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这主要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B.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C.有利于加快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进程D.有利于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飞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要是因为 () A.它是一种恐怖政策B.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C.过早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政策D.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 4.(2010·淄博模拟)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5.(原创题)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6.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7.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条件 () ①有巩固的工农联盟②国家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 ③国民经济已明显恢复④帝国主义干涉已被粉碎 A.①②③④ B.①②C.②③④ D.②④ 8.(2010·东营模拟)“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9.之所以实行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性质是因为() A.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B.依靠经济手段管理 7 C.实行按劳分配D.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10.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试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1.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交纳国家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12.(2010·安徽新安中学期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 ①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③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④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 () A.实行计划经济 B.变革社会制度 C.改变上层建筑 D.调整生产关系 14.(2009·洛阳期末测试)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史实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凯恩斯主义;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自由放任”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D.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 15.(原创题)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16.影响右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提出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你认为“新经济政策”应该 () A.立刻取消,因为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B.适当调整后继续实施 C.根据情况发展决定是否继续实行D.可以取消也可以继续实行 18.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点是 () A.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19.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这里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20.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战略物资生产 B.国家从农业中抽调过大部分支持工业 C.长期忽视轻工业发展 D.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21.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应是() 7 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①B.①②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原创题)俄新网莫斯科2010年5月7日电:梅德韦杰夫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说:“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伟大卫国战争是人民赢得的,而并不是斯大林。”他表示,对于斯大林的作用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坦率地说苏联政权……只能被称为极权政权,在这个政权统治下,人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压制。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避免了经济衰退 B.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C.存在许多弊端 D.影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23.(2010·枣庄二模)苏联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 A.自由竞争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高度集中 D.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4.(2010·福州三中模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结合所学知识推断他说的“它行得通”,在当时应指的是() A.共产主义制度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政府干预经济的办法D.整顿银行,稳定金融 25.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6.(2010·广西梧州模拟)“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B.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C.预示了苏联国内社会转型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27.(2010·江苏省邗江中学期中)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老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8.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C.忽视民主与法制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29.与斯大林模式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3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7 二、 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面的图片 漫画《片面的经济》 请回答: (1)上图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不平衡的两部分分别代表着什么? (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在苏联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试从经济方面评价该模式。 32.(2009·洛阳市期末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竞争法则。要求各工业企业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和市场分配等。同时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材料三 就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7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说的“从冲击转到围攻”分别指什么政策?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举措为什么被一些资本家指责为“向富人敲竹杠”。罗斯福真的是“向富人敲竹杠”吗?请说出理由。 (3)材料三中图一到图二,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专题七测评 7 22.A解析: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不可能避免经济衰退的发生。 2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对不同事件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判断。 24.C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计划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克服危机,西方国家借鉴了斯大林模式中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的做法,即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较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的信息,即赫鲁晓夫改革的长远影响(较为积极的一面)。 26.A解析:注意关键词“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7 27.D解析:根据材料中“走上祭坛”、“民主化”、“私有化”等信息即可推断。 28.C解析: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考查苏联的缺陷和局限。 29.A解析:与斯大林体制相比,这些都是进步性,都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 30.C解析:②说法错误,外向型经济并不适于所有的国家,它适应于部分国家。 31.(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不平衡。粗壮的半身代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瘦弱的半身代表轻工业和农业。 (2)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制定和实施五年工业生产计划时,将绝大部分投资用于重工业。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评价: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历史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实施新经济政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主要是因为新政规定了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待遇,损害了资本家的眼前利益。 不是。理由:它是通过新政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3)经济体制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指导思想变化:冲破了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旧观念,充分利用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