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A. 宗法关系 B. 以法治国 C. 爱惜民力 D. 等级关系 【答案】A 【解析】晋国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杞国是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题干中郑国大夫批评晋国帮助非姬姓国,而不顾同姓国的行为,体现的是“亲亲”观念,所以A项正确;材料指责晋平公“弃诸姬”,这种重视血亲关系的观念,明显不是以法治国,B项错误;材料中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不是重视“民力”,C项错误;材料强调要重视周宗和诸姬,不是在强调“等级”,D项错误。 2.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该学派是 A. 墨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符合墨家勤劳苦干的精神,故选A;儒家强调贵贱有序,重视礼乐教化,没有勤劳苦干的精神,排除B;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并不认同小生产者的生活做派,排除C;道家主张无为和顺其自然,并不追求刻苦苦干,排除D。 3.西汉初年,谋士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曰:割地定制,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 A. 希望重建西周制度 B. 意图放弃无为而治 C. 意在加强中央权威 D. 利于诸侯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礼制是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因此贾谊的这一主张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贾谊只是看到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而不是重建西周制度,排除A;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排除B;这一主张削弱了诸侯势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秩序,排除D。 4.“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 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 C. 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 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答案】B 【解析】根据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故选B;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AC不符合图片内容,排除;从图片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D不符合题意,排除。 5.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柳公权的字体是楷书,其代表作之一是《玄秘塔碑》,故选D项;A为篆书,排除;《汉汲黯传》是赵孟頫的小楷作品,排除B;C为行草书,排除。故选D。 6.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 B. 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 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关税征收由康熙年间的统一征收到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协定关税,强调的是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破坏,海关管理松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D选项排除。 7.太平天国依靠当地农民,建立地方政权,实行乡官制度,组织乡兵,以至出现了“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太平军)助”的现象由此可知乡官制度 A. 使太平天国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 B. 有利于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 C. 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先河 D. 瓦解了清朝在地方上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太平天国依靠当地农民,建立地方政权,实行乡官制度,组织乡兵……”可知,太平天国依靠当地农民建立地方政权,有利于巩固太平天国政权,B正确;据所学可知,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太平天国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A错误;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先河的是“村民选举”,C说法错误;辛亥革命瓦解了清朝在地方上的统治,D错误。 8.“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A.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宣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A 【解析】“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说明封建帝制遭到彻底的唾弃,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项;中华民族真正实现独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排除C;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的政治带来民主化,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9.当代某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最有可能是 A. 魏源 B. 张之洞 C. 康有为 D. 严复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的“西方进化论”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巨人”是严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译著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D项正确。魏源、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故AB两项排除。康有为主要是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传办法,故C项错误。 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1.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时表示,“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了,……长征的伟大影响了许多人,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些。”下列有关长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右倾错误与战略转移关联 B. 无畏精神与革命洗礼融汇 C. 苦难历程与特殊作用交织 D. 国内意义与世界影响并存 【答案】A 【解析】由于“左”倾错误,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故A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BCD是正确的有关长征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低柱。以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第十三章的目录(缺第五小节标题):该书第十三章第五小节的标题应是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 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出现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是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是1936年,中共按照共产国际七大和瓦窑堡会议精神,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始于1936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从内战对峙走向合作抗日,顺接第六继续争取全民族抗战实现,所以A项正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抗日战争不在一个时期,B项错误;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这两件事与“第十三章”主题和第“六”项内容时间顺序不符,CD项错误。 13.