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填写在后面答题卡中。)‎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耜耕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 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BC三项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才是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故选D。‎ ‎2.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 最早出现于( )‎ A. 东汉 B. 唐朝 C. 曹魏 D. 清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可以看出,这种提水工具是筒车,最早出现于唐朝。故答案为B项。东汉和曹魏时期还没有出现筒车,清朝时期不符合“最早”的要求,排除A、C、D项。‎ ‎4.唐朝一位诗人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诗赞赏的是哪一瓷器( )‎ A. 青瓷 B. 白瓷 C. 青花瓷 D. 珐琅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的越窑生产的秘色瓷极为名贵,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故答案为A项。白瓷主要是北方生产,青花瓷在元朝时期开始出现,珐琅彩在清朝时期出现,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5.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 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 A. 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 B. 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 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 D. 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 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来看,从事手工纺织的小生产者与市场紧密联系,开始丧失生产的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A、C项不属于“新特点”,B项“大量”说法绝对,均排除。‎ ‎6. 如果你是唐朝中期的人你可以:‎ ‎①在长安的夜市里购买帽子 ‎②到广州进行对外贸易 ‎③不用携带钱币进行长途贩运 ‎④将金银财物存入柜坊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市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①是错误的;唐朝没有夜市。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7.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 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 B. 有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 C. 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D. 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如徽商和晋商。故答案为D项。宋朝时期商业活动已不再局限在“市”里,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排除A、C项;唐朝时期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排除B项。‎ ‎8.从唐朝至明清时期,一直是我国重要港口城市的是( )‎ A. 广州 B. 泉州 C. 扬州 D. 杭州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广州一直对外通商。故答案为A项。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扬州和杭州一直不是对外贸易港口,排除B、C、D项。‎ ‎9. 以下各项,体现了井田制度实质的是( )‎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 “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D.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写于西周末年,反映的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分封制,经济上体现为井田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自《礼记·礼运》之《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 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出自《礼记》礼运篇,翻译: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讲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井田制 ‎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 123 座,房屋 1118 间,面积共 45000 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等信息反映了晋商在经商发财之后投资于官场和买田置地,这是受政府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无关,排除D项。‎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消极方面看,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1.新航路开辟中,到达过印度洋的是( )‎ ‎①迪亚士 ②达·伽马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船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达·伽马于1487年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均到达过印度洋。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的变化是( )‎ A. 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B. 从波罗的海转移到大西洋 C. 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太平洋沿岸 D. 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故答案为D项。欧洲原来的商路在地中海沿岸,排除A、B项;欧洲商路不可能转到太平洋,排除C项。‎ ‎13.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影响中不包括( )‎ A. 西、葡两国实现了资本的积累 B. 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 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开辟新航路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但并没有成为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而被王室用于奢侈生活,财富流入欧洲其它国家,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出现世界市场雏形、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随着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这种变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14.下列关于荷兰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拥有的商船数量居欧洲首位 B. 最先控制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 C. 国家独立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国内资源稀缺,注重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最先控制从欧洲到东方航路的是葡萄牙,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拥有的商船数量居欧洲首位;荷兰取得国家独立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荷兰国内资源稀缺,注重商业发展。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布的《航海条例》( )‎ A. 是其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标志 B. 为打击拿破仑帝国而颁布 C. 主要针对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 D. 为了打击西班牙的海上贸易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保护本国的海上贸易力量,颁布了《航海条例》,激化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故答案为C项。英国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标志是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排除A项;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在17世纪中期,拿破仑帝国是1804—1814年,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在长期的殖民争霸中,英国最终战胜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表明( )‎ A.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B. 英国有优势的海军力量 C. 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D. 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比较当时英法两国的国情可知,当时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法国仍然是封建国家,因此英国最终战胜法国是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故答案为D项。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是其中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英国成为工业国是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排除C项。‎ ‎17.下面哪一项属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 )‎ A.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B. 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的需要 C. 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的需要 D. 为工场手工业更新生产技术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工场手工业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必须通过革命性的技术变革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爆发工业革命。故答案为A项。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只是对市场的扩大产生影响,排除B项;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开展的原因和条件之一,工业革命的开展不是为了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排除C项;工场手工业更新生产技术主要是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排除D项。‎ ‎18.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 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 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故答案为B项。汽车、电灯和电话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C、D项。‎ ‎19.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面所列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 ‎①珍妮纺纱机 ②蒸汽机 ③电灯 ④汽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电灯和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 ‎【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在根据材料信息确定本题实际上是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之后,联系所学排除含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选项,则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20.第二次工业革命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许多重大成果均是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的成果,不是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排除A、B、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20 分,第 22 题 20 分,共 4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 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市之地五都异之。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三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四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五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 ‎(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 ‎(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 ‎(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答案】(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2)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 (3)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4)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等信息分析得出。‎ ‎(2)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相似的地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市之地五都异之。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等信息分析得出。‎ ‎(3)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的重大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等信息分析得出。‎ ‎(4)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材料中的“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所反映出的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并联系所学,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等方面来回答。‎ ‎22.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闲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试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19世纪40—60 年代)的影响 ‎【答案】(1)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闭塞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卷入整个世 界市场;洋务运动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提倡“全球史观”,联系所学可知,根据这一史观,可能会对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评价较高,因为这些事件在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对新航路开辟从“全球史观”进行评价,应当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有关内容来回答。‎ ‎(3)材料二主张“现代化史观”。联系所学可知,按照这一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应当联系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内容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