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20……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军国主义被打破,四大帝国瓦解,也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故中国思想界对此进行反思,故D项正确;1920年没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问题,故B项错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也不符合材料信息“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20……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学生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分析选项,注意题干设问关键词“国际因素”,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A. 德意结盟 B. 法俄结盟 C. 英法结盟 D. 英俄结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德意志统一后……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两侧的大国分别指法国与俄国,一战前夕法俄结盟,使德国“噩梦成真”,故B项正确;德意结盟,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英国并不是德国两侧的大国,故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德国两侧的大国指哪些国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从一战前的欧洲局势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的主旨是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而非德日矛盾的激化,排除A;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故选B;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C;力图保护东亚和平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D。故选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德宣战 4.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 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答案】B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是遍布全球的问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焦点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材料反映了德国要求 A. 加快经济发展 B. 扩军备战 C. 重新瓜分世界 D. 控制巴尔干半岛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扩军备战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控制巴尔干半岛的要求,故D项错误。故选C。 6. 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 民族自决 B. 势力均衡 C. 绥靖主义 D. 严守中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从丘吉尔的说法中可以看出英国外交最关心的是哪个欧洲国家最强大、哪个欧洲国家足以在欧洲称霸,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以此来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英国的外交政策 【名师点睛】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 7.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 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 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恩河战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而两线作战的德国意味着走向失败,意味着已经输掉了战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凡尔登战役后战略主动权才转移到协约国一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马恩河战役 8. 民国5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地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多、范围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击死奥地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反映了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故①正确;“如意大利之中立”反映了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故②正确;“ 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反映了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故③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一战参战国多、范围广,故④排除。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9. 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下边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 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 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 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 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答案】B 【解析】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经济基础等比英法薄弱,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取胜。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计划,但未取得成功。 10.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材料出自 A. 德奥同盟条约 B. 三国同盟条约 C. 法俄军事协定 D. 英法协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其中德、奥匈、意大利属于同盟国,故这一材料出自三国同盟条约,故B项正确;德奥同盟条约不包含意大利,故A项错误;法俄军事协定是法国和俄国结盟的特约,故C项错误;英法协约也不涉及意大利,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三国同盟条约的角度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1.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头”和“挤牛奶”的分别是 A. 美国和英法 B. 法国和美英 C. 苏联和英美 D. 英国和美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一战后,德国……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法国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属于“割牛头”的国家,美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属于“挤牛奶”的国家,故B项正确;美国并不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故A项错误;苏联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也不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德国……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从法国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 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出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 一战中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C. 巴黎和会后召开华盛顿会议 D. 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企图,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后的阶段,故A项错误;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整亚太地区的矛盾,不是世界性的,故C项错误;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也不能体现世界性的争夺,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十四点原则”的实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 在北京的古观象台,保存着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由德国归还中国的古天文仪器(如图),这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分得的唯一战利品。但该和约却使中国失去了收回山东权益的权利。这种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 在弱肉强食的近代,弱国无外交 B. 北洋政府腐朽无能 C. 一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日本国力迅速增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古天文仪器……中国作为战胜国分得的唯一战利品。但该和约却使中国失去了收回山东权益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弱国地位,说明在弱肉强食的近代,弱国无外交,故A项正确;北洋政府腐朽无能仍然归根于弱国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一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国力迅速增长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14. 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 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 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 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 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为凡尔赛体系是在制裁德国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华盛顿体系束缚着日本的发展,致使德国和日本必欲冲破之,也就是说未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故法国元帅福煦有此“预言”,故选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15. 某中学一学习兴趣小组,以“一战后初期的世界”为研究课题,得出以下四个结论,表述准确的是 A. 彻底消除了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B. 缓和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C. 暂时协调了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 D. 