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 )‎ A. 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 B. 按照德才察举官员 C. 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 D. 依据能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答案选择C项;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应该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按照德才察举官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发生在汉初,故排除C。‎ ‎3.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关系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A. 西周实行宗法制 B.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即以血缘关系决定等级地位,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B排除。庄子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是以讽刺的手法对圣人之道的否定,体现了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选项C排除;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排除。‎ ‎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宗法等级森严 ‎【答案】D ‎【解析】根据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天子、诸卿、大夫、士悬挂的乐器逐渐减少,说明当时的乐器使用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贵族生活腐化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色彩;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5.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答案】A ‎【解析】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规定了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相亲相敬,从而通过宗族来稳定社会的作用,故A正确;突出社会等级的分化是分封制,故B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C错误;风俗同一化显然说法绝对,故D错误。‎ ‎6. 《诗•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说明商朝 A. 实行分封制维护社会秩序 B. 以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统治 C. 以武力、德政维护民族关系 D. 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商朝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定期朝觐,故D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统治,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以武力、德政维护民族关系,故C排除。‎ ‎7.《国语》曾记载:“故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 A. 贵族政治逐步形成 B. 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已有民族认同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可知,有虞氏、夏后氏、周穆王都认同黄帝为祖先,说明中国早期已有民族认同意识,D正确;材料信息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祖先的认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 ‎8.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两大战场相互支持,是我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下列选项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共合作表现的是 A.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B.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 C.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答案】A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B是在1933年;C是在1936年底;D是在1937年8月。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是指1937年9—11月的太原会战,时间符合。故A正确。‎ ‎9.“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种思考引发了孙中山 A. 创建黄埔军校 B. 改组国民党,推动国民革命 C. 领导北伐运动 D. 进行一系列捍卫反对专制的斗争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23年前后”并结合孙中山奋斗的历程来看,孙中山一系列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后,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推动了国民革命。B正确;创建黄埔军校是其推动国民革命的方式之一,A排除;北伐运动发生在改组国民党之后,C排除;此时进行的是反对军阀的反动统治,不是反对专制的斗争,D排除。故选B。‎ ‎10.以下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是 A. 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参加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B. 总理衙门成立 C. 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在铁路沿线要地 D. 外国公使驻扎在北京 ‎【答案】A ‎【解析】依据《辛丑条约》的内容来看,清政府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参加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A正确;总理衙门是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不是为列强统治中国服务的,B排除;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在铁路沿线要地是清政府出卖了国家的权力,不涉及其成为列强的工具,C排除;外国公使驻扎在北京是列强获取的特权,与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无关,D排除。故选A。‎ ‎11.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除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人人平等 D. 机会至上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讲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就表明其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形式,所以本题选A。‎ ‎12.1841年英国占香港岛;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A. 西方侵华史 B. 西方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历史 D. 中国人民探索史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是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B正确;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历史只涉及列强的入侵,不涉及国人的反抗,以偏概全,AC排除;中国人民探索史不涉及列强的入侵历史,以偏概全,D排除。故选B。‎ ‎13.《马关条约》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条款是 A. 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 ‎ B.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 D.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从此列强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工厂的权利,掠夺劳动力和原材料,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赔偿军费客观上刺激了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A排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B排除;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是《南京条约》的内容,D排除。故选C。‎ ‎14.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A. 是否有外国支持 B. 武器是否先进 C. 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D. 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同甲午中日战争只依靠清政府的军队来看,抗日战争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这是两次战争结果不同的关键因素。D正确;抗日战争时虽然中国获得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但这只是加快抗战胜利的因素,而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A排除;两次战争时期,中国的武器都比日本武器落后,B排除;抗战前期依靠国民党政府军队的正面战场也曾一度起到主要作用,但结果大多以失败而告终,C排除。故选D。‎ ‎15. 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资产阶级的要求。其内容的相同点体现在( )‎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反对剥削、压迫,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 C. 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 D. 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 ‎【答案】B ‎【解析】美国不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问题,故A错误;英国、法国不存在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的问题,故C错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反对殖民统治,体现不出D;三个文件的相同点是反对剥削、压迫,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故B正确。‎ ‎16.“唐王朝通过考试制度,向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分等级一律委派官职,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科举。”结合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关于科举制度的信息是 A. 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 B. 培育了顺从性,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扼制了创造力,被选拔者缺乏进取精神 ‎ D. 公平公正,使有才华的人可以进入政府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科举考试中作弊的人严加惩处,表明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制度,可以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进入官府。D正确;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是从选官制度的变化来说的,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科举制使得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遏制创造力是从考试内容来说的,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选D。‎ ‎17.中国共产党继续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村 D. 收回了港澳,完成了祖国统一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都没有改变,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正确;孙中山试图建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而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拥有使用权,不是将土地分给农村,C排除;孙中山未提出收回港澳,D排除。故选A。‎ ‎18.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 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B. 取得民主党派对新生政权的支持 C. 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 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是为了要团结民主学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C正确。‎ ‎19.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人民法律意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列举的法律法规涉及多个不同的社会关系,说明法律体系日益完备,而不是仅仅法律法规数量越来越多和法律建设步伐加快,排除B、D项。‎ ‎20.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剧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5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案;1923年曹混宪法;1945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5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 民主政治建泛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从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的主要参考文件” 表格中,涉及多个国家和中外的多部宪法,可知B项正确。