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大考 历史试卷 201806.01 一、选择题 1.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2. 严复在《社会通诠》一书译论序中说:“唐虞(尧与舜时代)以讫于周,中间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时代,而所谓宗法亦于此时最备。其圣人,宗法社会之圣人也;其制度典籍,宗法社会之制度典籍也”。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血缘亲疏关系渗透社会各方面 B. 宗法制是实行分封制的政治基础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关系 D. 贵族统治延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其圣人,宗法社会之圣人也;其制度典籍,宗法社会之制度典籍也”说明宗法制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A正确;B和C讲述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D中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排除。 3.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 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 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 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答案】D 【解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 4.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B. 摆脱了商周政治的影响 C. 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D.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中费正清高度评价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的扩大和地方权力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A正确;B与史实不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些商周政治的特点,“摆脱了”说法不准确;秦是君主专制的确立时期,C不正确;D“消除了”说法不正确。 5.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答案】A 【解析】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错误。 6. 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A. 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 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 中书门下监察独 D. 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表明当时人们认同三省六部制的程序运作程序,有一定的制度观念,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做官的人为一般所看不起,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监察独立”错误,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结合唐朝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7.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来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C.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D.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逐渐承担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说明官员有专业化、政务化的趋势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A项错误;中枢机构政务化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没有遏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在于说明中枢机构政务化,而不是协调部门的关系,故D项错误。 8. 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 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答案】A 【解析】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史实的真实性。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唐六典》卷一没有涉及犯罪惩罚,排除D项。 9.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 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 B. 选拔程序已走向完善 C. 舞弊行为得到杜绝 D. 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排除;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排除。 10.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答案】C 【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 11.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答案】C 【解析】“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强化轨迹相反,C正确;A中有效手段不符合事实;B中消亡不符合事实;D中监察百官属于监察机构职责,不符合材料主旨。 12.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内外朝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军机处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②符合题意;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重用一些亲信大臣,削弱六部、内阁权力,④符合题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不符合“秘书机构”,故排除①③;故选A。 13. 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该机构以抽签选举方式从雅典的10个部落中各选50名代表组成,议事会席位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任何公民一生中担任议事会成员不得超过两次。这样的规定主要目的在于 A. 杜绝僭主政治出现的可能性 B. 保证部落在公共事务中平等 C. 努力实现决策的公正与合理 D. 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该机构以抽签选举方式从雅典的10个部落中各选50名代表组成,议事会席位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任何公民一生中担任议事会成员不得超过两次”说明每个公民一生都会至少担任一次议事会成员,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故D项正确;AB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错误;这一规定无法保证决策的公正和合理,故C项错误。 14.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答案】C 【解析】材料“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说明古代雅典人在生活中遇到冲突时习惯寻找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法,即用妥协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民主制的特点就是用共同协商,即“妥协”的方法解决问题,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与材料所述“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不符,故ABD三项排除。 15. 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来看,说明古希腊哲学赋予罗马法生命,实际上是指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而不是民主政治对罗马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没有反映罗马文化对希腊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罗马法的特点是同它的源头——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分不开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法、公平和正义都有过深刻的阐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追求也就存在。正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才使得罗马法获得了其他奴隶制法律制度所不具备的生命力。可以这么说,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罗马法因此获得了与其他国家奴隶制法律制度不同的风骨。 16.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调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主要影响是 A. 拓宽了下层民众参加政治的通道 B. 以新的不平等代替封建等级制 C. 废除了封建贵族专制的等级制度 D.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答案】D 【解析】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都属于政治革命变革,这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正确;A属于代议制改革的作用;材料中措施有利于废除不平等,B错误;贵都等级制并没有完全废除,C错误。 17.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对于不禁止黑奴贸易的规定,体现出对于南方州利益的妥协,实际上体现出宪法的实用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属于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原则,故C项错误。 18.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分裂导致社会混乱 B. 君主专制体制盛行 C. 缺乏约束官员行为的措施 D.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190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德意志帝国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这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又通过“老鞋匠行军礼”可知,此时德国社会弥漫着军国主义气氛,故D项正确。专制体制臻于极盛与君主立宪制不符,过于夸大,故B项错误。A、C项题目中并没有反映出,故A、C项错误。 19.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答案】B 【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选B。 20. 据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江浙和广东是中国两大产丝区,但是生丝的市场价格不是在上海,也不是在广东,而是在纽约和里昂决定的。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B.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的特权 C.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 D.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答案】C 【解析】市场价格“而是在纽约和里昂决定的”即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决定的,说明了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95—1927时中国早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通商口岸和自然经济解体的问题,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1. 1933年,《初中本国史》中写道“从此中国外交史上平添了一页损失的契券:而中华民族的身上又加上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铁链,这是多么痛心的呀!”从此中国政府做不成天朝的迷梦,一切顽强自大的态度,只变成异懦畏蒽的迁就政策了。”材料中的“契券”是指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签定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政策也被打破,所以材料中的“契券”是指《南京条约》而非其他的条约,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2. 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 A. 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 B. 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行动 C.