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高二历史(文科) 一、单选题 1.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C.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项表述错误;D项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强调仁政、德治,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尚未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以后成为主流,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其它各家思想也需要掌握。 2.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 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 B. 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 C. 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 D. 对后世影响领域比较宽广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信息可知,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对后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诸派思想内容需要后人创新;B选项错误,百家争鸣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C选项错误,百家学派中既有兵家、农家等实用学派,也有离经叛道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等学派,并非都具有较大实用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道”向上追寻,建构了兼具道德属性、自然属性的“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这说明 A. 儒家以百姓利益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 儒、道思想发展呈现出逐渐合流的趋势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纵观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其德主刑辅、尊卑贵贱论,都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此外,他借助于道家的超越性之……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可知,董仲舒的儒学体系吸收了法家、阴阳家、道家等诸家思想,是在在借鉴中不断创新,B正确;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儒学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思想,故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儒、道思想发展呈现的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合流,C错误;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的“始终”就是错误的,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没有,D错误。 4.《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判断该作者应是 A. 孔子 B. 孟子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可知作者主张的是致良知,反对格物致知,故该作者应该是王守仁,故选D项;致良知和孔子、孟子无关,排除AB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5.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由此可见其思想主张是 A. 工商兼本 B. 反对封建礼教 C. 天下为公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可见其反对君主专制,选项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的政治主张,而非经济主张,选项A排除;黄宗羲并不反对封建礼教,选项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从其言论无法看出天下为公的主张,选项C排除。 6.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 7.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教授演讲、雄辩之术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这一“职业人群” A. 强调人的价值 B. 强调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 C. 重视人的道德 D. 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的教授演讲、雄辩之术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是“智者”。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忽视人的道德,追求实际功利,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故D项错误。 8.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应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宗教改革的意义可表述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①③④均符合历史史实,故本题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西方的改革·宗教改革的意义 【名师点睛】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加尔文教和清教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9. “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可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揭开自然科学序幕的事件是文艺复兴中的天文学革命,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A正确;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和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都是宗教改革的影响,B、C错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的是启蒙运动,D错误。 10.启蒙主义者主张人的自由平等,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尊严,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包括皇帝。这一主张可概括为 A. 天赋人权 B. 人民主权 C. 社会契约论 D. 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是自由平等的,“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尊严,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包括皇帝”指的是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主张是对天赋人权的阐述,故A项正确;人民主权指的是政府或国王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政府危害人民的财产、自由和安全时,人民有权更换政府,故B项错误;社会契约论指的是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形式建立的,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间互相制约,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11.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B.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D.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依据材料“启蒙运动……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可知思想启蒙对于政治变革的影响,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理性主义的内容;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思想解放。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结果,三场运动都抨击了封建制度,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故①②④正确,故选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并未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③错误,排除BC;D不全面,排除。 13.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故B排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 1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15.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项目 体裁 作者 评价 特点 《诗经》 诗歌 屈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实主义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古典主义 《清明上河图》 戏剧 张择端 明清时期社会百态 写实主义 A. 体裁 B. 作者 C. 评价 D. 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作者不是屈原;《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长篇小说之一;《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绘画,反映了宋代汴梁的繁荣景象。综上所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特点,故选D项;体裁方面,《清明上河图》是绘画,而非戏剧;作者方面,《诗经》的作者不是屈原,评价方面,《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不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百态,故排除ABC项。 16.晚明以来,有更多的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成为小说的主角。在“三言二拍”中商人以正面主人公的身份频繁地登场亮相。这反映了 A. 世俗文学的繁荣 B. 价值观念的巨变 C. 商品经济鼎盛 D. 市井社会的风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繁荣、城市市民增长,市俗文化发展起来,众多的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成为小说中的主角,其活动和感情通过小说,可以体现出当时市井社会的风情,D项说法正确;以市井人物作主人公不能说明世俗文字创作的繁荣,也不展示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AB项说法错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是小说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是通过描写小人物的小说可以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 1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选择的依据最可能是 A. 宫廷舞和京剧 B. 话本和小说 C 风俗画和文人画 D. 元曲和杂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产物,是市民艺术,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是士大夫画,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正确;宫廷舞宋代以前就很兴盛,京剧属于市民艺术形式,故A项错误;话本和小说都属于市民文学,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B项错误;元曲和杂剧也都属于市民艺术,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18.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 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 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 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 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握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风格、特点。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D项正确。A项修行表达不准确。B项只是方法。C项也只是方法,没有体现物我合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绘画 19.1846年某日,德国天文学家加勒在根据某科学定律推算出的位置上找到了一颗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的行星,这一天被人们评价为某理论“最辉煌的一天”。该理论是 A. 普朗克量子理论 B. 达尔文进化论 C. 爱因斯坦相对论 D. 