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福建省连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学年上期高二月考(一)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倡导这一治国策略的政治学派应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儒家主要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注重实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注重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2. “守株待兔”是先秦时期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该寓言原文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该寓言出自 A. 《韩非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A 【解析】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是法家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法家著作,符合题意;BC项是儒家著作,排除;D项是墨家著作,排除。 点睛:首先明确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 3.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主要利用的是“大一统”思想,答案为D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与此相反;C选项也不是关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4. 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 5.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 崇儒尚法,儒表法里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儒吏分工,各司其职 D.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答案】A 【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儒生与文吏的对立”表明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崇儒尚法,儒表法里,故A项正确,BC项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史实,排除。 6.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 A. 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 B. 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C. 以巩固儒学统治地位的为背景 D. 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以道家老庄的消极避世、辩证思想对人生、社会等儒学命题进行哲学思辨,因此玄学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故D项正确;玄学是在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动摇情况下知识分子部分士人所作的哲学反思,故 A、C两项错误;B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 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A. 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 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 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 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答案】C 【解析】“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说明唐代诗歌文学等的地位超过了儒学,而“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和地位也远在儒学之上,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只能分别说明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个材料,故排除;D与材料原意不符,故排除。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 8. 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心,即是理也 B. 反对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 C. 理是万物本原 D. 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南宋陆九渊的主张,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是理学的哲学定义,排除;材料“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体现了朱熹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9.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 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 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答案】C 10. 自汉代儒学成为统治之学后,儒学就成为“上上之学”并持续了几千年.但明代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赞 A. 反对孔孟之道 B. 倡导平均主义 C. 批判发展儒学 D. 抨击皇权专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为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为了儒学的发扬光大,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李贽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平均主义思想;D项错误,材料并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希望儒家思想能够为下层服务。 1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明朝自罢丞相开始就“无善治”,因此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这表明黄宗羲 A.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C.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D.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天下为主君为客”旨在说明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与题干大意不合,故A项排除;“健全中央机构”与题意无关,题干中仅是要提高丞相的权力,故B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只是主张限制君权,并没有否定君主制制度的合理性,故C项排除;题干中“明朝自罢丞相开始就‘无善治’,因此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旨在限制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和言论 李贽 明末 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说教:人有正当的私欲,人伦物理 黄宗羲 明末清初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顾炎武 明末清初 倡导经世致用: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王夫之 明末清初 唯物思想: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辩证思想:物质变化、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名师点晴】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主张 12.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 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 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 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D. 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不能反映后一个材料,故排除;B不符合史实,所以错误;D不符合第一个材料,所以不对;C与材料相符,故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3.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细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B. 文字记载是获得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 原料的选择和造纸成本关系不大 【答案】A 【解析】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说明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在于竹简太重不便携带,而帛书又太贵不易推广,应该寻找造价低廉而又携带书写方便的书写载体,这反映出人们对纸的大量需求是推进造纸术改进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从中分析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 14.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唐代僧一行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判断往往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佛家的重要作用;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15. 下图是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 A. 表现雍容华贵的城市气象 B. 表现民间风情 C. 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 表现文人意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径春行图》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发文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满诗意的喜悦之情,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是对春天来临所唤起的生命之美的赞叹,该画属于文人画,D项正确。表现雍容华贵的城市气象与材料《山径春行图》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不符,排除A。《山径春行图》不是民间风情画,排除B。C项是人物画的特点,与《山径春行图》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6. 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 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 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 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仅仅小说繁荣与市井生活丰富不相符,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的成就 17.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特点,《海国图志》……“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正确。《海国图志》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史地知识,故A错误。《海国图志》没有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故C排除。《海国图志》与戊戌变法没有直接联系,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 18. 对下面的历史漫画表达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注:图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 A. 