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 取得了反封建的彻底胜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与材料“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A项错误。袁世凯恢复帝制发生于辛亥革命后,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取消帝制无关,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依然是封建统治, 所以并没有取得反封建斗争的彻底胜利,D项错误。 23. 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B.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D.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材料出处是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材料强调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特别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题干的理解须结合《中美上海公报》发表的背景。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因此,题干中的“任何一方、大国”都是指向苏联,C项正确;A项“遏制日本”说法史实不符;B项“放弃”的说法是错误的;D项“对等大国”说法错误。 24.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 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 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答案】B 【解析】根据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多数美国人不赞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说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B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25. 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 A. 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B. 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 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 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答案】D 【解析】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 26.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 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解析】“不得愈百张”是在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政府也不鼓励发展小机户,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7. 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 外儒内法,大一统 B. 无为而无不为 C. 仁为本,为政以德 D. 礼法并施 【答案】B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 28.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大臣不能仅仅作为为君主服务的奴才而存在,实际上是主张限制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该思想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A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该思想家主张发挥大臣的作用,并非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排除D项。 29. 商鞅变法规定“除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这与梭伦改革的“依个人财产多少确定各等级的特权”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 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B. 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 C.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D. 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中的“除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是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梭伦改革的“依个人财产多少确定各等级的特权”承认财产包括土地的私有。故答案为A项。梭伦改革没有加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没有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排除B、C项;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0.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故答案为C项。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地方采取,不能反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措施本身与财政收入的增减没有关系,排除B项;D项不是这一措施的用意,王安石变法没有加强或削弱皇权的目的,排除。 31. 戊戌变法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当时被保留下来的是 A.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 设立京师大学堂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中设立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D正确;其他均没有实施,排除。 32.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答案】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秦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相关史实,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崛起的共同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制度创新的答案。 二、非选择题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盩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汉书》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4)外在:时代的变化。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郡县官吏……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中央考课郡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任命权、分工职责、考核权等方面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本题根据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损其郎中令……如郡太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诸侯王失去军政权力的角度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本题根据材料三“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等方面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再从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其创立的目的。 (4)本题据材料四“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外在的需要”。再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角度分析“内在的用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等史实,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郡县官吏……任免权集中于中央……诸侯王,高帝初置……掌治其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抓住每一小题的设问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别以规范语言作答。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452年到公元前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 ——引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 【答案】(1)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2)形成: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完善:《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得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3)重要影响: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帝国时代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成文法的形式、贵族与平民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2)本题根据材料一“铸造十二块铜牌”、材料二“《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法律形式、法律适用范围、《民法大全》的意义等方面简述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本题根据材料三“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近代西方法律渊源、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等方面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再从法律性质、阶级与性别不平等等方面回答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说的法国的国家制度的解决过程呈现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美国、法国革命对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的突出影响。 【答案】(1)“双重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2)时间长,过程复杂,斗争激烈;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相结合;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工业化同时进行。 (3)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先河;美国:建立了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和政治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在三个国家的影响下,从17世纪到19世纪,出现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法国面临着双重革命”,联系19世纪法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中后半段文字“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说明法国完成了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法国的国家制度的解决过程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相结合;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工业化同时进行。 第(3)问,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和政治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在这三个国家的影响下,从17世纪到19世纪,出现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政治民主化潮流 【名师点睛】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本单元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特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复习中应特别注意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 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第二小问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分析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