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符合这一论述的著作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可知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故选C项;AB两项都是在延安时期之前,《论十大关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BD。故选C。 14.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协议,并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据下图指出“印度支那”所在的地理位置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印度支那指的是位于中南半岛的今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C项符合,故选C;A为韩国,B为菲律宾,D为印度,都和印度支那地区不符,排除。故选C。 15.“5月6日,西方母亲节这天,他(熊光远)和数万老兵走上台北街头,要求台湾当局准许他们回乡探亲。老兵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他们的要求引发了台湾社会广泛同情。10月14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1月2日,老兵熊光远拿到了第001号探亲证。上述场景发生于 A. 1979年 B. 1987年 C. 1992年 D. 2008年 【答案】B 【解析】根据史实,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B项正确;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时台湾当局并没有开放台胞大陆探亲,A项错误;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C项所述事件是在两岸的小三通实现以后;2008年12月15日,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大“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D项不符合题意。 16.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誉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A.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C. 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指出雅典公民“只关心钱财、名誉和荣誉,……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和灵魂的完善”,说明当时的雅典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对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的指责,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也不能说明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缺失,排除AB;理性主义思想主要出现于启蒙运动中,排除C。故选D。 17.罗素写道:“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以下对“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解读正确的有 ①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②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③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④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的标志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它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同时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①③说法正确,A项符合题意;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1916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②④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18.1688年,英国议会策划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创造出完美的政治设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实现了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权力的转移 B. 兼顾新旧势力双方的利益 C. 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谋取参政权的愿望 D. 以暴力方式完成政权过渡 【答案】B 【解析】英国议会旨在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意图在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说明兼顾了新旧势力双方的利益,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新旧势力的兼顾,并非是实现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权力的转移,排除A;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谋取参政权愿望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排除C;英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过渡,而非暴力,排除D。故选B。 19.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有过激烈的争论。“弗吉尼亚议案”认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分配。“新泽西议案”则坚持各州有同等表决权。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美国 A. 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 B.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 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由争论围绕着“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自由民多少的比例分配”和“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大小州的权力之争和矛盾内容,B项正确;白人与黑人的矛盾不是1787年制宪会议主要争论的问题,材料没有提出白人、黑人的权利,也未提及自由民与奴隶的待遇的不同,所以不是白人与黑人间矛盾,更不是南北方之间的矛盾,AD两项错误;“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C项错误。 20.1830年,英国活动家托马斯·阿特伍德创立伯明翰政治同盟,要求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其他一些城市的组织也提出类似要求。由此可以推测出英国 A. 应严格限制国王权力 B. 应扩大无产阶级权力 C. 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D. 亟须调整议席的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提出参与政权的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英国亟需调整议会的议席分配以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D项;严格限制国王权力在《权利法案》颁布后就已经实现,排除A;扩大无产阶级权力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责任内阁制在1721就开始形成,排除C项。故选D。 21.1895年,恩格斯指出“我们当时(1848年)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B.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 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D. 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恩格斯认为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社会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A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马克思主义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排除C;“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故选B。 22.在某一流派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下列作品与材料表述风格相符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双城记》 C. 