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中国近代史第二步专题七独具特色的民主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中国近代史第二步专题七独具特色的民主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学案

专题(七) 独具特色的民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主旨解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追求民主、统一与和平的国家。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祖国一定会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 线索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 线索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同时,中苏关系恶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线索1 依法治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 ‎[理清发展线索]‎ 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 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 ‎(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祖国统一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3)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0世纪80年代以来 ‎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 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2)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4)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深化历史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 ‎(3)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 ‎(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的文件。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重庆举行谈判时签署的;《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都不符合材料信息,A、B、D三项排除。‎ ‎2.(2017·河南重点高中联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于法律不完备所以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1980年8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解析:选A 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解析:选A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 ‎5.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 解析:选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和平统一但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B项正确;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中英、中葡的《联合声明》,故C项错误;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 ‎6.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 A.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 C.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 解析: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和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故B、D两项错误;材料不是为了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故C项错误。‎ 线索2 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发展历程 外交奠基(1949~1956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外交突破(20世纪70年代)‎ 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辉煌(1978年至今)‎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深化历史理解]‎ ‎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比较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较项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目的 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 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 ‎4.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①美国孤立和敌视中国。原因是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2)第二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 ‎(3)第三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②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把握高考趋向]‎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6·全国乙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 ‎2.(2016·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尤其是其中的关键信息“越南”“实现停战”“法军撤出”,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次国际会议的议题之一是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与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相吻合,故选A项。万隆会议讨论的主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主要是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3.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 解析:选A 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故A项正确;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是材料现象的结果,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朝鲜战争中美国战败与材料中新中国与多个国家建交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4.(2017·贵阳质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 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解析:选B 材料中中国从“一边倒”到向西方资本主义开放,外交政策的转变带有浓厚的两极格局的政治色彩,并没有体现多极化的时代新特色,故A项错误;新中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间新中国的外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并未摆脱它的影响,故C项错误;单从材料我们无法看出新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故D项错误。‎ 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新中国外交突破 ‎5.(2015·安徽高考)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政策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2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6.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21日访华。8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 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 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解析:选A 根据题意,1976年2月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访问中国,此时尼克松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中国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以私人身份访华,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 三、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7.(2016·天津高考)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根据题干可知,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允许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项。中国政府投的是弃权票而非反对票,故B项错误。决议的通过表明联合国的军事行动没有违背大国一致原则,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8.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反映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 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 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选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是在1953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在1995年,故A、B两项错误。题目中邓小平并没有强调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故C项错误;题目中邓小平认为“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所谓南南合作,即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 ‎9.1991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的数量仅有4个,1992年与中国建交的数量猛增至15个,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  )‎ A.“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 B.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C.中国奉行了不结盟的外交理念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B “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与外交无关,故A项错误;1992年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与中国新增建交国家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始于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始于两极格局瓦解后,亦是受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