英法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一战后初期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消除了协约国之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当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加剧,故B项错误;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暂时协调了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当时英美矛盾是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C。 16. 为找到持久和平之路,美国总统威尔逊等政治家们曾在巴黎和会上作出过极大努力,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些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包括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④严厉制裁德国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有三个限制性的条件,分别是“巴黎和会上作出过极大努力”、“被列入国联盟约”、“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③④只符合前两个条件,故排除;①②正确,答案为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名师点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1)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看,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外交上无任何的发言权; (2)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巴黎和会却无视中国合法权益,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3)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当事国,却被迫在向帝国主义国家“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上签字,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7.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A. 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 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答案】D 【解析】英美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并不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国力弱小,英美不可能利用中国牵制日本,故B项错误;英美的政策也不是针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故C项错误;由于英美与日本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英美要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词“真实意图”,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英美与日本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8.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条件限定——必须是秦始皇首创的,郡县制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已经实施,那时是秦孝公,而早在春秋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燕赵等国就开始修建长城,此两项不是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和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是由秦始皇开端,答案为B。 考点: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关于秦始皇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9. 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A. 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B. 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C. 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 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秦始皇南攻越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进步,故D项正确;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是次要的方面,故A项错误;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不是评价的主要方面,故B项错误;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也属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 20. 公元前222年,秦以吴越地为会稽郡,置钱塘、余杭、富春等县。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 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 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 有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A、B、C符合史实,D项错误。 考点:郡县制 点评: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的两次辩论,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1.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题中材料是对唐初贞观之治的记载,虽然有过分美化之嫌,但也基本能够反映唐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C正确,故本题选C。 22. 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明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C项正确。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中“唐高祖”应为“唐太宗”。 23. 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特封班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主要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故①正确;唐太宗时期完善科举,以文德治国,故②正确;唐太宗时期实行租庸调制,不夺农时,轻徭薄赋,故③正确;唐朝并不崇尚佛教,唐太宗也没有特封班禅,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24. 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平定三藩 ②抗击沙俄 ③三征噶尔丹 ④统一台湾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定三藩在1681年,1685年康熙抗击沙俄,1690年,康熙三征噶尔丹,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故①④②③排序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25.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A. 《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 《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 《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 《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平定三藩之乱的将领是赵良栋等人,彭春是雅克萨战役的将领;B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B正确。C错误,康熙帝未亲自御驾亲征;D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故答案选B。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名师点睛】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26. 《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 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 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 孔子“仁”的主张 D.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题中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正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27.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贵贱有序、等级秩序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仁者爱人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在爱民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忠孝有道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思想中贵贱有序、等级秩序等内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8.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从这句名言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包括 ①亚里士多德非常崇拜和尊敬柏拉图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③亚里士多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④亚里士多德善于为自身的缺陷寻找借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吾爱吾师”说明亚里士多德非常崇拜和尊敬柏拉图,故①正确;“但更爱真理”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故②正确;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说明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故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亚里士多德善于为自身的缺陷寻找借口,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D。 29. 关于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中间三种状态 ②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 ③中间能获得成功和赞赏 ④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中间三种状态,故①正确;他的“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故②正确;保持“中庸之道”能获得成功和赞赏,故③正确;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30. 克伦威尔说过:“我宁愿要一个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的布衣粗服,而不要你们称为‘绅士’而别无优点的将领。”材料反映克伦威尔选拔军官的标准是 A. 出身于下层的普通百姓 B. 出身于乡绅 C. 虽出身卑微但有才干有奋斗目标 D. 能听从克伦威尔的指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的布衣粗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克伦威尔选拔军官的标准是有才干有奋斗目标同时出身下层,故C项正确;“出身于下层的普通百姓”说法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乡绅任军官,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听从克伦威尔的指挥的标准,故D项错误。