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2篇第5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2篇第5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

‎1.命题点:英文报纸对维新变法的态度 ‎(2019·全国卷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 ‎[从时间看,1898年,中国社会学习西方进入到政治与思想领域,但参与者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而非全体民众,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排外活动力度,B项错得;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项错误;由材料中“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项正确。]‎ ‎2.命题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尝试解题] ________‎ C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3.命题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2018·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 ‎4.命题点:洋务运动的作用 ‎(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尝试解题] ________‎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所以“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 ‎5.命题点: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并非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是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故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排除C项。]‎ ‎6.命题点:张之洞的思想 ‎(2016·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还原历史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对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遭遇所作的报道 创设情境 以新闻报道作为史料,要求辨别史料真伪,运用史料分析问题 第2题 素养立意 从近代化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外交,突出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必要性 第3题 时政热点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博弈 第4题 主干知识 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 第5题 转换思维 严复翻译《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试图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第6题 还原历史 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作出诸多规定,符合当时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 一、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1.具体表现 ‎(1)政治上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③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 ‎④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2)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经济特权,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 ‎(3)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清廷被迫转向开放;“理藩”外交受到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4)思想上: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 ‎(1)清政府 ‎①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②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 ‎(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①态度: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②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3)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4)农民阶级 ‎①态度: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 ‎②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也是由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探索 ‎1.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4)向西方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文化。‎ ‎(5)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 ‎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特点 ‎(1)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普遍行动起来,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 ‎(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阶级到指导思想再到组织方式都有了质的突破。‎ ‎(3)指导思想上呈现新旧并存的态势,既有资产阶级要求近代化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又有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思想,还有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 三、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强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19世纪60至80年代 筹办洋务企业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 逐渐丧失抵抗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1.(2019·盐城一模)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A [材料“镇江府……在(那次)敌对期间……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表明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与材料中“镇江府”不符,故排除;C项是甲午战后,与材料中“镇江府”不符,故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与材料中“镇江府”不符,故排除。]‎ ‎2.(2019·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C [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出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故排除A、B两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故排除D项。]‎ ‎3.(2019·上饶一模)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A [由漫画题名“临渴”可知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项;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C项;仅有一口“海军港”水井的挖掘不能得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故排除D项。]‎ ‎4.(2019·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了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C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形势,这推动了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新思潮的萌发推动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故排除D项。]‎ 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道光年间、咸丰年间、同治年间、光绪年间 隐性时空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总理衙门、火烧圆明园、《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魏源、新思潮萌发、《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 ‎1.命题点:洋务企业的创办 ‎(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 ‎2.命题点: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从材料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出材料中的现象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3.命题点: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尝试解题] ________‎ B [1879年以前,各省所有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是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造船业的经费问题,而非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 ‎4.命题点:近代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尝试解题] ________‎ C [题干反映了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了“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现象,故选C项;A项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故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故D 项错误。]‎ ‎5.命题点:洋务运动的艰难历程 ‎(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自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主干知识 命题重点仍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洋务企业的发展 第2题 创设情境 ‎1897年,有人指出“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出现诸多新现象,分析原因 第3题 立意新颖 通过福州船政局造船费用的变化暗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4题 转换思维 从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分析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第5题 还原历史 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在洋务中有诸多表现,从还原历史情境中分析问题 一、晚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表现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 ‎(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3)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1)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2)客观上加强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3)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4)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变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 ‎1.外国工商业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了一些船坞和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虽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更多的是排挤和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洋务企业 洋务派开办的军事企业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有私人资本,部分产品投入市场,雇佣工人生产,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这批民用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部分抵制作用。但这些企业毕竟有政府做靠山,享有特权,民族工业也受到它们的压制。‎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指的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产生、特点、评价如下表所示:‎ 产生及初步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与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特点 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地区、行业分布不均衡(大多在沿海,多是轻工业);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缺少手工工场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评价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1.(2019·上饶一模)下面是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表(计价单位:匹):‎ 通商口岸 价格 内地城市 价格 镇江 ‎2.19~2.24元 淮安 ‎2.30~2.35元 上海 ‎2.17~2.20元 苏州 ‎2.23~2.30元 汕头 ‎2.95~3.10元 潮州 ‎3.10~3.20元 表中的地区差价(  )‎ A.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B.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C.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A [内地和沿海地区洋布价格差价很小,说明此时中国内地对外来商品所收的内地税较低,有利于洋布与土布在价格上的竞争,这就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间“1868年”可知,此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刚刚兴起,故排除B项;中国关税主权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内地和沿海地区洋布价格差距,没有体现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故排除D项。]‎ ‎2.