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作业

课时作业3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保定高三适应性考试]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根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步者,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昆明高三调研]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解析: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排除D项。‎ 答案:A ‎3.[2019·九江高三评估]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地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地贸易”可以得出,英国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D项不正确。‎ 答案:B ‎4.[2019·固原高三联考]清末,义和团等各种自发性反侵略组织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势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 C.列强由攫取经济利益为主转为对中国的瓜分 D.中国的反动势力成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解析:《辛丑条约》后,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反映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由攫取经济利益为主转为对中国的瓜分,故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5.[2019·本溪高三阶段诊断]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不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出处 记述 ‎《中西纪事》‎ 五月三十日‎,英军撤,三元里等乡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围困英军,义律请知府余保纯弹压,民众渐散。‎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靖逆将军奕山上奏:五月三十日,英军焚掠三元里,义勇与之相战,斩英军先锋霞毕及兵弁10余人。‎ ‎《夷氛闻记》‎ 英军暴行,三元里九十余乡聚众数万拒堵,英军出战,民众佯退,诱至牛栏岗围歼。义律求救于余保纯弹压,民众始退去。‎ ‎《南海县志》‎ 五月三十日‎,英军前来报复,民众十余万与之相战,斩其头领,歼敌数百。‎ A.三元里乡民五月三十日首先集结 B.英军在与民众交战之中遭受损失 C.乡民战果有限且缺乏既定的战术 D.余保纯劝解弹压是民众撤退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中都提到三元里乡民与英军作战,但都没有涉及战果有限、缺乏既定的战术的信息,故C项错误,所以选C。材料涉及三元里乡民五月三十日首先集结,并与英军作战,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四则材料都涉及英军损失情况,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材料中涉及余保纯劝解弹压民众,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答案:C ‎6.[2019·张家口高三质检]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 表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 052‎ ‎5艘沉没 ‎1 200‎ 日方 ‎12‎ ‎272‎ ‎3 566‎ ‎5艘重伤 ‎300‎ 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日方力量强于中方,中方损失大于日方。但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项是威海卫战役结束后;D项与材料表格信息不符合。‎ 答案:C ‎7.[2019·银川高三质检]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解析:1900年4月,梁启超否定义和团,但到了7、8月间,则开始肯定义和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00年5月八国联军开始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反帝斗争,和民主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一直是落后的,故B项错误;维新派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C项错误。‎ 答案:D ‎8.[2019·德州高三评估]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解析:“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说明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的否定,B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义和团精神,C项错误;武器落后只是作为一个论证,D项错误。‎ 答案:A ‎9.[2019·银川高三摸底测试]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役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材料旨在说明(  )‎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战场 D.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而是强调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排除B项。在抗战期间,既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信息,而是强调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排除D项。‎ 答案:A ‎10.[2019·珠海高三联考]‎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国人主权观念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变化,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中“1943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据所学可知,促进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应该是总理衙门的设置,故A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是英美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与“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无关,故C项排除;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可知“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的表述不合史实,故D项排除。‎ 答案:B ‎11.[2019·青岛高三调研]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 C.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已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等信息可知中共确立既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针,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是在华北事变后,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中共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2.[2019·成都高三适应性考试]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战争“‎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利(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增强了民族意识 C.促进了民族平等 D.建立了民族国家 解析:由材料信息“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可知,抗日战争使广大国民增强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故B项正确;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是在1949年,故A、D两项错误;促进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淄博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关税的发展。从清政府关税的变化、新中国初期的关税的特点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 第(1)问,从材料“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 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中可以概括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的关税特点;从材料“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清政府在道光年间关税的特点。根据材料“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出乾隆年间关税政策的原因;从材料“《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分析出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原因。‎ 第(2)问,从材料“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平均关税水平为5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关税自主、政权的巩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答案:(1)差异:‎ 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 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 原因:‎ 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重利轻义)观念,吏治腐败。‎ 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14.[2019·洛阳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Ⅰ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4分)‎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根据材料“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分析确定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