故选C。 31. 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 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32. 下列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是 ①《独立宣言》发表 ②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③萨拉托加大捷 ④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1775年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萨拉托加大捷在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在1775年,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故④②①③排序正确,故选B。 33. 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道:“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的那种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 平息各地骚乱 B. 缓和各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故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正确;平息各地骚乱,并不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故A项错误;各州之间的矛盾也是由邦联制弊端导致,故B项错误;发展社会经济的前提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项错误。故选D。 34.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华盛顿历史贡献的主题是。 A.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过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B. 依靠内在的道德力量自觉放弃了最高权力 C. 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D. 他的内政外交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以及华盛顿辞去总统职务,都说明他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独立战争的问题,故A项错误;“放弃了最高权力”只符合第二幅图片,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华盛顿的内政外交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C。 35. 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这里“火种”是指。 A. 《拿破仑法典》 B. 法兰西第一帝国 C. 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奇迹 D. 扩大了法兰西版图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物,“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表示的是拿破仑从古代的智慧中吸取养分创造出有利于法兰西的事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拿破仑法典》,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后来灭亡,不是最值得骄傲的;C、D选项都不是从古代吸取养分的事件。 36. 下图为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拿破仑战争》中的精彩画面,游戏中玩家将扮演“拿破仑”,来一场征服欧、亚、非大陆的战役。而对真实历史中拿破仑对外战争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前期战争具有积极意义,后期战争则没有积极意义 B. 前期是革命战争,后期则是侵略战争 C. 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萌发 D. 对外战争既成就了拿破仑,同时也拖垮了拿破仑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拿破仑前期战争具有积极意义,后期战争也有积极意义,它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促进了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瓦解,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拿破仑战争前期是革命战争,后期则是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其它国家的主权,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萌发,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对外战争是拖垮拿破仑的主要原因之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7. 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帝国盛极一时,但很快又灭亡,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纠合反法同盟联合进攻 B. 法国经过长期战争经济困难 C. 拿破仑侵略、掠夺欧洲引起许多国家反抗 D. 波旁王朝复辟活动 【答案】C 【解析】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犯了欧洲其它国家的主权,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萌发,引起许多国家反抗,故拿破仑帝国很快灭亡,故C项正确;英国纠合反法同盟联合进攻属于客观原因,故A项错误;法国经过长期战争经济困难,并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波旁王朝复辟活动,显然不属于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 38. 1913年夏秋之际,“二次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要通过这次革命 A. 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B. 废除“善后大借款”合同 C. 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 D. 要求政府实行政党政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次革命”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是护国运动的目的,故A项错误;二次革命也不是要废除“善后大借款”合同,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故引发二次革命,故C项正确;实行政党政治,也不属于二次革命的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C。 39. 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A.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 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 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 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当时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故A项正确;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不符合材料“凭着一把盐”,故B项错误;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故D项错误。故选A。 40.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 揭开印度民族独立的序幕 B. 给英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C. 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 D. 基本上完成印度的独立大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定了答题范畴,即“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分析选项,D项不符合史实,印度独立是在二战结束后主要借助国际力量完成的,所以排除,经过比较,A和B所述都不如C项更贴近题干主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度要想取得独立,最主要的是政治领域唤醒人们的独立意识,所以此题答案为C。 考点:圣雄甘地 点评:此题是一道程度型试题,要求选择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最贴近的一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 阅读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2)材料二中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 (3)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中立”政策。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2)目的: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 美国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战后世界霸权。 (3)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力量,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立”政策的角度回答这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再从大发战争横财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2)本题据材料二“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即可概括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捞取战利品和争夺战后世界霸权的角度回答对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的看法。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增加协约国一方的力量、有利于协约国等方面回答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42. 阅读材料: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请回答: (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在到什么作用? (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使唐朝与边疆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促进汉藏的友好交往和西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3)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蒙古的臣服。册封四大活佛,达到分而治之有目的。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紧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贡献有,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等。第(2)问,紧扣“民族团结”,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具体措施是通过和亲政策,形成了“翁婿”关系,加强汉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第(3)问,结合美国共和制度的建立及影响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与归纳能力,回顾康熙时期在民族团结方面的相关史实归纳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时期的民族政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