(2019·郑州二模)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根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1865年后的洋务企业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给工人工资,并未涉及保障工人的权益,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反映了实行雇佣劳动,按照技术高低定工资,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脱离了落后因素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是否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排除D项。]‎ ‎3.(2019·汕尾质检)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通过参与外商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排除B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D项。]‎ ‎4.(2019·合肥二模)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股票。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官方限制民间办厂  B.股本结构较为单一 C.社会资金的资本化 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大生纱厂发行股票,有官方给予张謇官股,有张謇自己招集商股,反映了社会资金的资本化,故选C项;大生纱厂是民族企业,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大生纱厂是官方支持的民族企业,所以不能体现官方限制民间办厂,故排除A项;材料中可以看出大生纱厂有“官股”“商股”,故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 晚清时期(1840—1911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隐性时空 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耕织分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近代海防、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实业救国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二、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参与。‎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 ‎(2)戊戌变法对西学态度的变化 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光绪皇帝以“上谕”的形式肯定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这意味着清王朝公开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西学放在“师尊”的地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 ‎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2.中国近代完整的教育观的形成 ‎(1)戊戌变法明确规定变革科举、废除八股,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西学在中国广泛、深入地传播开辟了道路。‎ ‎(2)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完全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逐步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堂的教学体制、内容和管理方法,促使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近代教育观和教育原则引导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特别是民主、科学、平等的教育观的确立,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戊戌变法促使中国教育由旧式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 ‎3.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 政治上 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的主张,强烈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等 经济上 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近代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等 文化教育上 废八股、变科举,提倡西学,建立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和提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等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1)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 ‎20世纪初,随着新型的西学观和近代教育的宣传和实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已经自觉抛弃了封建的八股文、科举,转向学习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断探索中国富强之道路、追求进步和真理。‎ ‎(2)变法图强的思想启蒙 ‎①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封建专制的掘墓人,是近代社会构建的主导力量。他们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引路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②戊戌变法在当时虽然失败了,但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清末新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1.清末新政的内容 ‎(1)经济体制改革 ‎①实施“奖励实业”政策:1903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商部,统领全国实业发展。商部自成立后,制定并颁布商律、革命“耻言贸易”的旧观念、奖励在工商实业上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掀起了国内投资实业的浪潮;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潮,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商会的成立:1907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商务总会,专门用于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由此,商会影响力扩散到全国。在商会的组织领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以商会组织为纽带,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历史舞台。‎ ‎(2)教育体制改革 ‎①‎ 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属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制开始的。科举制的废除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割断了社会精英与政治系统的传统联系,破坏了封建制度原有的人才基础,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与解体;另一方面,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普及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②新式人才的培养:废除科举制后,从恢复和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由此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学成归国,因此,20世纪初期第一次出现了留学的热潮。新政造就了新式人才,但这些人才又超出了新政的界限,投向了革命和立宪。所以,新政的推行,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3)军事体制改革 ‎①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是军事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清朝军制的改革经历了从八旗和绿营到湘军和淮军再到新军的编制过程,同时在军官训练、陆军和海军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使清政府的新军在战术、训练、教育、装备上都有所提高,达到了初级的近代意义上的军队水准。‎ ‎②清政府本想以新军来稳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新军的产生和壮大,导致清王朝出现了愈加深刻的危机。‎ ‎(4)政治体制改革 ‎①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饬吏治,合并和裁汰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机构;二是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立宪。‎ ‎②新政时期推行了一整套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内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革措施流于形式,但最终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同时官制改革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的雏形。‎ ‎2.清末新政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积极影响 ‎(1)经济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高潮。‎ ‎(2)政治上,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3)传统社会全面解体,现代社会崭露头角。‎ ‎①‎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②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资政院、谘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 ‎1.(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1890 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 “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  )‎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D [材料中“畅销中国之货”“仿造外洋之货”“开采矿山”均属于兴办实业,联系史实可知马建忠在1890年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提出兴办实业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项;材料中马建忠的“富民说”意在提倡兴办实业,而不是在精神层面唤醒国人,故排除A项;材料中马建忠的“富民说”意在提倡兴办实业,但没有涉及是否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中马建忠的“富民说”意在提倡兴办实业,而不在于从政治层面支持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故排除C项。]‎ ‎2.(2019·开封一模)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D [梁启超的话意在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及不同结果,从中引导人们进行反思。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制度,最终没能走上富强的道路,由此反思洋务运动的弊端,说明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3.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 A.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 [清政府代表顽固派势力,两江总督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张謇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对变革形成共识,希望通过制度使清政府发展起来,摆脱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虽说明地方督抚等提出变革建议,但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革命党起义对清政府的影响,故C项错误。]‎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 ‎[史学新论] 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信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命题思考]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 ‎1.(权威预测)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  )‎ 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 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 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 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 C [当时既有传统儒家教育面向科举,又有材料中“新式学堂”“留学生”为洋务运动培养实际人才,故C项正确。]‎ ‎ 维新变法运动推进到制度层面 ‎[史学新论]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命题思考] 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努力还主要限于技术层面,而维新变法运动则将近代化推进到制度层面,更加系统和深入。‎ ‎2.(权威预测)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 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C [“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在康有为等人的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故C项正确。]‎ ‎ 清末新政的影响 ‎[史学新论] 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它们是清政府濒临灭亡之时的自救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但却是晚清以来中国进步人士探求救国救民之策在政治上的落实,也是当政者设法挽救统治危机所进行的积极行动,对时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但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命题思考]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清政府于1901年初宣布实施新政,新政的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社会矛盾激化;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近代化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 清末新政已经逐渐进入全国卷命题者的视线,并且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屡有体现。所以,应把清末新政纳入近代中国应对民族危机和近代化探索的主干知识复习备考当中。‎ ‎3.(权威预测)1901年新政以后的10年间,民族资本的投资范围比以前更加广泛。除棉纺织业和缫丝业外,面粉、肥皂、烟草、电灯、锅炉、铅笔、工矿等行业都陆续成为民族资本投资的对象。在这10年间,民族资本投资于轮船公司,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就有17家之多。这说明(  )‎ A.政府引导加速民族资本发展 B.轻重工业比例渐趋于合理 C.政治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民间投资以交通业为重点 A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实业”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发展迅速应与此政策密不可分,故选A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