《等待戈多》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A属于浪漫主义,B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现代主义,D属于无产阶级文学。故选C项,排除ABD。故选C。 23.1917年,列宁在一封信中写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古契柯夫、克伦斯基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发表 C. 七月事件 D.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故选A;“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B不符合题意,排除;七月事件,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排除C;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符合题意,排除D。 24.1939年9月,“波兰战役”爆发,德国侵占波兰。次年,德国将这场侵略战拍成故事片《火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这说明 A. 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 B. 这时东西方文化存在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功能 【答案】D 【解析】当时英国之所以将这部电影送给苏联,是希望让苏联一起来抵抗德国法西斯,而德国把这部电影给挪威人看是为了打击其斗志,体现了立场差异影响到电影的使用意图,故选D;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并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目的是激发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决心,并非凸显电影的宣传作用,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对立,排除B;历史影片不能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 25.1948年11月,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杜鲁门最终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杜威,创造了总统大选历史上最令人吃惊的逆转。这一时期的杜鲁门 A. 积极推动美苏冷战的扩展 B. 准备对苏联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C. 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 沿袭与苏联昔日盟友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7年杜鲁门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所以他在连任总统成功后必然进一步推动美苏冷战的扩展,故选A项;杜鲁门在1947年就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政策,故排除B;美苏主要是冷战,没有借助战争,排除C项;美国此时积极遏制苏联,所以“沿袭与苏联昔日盟友的外交政策”的说法有误,排除。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0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6.宋明时期和民国初期的儒学有着不同的历史际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邻里亲属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既仕,必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理学将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口号,变成价值信仰,反映了宋明时代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理性主义、求真务实。理学家“格物穷理”的思辨方式和学术追求,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索规律;由张载、王安石等思想家发展起来的唯物论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新奇的自然现象。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精华部分》 材料二 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根据历史和现实生活,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奴隶之道德”,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他们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宋明理学道德建设的主要内涵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他们“打倒孔家店”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有利于新道德建设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宋明时期和民国初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 【答案】(1)内涵:重家庭和睦;重邻里互助(行仁义);奉公勤政;抚恤百姓;责任担当。 影响:有利于理想人格的树立;彰显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彰显家国情怀) 其思辨方式、学术追求、唯物论思想等推动人们去探索。 (2)原因: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一切黑暗”的根源。 因素:民主与科学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因素:社会危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析】 (1)综合“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邻里亲属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既仕,必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可知宋敏理学道德建设的主要内涵主要是注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奉公勤政、抚恤百姓和责任担当。根据“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索规律……引导人们去探索新奇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影响主要是有利于理想人格的树立、彰显忧患意识,其思辨方式、学术追求和唯物论等思想都推动人们去探索。 (2)根据“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奴隶之道德’,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可知他们“打倒孔家店”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一切黑暗”的根源。民国初期有利于新道德建设的因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民主与科学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宋明时期和民国初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主要应该从社会危机、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27.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及其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官方统计,在1837年至1839年三年中,英国销华的合法商品总值平均每年不过91万多镑,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值每年竟达427万多镑。英国对外贸易的如此巨大逆差却是靠印度出产的鸦片向中国走私而得到平衡的。鸦片走私已成为中、英、印三角贸易的生命线,林则徐禁止鸦片走私就危及了英国对华贸易的根本利益,导致英国于1840年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但是这次战争并未达到英国的目的,因此16年后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迫使清政府把鸦片作为合法商品订入条约。 ——陈翰笙《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材料二 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已求和三次,其中两次派使被拒,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4月15日,中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谈判,其间李鸿章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贻作回国的旅费。