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乌市四中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 二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 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通过宗法制强化皇权专制 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3. 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A. 君相矛盾得到缓解 B. 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 C.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D. 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5.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C. 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 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6.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7.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说:“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为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出现“革命后的专制”,此前孙中山等人所做的努力是 A. 提出了三民主义 B. 颁布《临时约法》 C. 改组中国同盟会 D. 发起了护国运动 8.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市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A. 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 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 C. 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 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9.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据此,英国“克服专制王权”措施并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条件是指 A. 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工业革命 C. 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D. 成立责任内阁,君主“统而不治”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 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 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 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个机构间的制约平衡 11.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 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 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12.《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 ) A. 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B. 发展为福利国家 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13.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14. 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郡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5. 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郡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6. 有人指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创造出了帝相之间关系的模式或准则,那就是“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照这种模式或准则来处理,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帝与相之间的矛盾,其实例比比皆是……。这些“实例”不包括 A.秦朝皇帝和三公坐而论政 B.唐代三省长官各司其职 C.汉代皇帝向臣子下属问策 D.明代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7.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18. 在梭伦改革期间,对财产的限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这种现象 A.违背了梭伦改革初衷 B.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 C.扩大了雅典民主范围 D.导致了雅典走向衰落 19. “这个国家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其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一种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特征。”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德国 20.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巴黎公社取得的成功没有比预示的未来更重要,它作为象征比作为事件更有威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标志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 B.巴黎公社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D.巴黎公社将由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21.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22.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亨廷顿强调说明,美国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C.需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23.《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B.秦国能够统一的根本原因 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24.《南京条约》第九条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豁免”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经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与清朝建立起了正常关系 B.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C.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D.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25.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C.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26.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坚持公平贸易 B.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C.丧失了竞争优势 D.维护在华侵略权益 27. 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为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A.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秩序 B.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C.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D.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28. 北宋前期,政府设置封驳司专门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B.封驳司是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 C.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D.皇帝专权现象得到有效的限制 29. 1948年6月24日 ,苏联全面切断东柏林与英法美占领区的水陆交通及货运通道,只保留从西德通往东柏林的三条空中走廊通道;6月25日,英、美对取道英美法占领区的苏联人进行刁难,以示报复。上述行为 A.表明美苏冷战由苏联首先挑起 B.导致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 C.引发美苏双方的直接军事冲突 D.进一步加剧了东西方的对抗 30. 1917年国际妇女节当日,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后来参加罢工示威群众增至20万。在工人的感召下,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者一边,他们同工人一起,占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引退,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实现了向无产阶级革命的过渡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1. 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为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 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权”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D.“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32. 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之下,“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C.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 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 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6分)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5分)) 34.(15分)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人才、官吏的选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摘编自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官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选官制度中“考试”的区别和联系。(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举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南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低层社会伸展。1898年5月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后出现的社会新变化。(3分) (3)史学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和政治体制上进行说明。(4分) 3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下列种种才叫作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三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四 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摘自高中新课程教科书《历史》必修Ⅰ(岳麓版)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分) (2)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法国“试种”的英国“椰子”在19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成果?(5分) (3) 结合材料四,德国“试种”的英国“椰子”有何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英、法、德试种“椰子”给你留下什么启示?(4分) 乌市四中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B B B B B B D D D D B D C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A C A C D D A D D D C C D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 (1)特点:父权、皇权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家国同构;利用乡村自治束缚农民;重视伦理教化等。(6分)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 (5分)) 34.(1)特点:自下而上推举;深受儒学影响;侧重人的品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制度不断完备。(5分) (2)区别:汉代,考试是重要环节,举荐起决定作用;唐代,考试成绩是选官的主要依据,起决定作用。(4分)联系:随着汉代察举制中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最终发展为唐代科举制。(2分) (3)特点:八股取士;考试组织严密。(2分)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考试组织更加严密、规范、公正。(2分) 35.(1)特点: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动员低层社会民众;未受政变影响,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3分) (2)变化:创办新式学堂和书院,传播西学;涌现出众多民主革命健将;文风文体更加大众化、通俗化。(3分) (3)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触动了封建专制政体,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4分) 36.(1)特点: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分) (2)理解: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上半期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试种”成果: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5分) (3)特点: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启示:民主化趋势不可阻挡;依据国情坚持推进民主改革。(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