材料要求分析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A项所说内容属于“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说的是参考文件,有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宪法,也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没有具体展示宪法内容,无从得出其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D项错误。‎ ‎21.以下哪一项不能说明《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A. 规定新中国的国名 B. 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C. 规定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D. 决定和平解放西藏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只有宪法才能规定国家的性质。和平解决西藏这属于军事行为,与国家性质无关。D正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而且还规定了国家的国名、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符合宪法的作用,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22.2012年3月14日,在全国人大会议的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文革悲剧警示我们必须要 A. 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 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D. 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来看,要想避免文革的悲剧再次重演,我们一定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C正确;‘两个凡是’的思想与文革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应继续坚持,A排除;依据所学可知,坚持计划经济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且依据我国的国情来看,我们应当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只是应该起到调控的作用,B排除;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与文革同属左倾错误,D排除。故选C。‎ ‎23.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贯彻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才使得西藏卫生、教育事业取得很大发展,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4.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组建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上述目标的变化,缘于 A.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 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C.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中共二大时间是1922年,排除A。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国情并提出了相应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中共一大到二大期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D。‎ ‎2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到1935年期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逐渐成熟的时期,是开创中国革命新纪元并锻炼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阶段,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不在所指历史阶段,A项错误;国共对峙始于1927年,不包括之前的六年时间,C项错误;中共点燃武装割据星星之火是在1927年之后,D项错误。‎ ‎26.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图最主要说明了 A.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B. 日本陆军的近一半身陷在中国战场 C. 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是太平洋战场盟军转入反攻的重要因素 D.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日军陆军分布地区示意图中反映出其陆军的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抗战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A项不是图表要说明的问题;从图中看不出日军的战争情况,故B说法排除;C项无法得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7.国民大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 A. 革命任务上 B. 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 C. 革命的结局上 D. 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答案】A ‎【解析】从内在继承性而言,B、C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从任务来看,两者都具有反封建性,有内在的继承性,故本题选A项;而在指导思想上,虽然国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旧三民主义,但是新三民主义的根据斗争形式的变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旧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已经很少了,D项不选。‎ ‎28.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主要的政治任务是 A. 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 推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 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蒋介石企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此时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成为中共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故C项正确;中共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努力,故AD项错误;推行土地改革是经济任务,故B项错误。‎ ‎29.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 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 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中共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但尚未实现振兴,故B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否完成,故C排除。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故D错误。‎ ‎30.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对于这次会议的概况叙述准确的有 ‎①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② 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④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1935年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中央政权官职示意图和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 回答:‎ ‎(1)唐朝“三省”的主要职能各是什么?三省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突出特点?‎ ‎(2)从明朝与唐朝的不同可以看出,中央政权机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它所反映的政治统治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3)简要说明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相互关系的突出特点。‎ 材料三 反映我国重大政治制度的图片 材料四 2003年6月28日,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前坪村村民进行第五次村委会换届选举 ‎(4)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的四项政治制度。‎ 材料五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到80年代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完善?‎ ‎【答案】(1)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分权与牵制。‎ ‎(2)废除宰相制度。皇权加强。‎ ‎(3)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特点:分权与制衡。‎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5)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解析】‎ ‎(1)职能: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依据三省的职责来看,三省之间即形成了分权又相互牵制。‎ ‎(2)变化:依据唐朝中央政权官职和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来看,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本质:依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实质上是在加强君主专治。‎ ‎(3)结构:依据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知,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特点:依据美国三个机构的职责来看,美国政治制度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可知,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材料“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前坪村村民进行第五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可知,我国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依据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可知,8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192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 ‎(1)材料中“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2)“长征壮歌”中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3)“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试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5)“改革春风”首先从农村吹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材料二:下面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 ‎ ‎ ‎(6)请你沿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将材料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答案】(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南昌。‎ ‎(2)遵义会议。‎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民族解放战争。②洗刷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③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1949年。‎ ‎(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⑤④⑥①③②‎ ‎【解析】‎ ‎(1)会议:依据材料“南湖红船”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知,1921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地点: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我党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依据所学可知,长征期间我党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依据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对中国来说,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民族解放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洗刷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对世界来说,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5)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依据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可知,①洗雪国耻指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②伟大转折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③当家作主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④星火燎原指的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⑤开天辟地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⑥生死攸关指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故按先后顺序排列为⑤④⑥①③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