而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则无任何异议。 ——[日]宗泽亚《清日战争:1894~1895》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心而沉重的。上至最高统治者慈禧老佛爷,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置国家利益于个人享乐之下;清末以来,官职无论大小均可卖得。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统治下,人民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民主,整个国家是一片万马齐喑。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古丽《中国输在哪里——谈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是如何应对对华贸易逆差的?学者陈翰笙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在中日谈判中的基本诉求,你如何看待“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输在哪里”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学者的这一命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答案】(1)应对:走私鸦片。 起因:英国对华资易逆差巨大,国家利益受损;英国企图使鸦片资易合法化。 (2)诉求:不惜任何代价求得停战;减少赔款数额。 看待:便利了日本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因素:置国家利益于个人享乐之下;官职买卖;吏治腐败;清王朝封建专制,无民主可言。 解决:推翻封专制制度;建立民主、革新、开放、高效的政府;整顿吏治;坚定取胜的战争意志。 【解析】 (1)根据“英国对外贸易如此巨大逆差却是靠印度出产的鸦片向中国走私而得到平衡的” 可知英国是通过走私鸦片来应对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据““英国销华的合法商品总值平均每年不过91万多镑,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值每年竟达427万多镑”、“林则徐禁止鸦片走私就危及了英国对华贸易的根本利益”可知陈翰笙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主要是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中国禁止鸦片使英国国家利益受损,英国企图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2)根据“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以此少许之减额,贻作回国的旅费”等内容可知清政府的基本诉求是不惜任何代价求得停战;减少赔款数额。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是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根据“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置国家利益于个人享乐之下;清末以来,官职无论大小均可卖得。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统治下,人民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民主,整个国家是一片万马齐喑”可知导致中国输的因素主要是置国家利益于个人享乐之下;官职买卖;吏治腐败;清王朝封建专制,无民主可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解决的措施只能是推翻封专制制度;建立民主、革新、开放、高效的政府;整顿吏治;坚定取胜的战争意志。 28.英国对待欧共体(欧盟)的态度表面上任性、实质上理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肖德玉《无奈的选择: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原因考》 材料二 英国对英联邦、西欧出口总额比重统计(据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制表) 比重 地区 英联邦 西欧 1951年 50% 25% 1961年 39% 30% 材料三 如果我们继续留在共同体之外,不可避免的事实是,现实的权利导致我们的美国朋友将越来越重视(欧洲)共同体的观点和利益,而较少关注我们的声音和利益……这意味着我们将同时失去对欧洲和华盛顿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我们的国际地位。新形势需要一个新概念,以便使英国在同欧洲联成一气的情况下,较之她保持孤立并且注定要在世界上日益衰落的情况,更能有效地为英联邦和全世界利益服务。 ——麦克米伦《不列颠、英联邦和欧洲》 材料四 近年来,伴随着欧盟的几次扩大、欧债危机的冲击,欧盟越来越呈现“多速”之势,英国越来越边缘化和被动。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欧盟的“离心离德”倾向,其中最具杀伤力的是欧盟“三驾马车”之一的英国要以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内。英国媒体报道的最新民调显示,56%的英国人希望脱离欧盟,一旦举行公投,英国的欧盟成员国地位就真有可能被选民手中的选票否决掉。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意味着英国与欧盟说再见。 ——据《光明日报》有关报道编写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在195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的应对措施。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无奈的选择”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对待欧共体(欧盟)的态度”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措施:采取积极行动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更具有吸引力。 考虑:维护英国国家利益;英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加强。 (2)写作:小论文写作要点(供参考) 【解析】 (1)根据“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可知英国的措施是采取积极行动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更具有吸引力。“这意味着我们将同时失去对欧洲和华盛顿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我们的国际地位。……更能有效地为英联邦和全世界利益服务”可知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无奈的选择”背后的考虑是维护英国国家利益;英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加强。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关于英国对待欧共体的态度结合所学内容首先应确定相应的论点,即表面上任性的,但实际上是理性的。结合英国抵制欧共体,再到申请加入欧共体可知英国对待欧共体的态度始终是围绕英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29.商鞅变法的目标是为了大国崛起,而生活在这场崛起运动下的秦国民众反而与这个冷冰冰的国家越来越对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军事史上著名的战斗团队之一)。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 二世继承秦始皇,沿袭不改,残暴凶虐,加重祸患……秦国强盛时,法令繁密,刑罚严酷,天下震恐。到了它衰落时,百姓怨恨,天下叛离。 ——《过秦论》译文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此则其独到之见解”的内涵及形成的背景,分析“亘千古而鲜匹者也”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下雨耽误了戍期却要依据法律问斩”这一处境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法”的认识。 【答案】(1)内涵:驱民农战,统一思想。 背景:列国环伺,时相侵凌(或答: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影响:推动秦国国力富强。 (2)说明:刑法严酷;法律沿袭不改,成了恶法。 认识:秦法推动秦国富强;沿袭不改,激化矛盾。 【解析】 (1)内涵:根据“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 可知是重视农战和统一思想。背景:根据“列国环伺,时相侵凌”可知是列国环伺,时相侵凌。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推动了秦国国力的富强。 (2)根据“下雨耽误了戍期却要依据法律问斩”、“二世继承秦始皇,沿袭不改,残暴凶虐,加重祸患”可知说明了秦代刑法严酷,法律沿袭不改,成了恶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法一方面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但其沿袭不改又激化了社会矛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