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五)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五)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学案)

高考研究课(五)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 ‎(1945年~21世纪初)‎                  从1945年至今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  ‎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 ‎(一)政治上——冷战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1.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 B.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 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 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 解析:选D 材料集中表述的是英国三环外交思想。西欧联合的关键是法德的和解,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不得不追随美国,故B项错误;在英国的三环外交思想中,没有涉及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D项正确。‎ ‎2.如图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解析:选C 虽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与美国争夺霸主,但漫画信息并没有体现出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冷战对峙的缓和而非加剧,故B项错误;“和平”“访问美国”说明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体现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出作者对苏联和平诚意的质疑,并没有说明美国希望和平,故D项错误。 ‎ ‎3.(2018届高三·南宁摸底)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加强与东方的谅解”“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可知,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故A项正确;多极化格局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目的是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不是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故C项错误;1969年冷战局面还存在,德国没有摆脱冷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 ‎ ‎4.有学者认为2l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极方向发展 C.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 解析:选B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反映出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极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多极化的趋势决定了国际格局的发展不完全由大国操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故D项错误。‎ ‎1.理清一条线索: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2.把握一个关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二)经济上——现代化基本模式的拓展和演变 ‎1.毛泽东曾经先后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和政治局会议上评价苏联某位领导人的改革:“一是揭了盖子……这就破除了迷信;一是捅了娄子……有严重错误。”以下属于这位领导人改革措施的是(  )‎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起到破除迷信和思想解放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对斯大林的尖锐批判,又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捅了娄子”,故C项正确。‎ ‎2.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  )‎ A.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D.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选A 依据材料“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造成了巨大的遗憾”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思路应是减少政府干预,故A项正确。‎ ‎3.针对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强调,福利的基本原则是拉一个安全网,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同时,架一个梯子,让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该观点(  )‎ A.主张兼顾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 B.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诉求 C.强调政府应承担起社会救助责任 D.认为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要拉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基本原则是拉一个安全网”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让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体现了鼓励竞争与提高社会效率的一面,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对题干理解片面,故排除。‎ ‎4.在克林顿总统(任期:1993年1月20日至2001年1月20日)的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迎来“新经济时代”。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竞争市场调节     B.国家干预全面调控 C.紧缩货币削减开支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解析:选D 据题干时间和“新经济时代”可知当时的经济发展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其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故D项正确。‎ ‎1.深化一个认知:对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认识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又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经验。‎ ‎2.了解三场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并导致苏联解体。‎ ‎(三)经济上——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1.(2018届高三·襄阳摸底)根据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每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1971年12月美欧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由1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金。导致美元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 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的结果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非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71年12月美欧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的最主要原因是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故B项正确;与苏联的长期争霸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都是美元贬值的原因,但非最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 ‎2.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4年英国设立了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  )‎ A.不利于英国进一步地融入欧共体 B.为英国退出欧共体埋下了伏笔 C.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相应保障 D.是对“孤立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选C 英国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即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 ‎3.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选B 据题干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和“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全球化会淡化“国家”概念,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4.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该观点认为(  )‎ A.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倒退现象 B.经济全球化是新殖民扩张与不稳定的因素 C.应该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经济全球化具有不平等性、不公平性,是导致新的国际经济不平等和不稳定的因素,故B项符合题意。‎ ‎1.理清一条线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加强。‎ ‎2.把握一对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联系: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别 ‎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四)文化上——20世纪以来科技、文艺的发展 ‎ 1.“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形式,现在,它的美丽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导致了(  )‎ A.相对论的出现 B.生物进化论的出现 C.量子论的出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提出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光的波动理论”,联系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提出,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主张“适者生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是指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说明“第二朵乌云”诞生了量子力学,故C项正确;材料与电磁感应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 ‎2.“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 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来反对封建制度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表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来的精神危机 解析:选D 题干材料是对现代主义的描述。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来的精神危机,故选D项。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的失望和发掘人类感情世界来反对封建制度指的是浪漫主义,排除A、B两项;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指的是现实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3.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第二、第三、第四代计算机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和数量的飞速增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B.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C.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 D.民用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军用技术 解析:选B 根据材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可知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故B项正确。 ‎ ‎4.1926年出生的查克·贝里,美国黑人歌手,他的吉他演奏风格鲜明,作品融合了布鲁斯与乡村音乐的元素,善于创作与青少年息息相关、充满时代感的音乐。很多后起的艺人,特别是海滩男孩、披头士和滚石乐队,都翻唱他的歌曲,模仿他的吉他演奏风格。查克·贝里作品是(  )‎ A.交响乐         B.爵士乐 C.摇滚乐 D.蓝调 解析:选C 美国的摇滚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故C项正确。‎ ‎1.把握一对关系:物理学发展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此为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电的广泛应用,这是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结果。‎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标志是核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等,它们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理论基础。‎ ‎2.深化一个认知:‎ 现代信息技术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在当代世界中,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以战争手段掠夺别国资源、瓜分势力范围的历史,更多的是依靠科技方面的优势,获得原料和高额利润。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 ‎ 考查点(一) 两极格局对峙的形成 ‎1.(2017·全国乙卷)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错在“苏俄”,排除;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D ‎2.(2016·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答案] A ‎ 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主要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对峙影响 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考查点(二)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3.(2017·全国乙卷)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20世纪末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的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表明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并非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排除B、D两项;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世界体系,C项错误,排除。‎ ‎[答案] A ‎4.(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答案] C ‎ ‎1.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阶段 世界格局 ‎ 主要表现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经济上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2.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认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于承认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潮流,这是世界格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 考查点(三)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5.(2017·全国丙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材料信息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A项与此相符;B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C项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 ‎[答案] A ‎ ‎6.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基本制度。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这说明福利国家(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福利国家不存在弊端不需要调整 C.覆盖面虽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 ‎[解析] 材料意思与社会成员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福利国家是存在弊端的,故B项错误;高收入阶层受惠多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英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受到了西欧效仿、欧洲其他国家推崇,说明福利制度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 ‎[答案] D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 主要表现 国家干预 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节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竞争 企业调整 ‎①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②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量资金的筹集 产业结构 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社会结构 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 ‎[突破思维定式]        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 ‎ 关注点(一)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新材料]‎ 英国确立了为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而遏制苏联、离间美苏关系,为重建欧洲均势而分裂德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为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英国对苏联采取了诸如私下讨价还价、公开摊牌、积极遏制等手段,而对美国则采取了外交的、政治的乃至舆论的甚至多少带些要挟的各种方式,即便是卸包袱也做得冠冕堂皇,不动声色。可见,战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强硬外交以及西方集团遏制苏联,英国均起了重要作用,对此不应低估。‎ ‎——竺培芬《冷战起源探析》‎ ‎[新视角]‎ 关于冷战的起源,史学界往往强调美国的作用,认为这是美国推行“全球主义”战略思想的结果。材料中观点认为英国是东西方进行冷战的急先锋,是美国进行冷战政策的积极推动者,而且也是西方对苏联实行遏制的促成者。 ‎ ‎[新思维]‎ 由于战后苏联的强大,英国视其为建立欧洲均势的最大障碍。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英国是东西方进行冷战的急先锋。在整个冷战过程中,英国起了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道路。‎ 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担任临时主帅。‎ 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 但是,冷战的起源其成因主要还应该从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美苏两国的争霸中去探讨,美国和苏联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是冷战爆发的内因,而英国所起的作用是一种外因,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不应该夸大。实际上凭借英国的国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英国无力也不可能对冷战的起源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它更多地是靠把美国推向苏联的对立面来体现其作用的,但即使是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 ‎1.战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美国还是一个传统的意识形态大国,意识形态是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的思想基础。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美苏冷战持续的思想渊源 B.世界局势动荡的历史根源 C.霸权主义横行的社会基础 D.美国强权政治推行的原因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不仅限于美苏冷战,故A项错误;世界局势动荡与美国称霸不是唯一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称霸的“思想基础”,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意识形态是战后美国霸权野心膨胀的思想基础”,体现了美国称霸的思想根源,故D项正确。‎ ‎2.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该观点(  )‎ 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解析:选B 材料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冷战的出现与西欧有关,但不能表明冷战是西欧主导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观点是讨论冷战的起因,而不是冷战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双方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 关注点(二) 全新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材料]‎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新视角]‎ 材料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与现行教材的阐述明显不同。‎ ‎[新思维]‎ 作者以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为划分依据,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从1492年到1800年,这是全球化1.0版本。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是拥有多少人力、马车、风力和后来的蒸汽机,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 第二个时代是从1800年到2000年,这是全球化2.0版本。中间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带来了一定的萧条,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主要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公司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时代是2000年到现在,这是全球化3.0版本。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平坦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这一时代真正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个人必须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由欧美发动,那么新阶段的全球化则向全球各种肤色的人都敞开了大门。‎ ‎1.(2014·浙江高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析:选B 由“大工业……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使每个文明国家……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可知,B项正确。‎ ‎2.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却提出“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就等于“全球 化3.0”‎ ‎,即全球化进程的最高阶段。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地域、文化、技术、知识等一切因素都再不会成为分工的阻碍。世界变得更小,个人却变得更强大。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弗里德曼提出这个结论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世界的多极化 B.经济的自由化 C.经济的体系化 D.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下,个人变得更强大。“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这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故D项正确;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自由化、经济的体系化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下个人作用,故A、B、C三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