牛顿经典力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实现的,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研究的是微观世界,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时间是在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0.电影《粒子狂热》讲述了一个研究者相信,关键性粒子实验能够改变世界,揭开宇宙和物质起源的终极奥秘。这部影片涉及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A. 牛顿的万有引力 B. 爱因斯坦相对论 C. 普朗克的量子论 D. 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关键性粒子实验能够改变世界,揭开宇宙和物质起源的终极奥秘”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朗克的量子论使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属于宏观物理学;B选项错误,相对论主要解决的是时空关系;D选项错误,进化论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成就。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 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 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 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 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这不仅论证了社会压迫、社会剥削的合理性,而且反对被剥削阶级的任何反抗,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辩护作用,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社会科学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自然科学理论,故B项错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 22.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C。A项发生在1571年;B项发生在17世纪;D项是1905年。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特点 【名师点睛】生物进化论诞生的历史意义: ①对思想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②对科学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③对宗教界: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挑战; ④社会影响: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23.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 ) A. 蒸汽机车、水力纺纱机 B. 电灯泡、电动机 C. 汽车、飞机 D. 电话机、内燃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1851年5月1日”可知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电的广泛使用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故A正确。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详解】 24.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A. 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题中的泰坦尼克号作为一艘蒸汽巨轮,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有发送无线电报的功能,显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表述正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蒸汽汽船和无线电报 25.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 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近代前期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要摆脱这一地位需要反封建和反侵略,只有完成这两个任务,才可以改变现状,而反封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反侵略则是为争取民族独立,故选D;A不符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要求,B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C则不符合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想,故排除ABC。 26.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 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 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D. 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说介绍西方,故D正确;A项直接表述有误,扼;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误,排除D。 27.晚清顽固派曾这样评论洋务派:“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由此可见,这两个派别( ) A. 对待西学的态度相同 B. 维护清廷的方式不同 C. 阶级属性不同 D. 根本目的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认为可以富国强兵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而题干中的“或恐不利于社稷”的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二者的方式不同。故答案为B项。A项,洋务派“中体西用”,而顽固派认为西方技术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二者对于西学的态度不同,排除;C项,无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属性相同,排除;D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 28.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 提倡民主科学 B. 提倡新道德 C. 提倡新文学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而最后离家出走说明了主人公娜拉受到了新道德的洗礼,这也表明新文化运动在提倡新道德,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科学、新文学,更未提到马克思主义,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9.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说明作者认为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意,再注意这一思想来自《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牵涉到“国体”问题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所以材料的主旨就是解放国人思想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ACD项虽有道理,但不是本质意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30.“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1.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A. 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 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 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 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说明朱熹盛赞三代时期圣人治理,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想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故B项正确;朱熹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朱熹的观点不是强调士大夫修养,故C项错误;书院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宋明理学有两条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32.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 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 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C.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 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格物”或“格心”、成贤成圣、修齐而治平可知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封建统治构筑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理学以达到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目的,故B正确;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故A错误;材料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以“理”为核心,倡导“存理去欲”,并不是单纯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故C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理学的“论”强调“去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理”,是以理为归宿而不是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故D错误。 33.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 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 B. 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C. 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D. 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共和会产生党争”“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等信息可知,在伏尔泰眼中,共和政体会带来党争的危害,故要实行开明君主制,由理性的哲学家做国王,即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故选A。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启蒙思想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他们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在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未就政体进行全方位比较,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4.昆曲《牡丹亭》描写进入阴间的杜丽娘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而且一鼓作气,让自己叛逆的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这种追求最为相似的是 A.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彼特拉克说:"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 C.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D. 康德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杜丽娘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正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故答案为B项;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要推崇理性,而杜丽娘的追求不是理性主义的表现,排除D项。 3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顶峰。下图为中国四大发明传播示意图,其中在宋代已广泛运用于航海,并为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发明造纸术是西汉前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洲,①属于造纸术的传播途径。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也是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埃及,欧洲,②属于活字印刷术传播途径。指南针最早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③属于指南针传播途径。