西方科学技术能彻底治愈画中人的病症 B. 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上 C. 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 清政府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漫画显示清朝官员使用“西方科学技术”给自己注射,显然这种方法不能治愈,比喻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救治病入膏肓的清朝,故B正确;A与漫画意思相反;C中已经认识说法错误;D与漫画意思不符合。 19. 甲午战前,湖南“风气未开,向来最恶洋务”,而战后,“贤士大夫渐谙外情,竞讲新政”。这一变化表明 A. 洋务运动难以拓展 B. 西学影响日益加深 C. 维新政策得以实践 D. 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东渐的深入传播,国人受到西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才有了从厌恶到竞讲新政的变化,B项正确。题干中说湖南前期对于洋务运动是消极厌恶的,但在甲午战争后,新政风气逐渐高涨,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维新变法的内容,排除C。《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的变化,甲午前是厌恶,甲午后是竞讲新政,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0. 中国近代有人士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可知这位人士的政治倾向是 A. 维护君主专制 B. 废除封建制度 C. 主张君主立宪 D. 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可知,该人物主张在中国保留有君主且实现民主政治,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C项正确。维护君主制与材料信息“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推翻君主专制,废除封建制度,而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没有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排除D项。 点睛:理解“君民共主”是解题关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近代中国君主立宪思想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设立议院实现人民和君主共同决定国家事务,故可知正确答案。 21.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不仅创立《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这反映了维新派 A. 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 B. 注重营造维新思想氛围 C. 认为民众是维新的力量 D. 意识到了维新的急迫性 【答案】B ........................... 22.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老百姓有权换掉皇帝和官府,这是典型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材料不涉及天赋人权的信息,是民主而非君民共主,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而非近代革命党人陈天华的思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选B。 23. 1922年11月1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次“你赞成女子参政吗?”的“民意测验”,从票数看,85%的人赞成“女子参政”。这说明受测验的人赞同的是 A. 民主科学思想 B. 民主共和观念 C. 男女平等意识 D. 个性解放思潮 【答案】C 【解析】材料“85%的人赞成“女子参政””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科学思想、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故ACD项排除。 24.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 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 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 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等人认为,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人们思想的重要性,BCD项没有体现出。 点睛: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是解题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25. 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 A. 中华民族面临了亡国的危机 B. 发展教育必先实现民主共和 C. 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D.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权威 【答案】D 【解析】民族危机加深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教育与共和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钱玄对儒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从钱玄同推广孔子时代的服饰到后来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无不体现出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说明新文化运动要冲破权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 26. 儒学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儒学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诞生于春秋末年,为孔子所创立。孔子整理《诗》、《书》、《春秋》等“六经”,制定了儒家经典,为儒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战国时儒家得到初步发展,成为势力强大的一世“显学”。……在汉代,以儒学造就人才,儒学史上开始了第一个辉煌灿烂的极盛时期。另一方面,儒学在两汉又出现了变异,主要表现在以董仲舒为首的经学家引阴阳五行以解儒学。 ——摘编自舒大刚《中国历代大儒》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儒学相比汉代儒学出现了“变异”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表现:内容上,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特点上,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目的上,承认现存统治秩序维护当政者的统治。 (2)努力:一是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世俗化,二是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三是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回答其中两点即可)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提出民权,批判君权。意义: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从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主要表现在以董仲舒为首的经学家引阴阳五行以解儒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内容、特点和目的等方面来分析出与先秦儒学相比汉代儒学出现了“变异”。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的信息,可概括出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从“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的信息,可概括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第二小问条件联系所学,可抓住宋代的时代特征,可从印刷术的发展、私学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 (3)从材料“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可以看出是批判君权。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举一例说明唐代的雕版印刷业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一可知宋代印刷业有何新发展?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成就: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发展: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原因: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利润丰厚吸引资本的介入(商人投资);机械动力的使用与造纸、制墨技术的进步;西方活字印刷术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关系: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或: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以后,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并未得到推广,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及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的变化,活字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雕版印刷业的主要成就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从材料“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民间印刷十分活跃”“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从官府和民间印刷的规模、印刷品的种类和质量等方面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发展表现。 (2)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传教士“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国人也“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出版事业有利可图”;“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结合所学知识从国人近代引进西方技术,采用机器生产、改进印刷技术等方面分析。 (3)围绕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回答。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有限,印刷术发挥的社会作用有限;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推动社会进步。 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西方认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是怎样践行这一认识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答案】(1)特点: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愤怒;仍受传统夷夏观念影响;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足,主张学习西方。(回答其中两点即可)表现: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开展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维新派。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2)据材料二提到,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据材料三“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本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