B. 漳州 C. 泉州 D. 厦门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是宁波、广州、福州、上海和厦门,改革开放时成为经济特区的是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其中的福建城市是厦门,故选D项;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3. 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 B. 民族资产阶级已开始出现 C. 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 D. 英国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 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可知当时就已经出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符合题意的是A项,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强对华的侵略,没有体现出英国的强大和技术的先进,故C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 ‎24.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教案由“层出不穷”到“递减趋势”,再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反映了国人逐渐对传教士有了较多的认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压了他们的嚣张气焰,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教案问题,不是反映救亡路径,排除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B;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与题干无关,排除D。所以选C ‎25. 自1875年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尽系李鸿章代表谈判、签字。《马关条约》谈判时,李鸿章以其在日本遭遇刺杀为由要求削减战争赔款一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谈判时,慈禧太后告之,“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下列有关李鸿章的说法合理的是 A. 其为维护国家权益作出实质贡献 B. 时代环境加剧对其评价的复杂性 C. 其卖国行为导致国家权益的丧失 D. 其秉承最高统治者意志,问心无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尽系李鸿章代表谈判、签字”可见李鸿章未能有效的维护国家权益,排除A。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能简单地归咎为李鸿章卖国行为,排除C。李鸿章秉承最高统治者意志,但是终究丧权辱国,不能说问心无愧,排除D。故选B,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评价。‎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26.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27.1688年,英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政变使英国 A. 结束了王权专制 B. 君权完全归议会执掌 C. 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故选A。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只是限制了王权,并非君权完全归议会执掌,排除B;英国在18世纪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排除C;英国在1689年才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当时的民主保障范围不可能马上延伸到社会下层人民身上,排除D。‎ ‎28.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B.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 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D. 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由反帝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变化,故D正确。1927年9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故A排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当时北伐已经结束,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特点 ‎29.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 ‎③摆脱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④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时间是1927-1937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遵义会议开始摆脱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并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故D项正确;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BC。‎ ‎30. 下面是1926年~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 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D. 反“围剿”斗争失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1927年蒋、汪分别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工人党员遭到屠戮,是1927~1928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是导致工人党员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大量农民党员的出现,成为1927~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34年反“围剿”斗争失利,与材料“1926年~1929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31.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身处广东的英国军官的日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景:“30日上午,一大群一大群的当地居民集合在我们的军营后面,他们衣着简陋,以长矛、盾牌和剑为武器,向我们包围而来……”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 三元里抗英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虎门销烟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元里抗英斗争。从材料“19世纪中期”“一位身处广东的英国军官的日 记”“一大群一大群的当地居民”可知是鸦片战争期间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期的反帝爱国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与材料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虎门销烟与材料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32. 毛泽东有首词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的“天翻地覆”是指( )‎ A.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 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C. 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D.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的基础知识。“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虎踞龙盘今胜昔”反映的是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的“天翻地覆”是指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所以选择D.‎ ‎33.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选项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A ‎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B ‎1895年 ‎《马关条约》‎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 D ‎1942年 中国派远征军入缅 ‎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34.对巴公社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C. 是19世紀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高峰 D.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策措施的失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巴黎公社是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排除A;巴黎公社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以巴黎公社的失败从侧面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排除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的伟大尝试,是19世纪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高峰,排除C;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此时仍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容纳当时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非要突破生产关系的程度,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35.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和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最后都被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所代替,说明五四运动后新兴知识分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故B项正确;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民主秩序问题,排除D项。‎ ‎36.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所形成的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并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也体现了‘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村民自治制度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7.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所规定的社会性质的差异。前者是新民主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原则是《共同纲领》所不具有的特点,故选C。A、B、D三项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规定,都不是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才规定的。故排除ABD。‎ ‎38. “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最初成功运用解决的问题分别是( )‎ A. 香港问题、台湾问题 B. 台湾问题、香港问题 C.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D. 台湾问题、澳门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澳门问题的解决晚于香港问题。故答案选B。ACD组合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9.20世纪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 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它表明,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的失败,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操纵部分联合国成员国操控联合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沉重打出。因此选B。‎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0. 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的表现是( )‎ ‎①操纵联合国通过制裁北朝鲜的决议 ‎②宣布援助韩国 ‎③命令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 ‎④组成“联合国军”直接参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美国干涉朝鲜有哪些表现,联系教材史实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在世界各地干涉地区事务和别国内政,并操纵联合国,使其成为他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即操纵联合国通过制裁北朝鲜的决议,宣布援助韩国,组成“联合国军”直接参战,而第③小项是针对中国的,阻挠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此题答案为B。‎ 考点:朝鲜战争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课本中的史实,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但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1.有西方报纸对下图某会议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 ‎ 周恩来一行步入会场 A. 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B. 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可知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A项正确;“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26届联合国大会,与题干“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不符合“这次会议”,故D项错误。‎ ‎4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黑色粗箭头代表外交事业发展的总方向。关于对这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 F1可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典型代表 ‎ ‎② F2可用“美国敌视新中国”作为典型代表 ‎③从图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领域遇到的阻力和动力是相等的 ‎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外交领域遭遇重重阻力,但总趋势却是前进的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后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可以视为我国发展外交事业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成为我们发展对外关系的最大阻力,①②正确。但外交领域的“动力”和“阻力”是一种较为模糊的表达方式,不可能量化,所以③不对。黑箭头充分证明了④的正确性。故选择A项。‎ ‎43.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日出东方、力挽狂澜、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 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星火燎原 C.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进京赶考 D. 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指的是 ‎1927年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力挽狂澜指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进京赶考指的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综上,故选C。ABD均未按时间进行排序,排除。‎ ‎44.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指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 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答案】B ‎【解析】‎ ‎“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正确;A是对台方针;C是2008年;D属于经济文化交流。‎ 二、材料解析题 ‎4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和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和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叁分之二的人赞 成;总统应提出人选,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 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后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 ‎ 材料三:‎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领导权属于皇帝领导的帝国宰相。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体现的代议制形式。‎ ‎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三国国家元首的地位。‎ ‎【答案】(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 ‎(2)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权利分开,相互制衡。‎ ‎(3)英国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选举,议会的权利逐渐超过国王,国 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美国总统拥有较大权利,可以缔约、任命官吏等,但权利的行使受到国会的制衡。 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议会作用很小。‎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和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中可知,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二“总统有权缔订条约”“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后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中可以得出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从材料三“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领导权属于皇帝领导的帝国宰相”中可以看出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总统有权缔订条约”“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后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中可以得出美国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权利分开,相互制衡。‎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和方式者,皆为非法”,材料二“总统有权缔订条约”,材料三“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中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