唐末发明火药,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④属于火药的传播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在宋代已广泛运用于航海,并为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排除ABD选项。 36.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除了极少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个人独自研究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这表明 A. 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 B. 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 C. 工业革命源于人才优势 D. 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说明宋代政府的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故A正确;B不符合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C不能反映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排除;宋代是我国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材料无法体现“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7.《旧欧洲:一种关于延续的研究》中,把1000-1800年的欧洲称为“旧欧洲”,并列举了相关“旧”的特征,如下表: “旧欧洲的特征” 经济观 认同的是使用价值 而非交换价值(①) 社会观 认同的是差异等级 而非竞争能力(②) 文化观 认同的是群体意识 而非个人精神(③) 宗教观 认同的是蒙昧盲信 而非自然主义(④) 根据表格信息,请预测“新欧洲”特征出现的历史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世界市场形成; B. ②文艺复兴 C. ③重商主义 D. ④近代科学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是重商主义,A错误;②是民主意识,B错误;③是文艺复兴,C错误;④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即“新欧洲”出现,故D正确。 38.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最佳解读是 A. 总体趋势是图画到线条 B.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C. 反映了文化政策的变迁 D.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竹钉、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等信息,可知这一演变过程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这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丁”的变化是从象形到会意,不是从图画到线条,故A项错误;甲骨文和金文不是书法艺术,且材料也未体现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文化政策的变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 39.洋务运动后期,破“夷夏之防”,“师夷长技”,“礼失求诸野”这类矜持口吻,渐渐不大用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西文化交融使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西学东渐使国人对外部认知日趋客观 C.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D. 洋务派重视西方器物使中西间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夷夏之防”“师夷长技”“礼失求诸野”体现了中国人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技术不如人、军事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说明中国本能上又敌视外国人,“礼失求诸野”意思是:如果礼制沦丧后,那就要到民间去访求,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后期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有所改变,夷夏观念有所改变,说明西学东渐使国人对外部认知日趋客观,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夷夏观念问题,无法体现中西间差距缩小,排除D。 40.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温药治疗”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自我疗伤”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项错误; “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猛药重治”指辛亥革命,要暴力推翻清王朝,故C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从事宗教传播的同时,还承担了向中国输入西学的使命,具体列表如下: 时间 主要传教士及其代表行 鸦片战争前后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著《西游地球闻见略传);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著《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和《大英国统志》《贸易通志》以介绍西方政治和经济;稗治文著《美理哥各省国志略》 19世纪中后期 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著《格物入门》(英文名《白然哲学与化学原理》); 1875年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万国公报》发表《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堂解》; 1876年英国传教士幕维廉著《格致新法》介绍培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1885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译《西学启蒙16种》 19世纪术20世纪初 191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著《政治原理》等。 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著、译的数以百计的著作,他们通过教育、学术机构对西方各学科的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改变了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态度和方式。 ——摘编自吴义雄《大变局下文化机遇——晚清中西交流史论》 材料二 至19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教)的布道者相继踏上中国大陆随之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大炮狂暴袭来,摧毁了中国的有防线。传教士乘势涌入,上下渗透,步步推进,公然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按行政区划分设教区深入到各个城镇和村落,变外来为内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即使他们中有人自称为其“第二故乡”或“半个中国人”,也大都是从事侵略活动的伪善者,中国人民久已把他们中的一部分看作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在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急剧演变中有过这样和那样的作为,而他们掀起的无数风浪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斑斑创伤,却是谁也不能抹杀或改变的事实。 ——摘编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时中西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影响 【答案】(1)特点:传播宗教和传播西方文化同时进行;传播西学过程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大致相适应;最早以传播史地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传播相结合;传教士主要来自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著译学术作品、建立教育和学术机构等方式来传播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殖民入侵。 (2)时代背景:西方: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通过启蒙运动解放思想。 中国:固守小农经济;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思想仍然落后但缓慢接受近代观念。 (3)影响:改变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逐步打破中国传统的夷狄观念,促进中西文明交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逐步深入学习西方,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是殖民国家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给中国带来巨大破坏和创伤;打击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等 【解析】 【详解】(1)据材料“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从事宗教传播的同时,还承担了向中国输入西学的使命”可以得出:传播宗教和传播西方文化同时进行;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内容看,与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相适应,针对不同时期的需求,引入不同的学说;据材料“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著《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德国传教士郭士立著《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和《大英国统志》《贸易通志》以介绍西方政治和经济;稗治文著《美理哥各省国志略》”可以得出早期以自然科学为主;据材料“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著、译的数以百计的著作,他们通过教育、学术机构对西方各学科的传播”可以得出传播方式多样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有的也积极为西方侵略服务。 (2 )结合近代东西方的基本史实,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西方政治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建立,经济上表现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展开,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中国政治上表现为政治腐朽;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上表现为传统思想束缚较深。 (3)据材料“也大都是从事侵略活动的伪善者,中国人民久已把他们中的一部分看作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在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急剧演变中有过这样和那样的作为,而他们掀起的无数风浪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斑斑创伤,却是谁也不能抹杀或改变的事实。”可以得出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国传教士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可以从改变中国的思想观念和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2)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解析】 【详解】(1)“贡献”,依据材料三信息“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从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重大促进作用的方面思考,如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对外关系上,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角度分析。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其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相似之处:维护统治者统治。 (2)朱嘉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解析】 【详解】(1)关于“主张”,依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得出主张以德治民;据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可得出主张以法治民。关于“相似之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基于维护统治者统治而提出的不同设想。 (2)由材料“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得出朱嘉认为哟要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由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可得出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观念要因时而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