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纲明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真题典例 典例1 (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答案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苏德战争爆发后”,可知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由时间信息“1942年6月” 可知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由材料“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墨索里尼……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由材料“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第(2)问,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对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的影响方面分析。 典例2 (2019·全国卷Ⅱ)[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等信息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材料“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第(2)问,从对中国抗日战争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典例3 (2019·全国卷Ⅲ)[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 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答案 (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可以从对反法西斯盟国、对德国和对整个二战的形势等角度分析。 考情分析 1.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5年考题统计 2.本部分的命题特点 (1)试题难度相对较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所有的高考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围绕这个主题考查。 (2)紧扣主题作答。与其他选修命题风格相似,“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的内容也是主题单一而集中,直接而简洁,就是说,回答时,先确定好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组织答案,就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 (3)注重材料信息与时代背景的联系。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从内容上看,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是考查重点。 3.本部分的备考建议 (1)立足教材,掌握基础知识。 (2)重视对战争的原因、影响、启示的分析。 知识结构 备考提示 1.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首先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阶级或国家利益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其次要分析社会矛盾两方的利益冲突。 (2)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战争目的都是被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因素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 3.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二战中互相协作的表现 (1)政治上互相协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世界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经济上互相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军事上互相配合 ①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②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 ③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④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留给后人的思考和教训 (1)思考 ①应该设法避免战争的发生,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 ②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③必须加强国家间合作。当侵略势力扩张时,正义的力量应该尽早团结起来,形成抵抗侵略势力的统一战线,使其无机可乘。 (2)教训 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③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④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5.认识二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②直接原因 a.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b.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③结果 a.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b.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①地区资源及其民族、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②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③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②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通史作业 1.(2019·云南昆明三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欧洲各民族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做出种种牺牲,但还是看不到战争的尽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2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同样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写了一封公开信,预言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美国参战和俄国革命还引进了一种立即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和列宁的革命口号就其影响而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结束时欧洲全球控制力削弱的表现。 答案 (1)原因:民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德国国会的推动;政治家的努力;美国参战和俄国革命改变战争局势。 (2)表现:美国实力大增,并企图称霸世界;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结束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战争对欧洲的巨大破坏。(任答三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德国国会以212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写了一封公开信”“美国参战和俄国革命还引进了一种立即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俄国、亚非拉国家、欧洲等角度分析作答。 2.(2019·河北唐山二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5月10日 ,纳粹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然而,德军并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进入法国。40万英法联军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但是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的命令。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历时10天。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1940年6月22日,德法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了法国向德国授降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法国亡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敦刻尔克大撤退取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 (1)英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的恶果;法国战略战术的失当;德军实行出其不意的闪电战战术。 (2)原因:英国政府的积极动员;各国积极配合;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希特勒的错误指挥。 意义:保存了有生力量,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信心,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初期法国亡国的原因之一为英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的恶果;根据材料“但法国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然而,德军并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进入法国”可知法国战略战术的失当,德军实行出其不意的闪电战战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可知英国政府的积极动员;根据材料“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可知各国积极配合,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但是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的命令”可知还有希特勒的错误指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40年6月22日,德法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了法国向德国授降书”可知保存了有生力量,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信心,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2019·广东三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随着美国对日反攻路线出现变化,在美国决策者的战略构想中,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国际大国是美国对华宣传的重要工作。此外,战争信息署从西方文明优越论视角,把中国看成是一个贫困落后、亟待用西方制度和技术进行“改造”的典型。……在战争信息署看来,它不但要通过话语力量给予中国人战斗勇气,促进中美合作,还要改变中国人“陈旧”的思想,为国民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国的观念和制度,为战后缔造远东和平培养中国人的大国意识和合作理念。应该指出的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 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信息署宣传的中国形象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争信息署所宣传的中国形象。 答案 (1)中国形象: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国。 目的: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培育中国的国际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2)鼓舞了国人的战斗士气,肯定了中国的贡献;体现中美同盟互助关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其实质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未能完全反映中国现实,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得出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根据材料中“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得出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根据材料中“为国民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国的观念和制度”得出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通过话语力量给予中国人战斗勇气”得出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根据材料中“为战后缔造远东和平培养中国人的大国意识和合作理念”得出培育中国的国际共同体意识;依据材料中“国民政府的‘改革’”得出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第(2)问,根据材料中“通过话语力量给予中国人战斗勇气”“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得出鼓舞了国人的战斗士气,肯定了中国的贡献;根据材料中“促进中美合作”得出体现中美同盟互助关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根据材料中“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得出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其实质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根据材料中“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得出未能完全反映中国现实,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4.(2019·河北5月大联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9月19日,在苏黎世,丘吉尔提出:“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绝望沉默,这就是我们聚集在众多古老国家和民族之中的所有欧洲人的处境,这就是日尔曼人各族在相互残杀使浩劫蔓延所得到的一切……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只有这样,千千万万辛辛苦苦劳作的人们才能够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这个过程并不复杂,所需要的只是亿万男男女女的决心……所以我对你们说:让欧洲站起来。”丘吉尔设想建立一个“兄弟般的协会”,这个协会由英联邦、“欧洲联盟”和美国三个相互关联的集团组成。英国将发挥“他们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的作用……丘吉尔的观点使他自然而然地当选为在1948年5月7日到10日私下成立的欧洲议会的主席。 ——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设想建立欧洲合众国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丘吉尔“欧洲合众国”构想与今天欧洲联盟的异同。 答案 (1)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加强欧洲合作,提升西欧的国际地位;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2)同:都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都有利于欧洲地位的提高。 异:“欧洲合众国”由欧洲大陆国构成,与英国领导的英联邦并列,承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今天的欧洲联盟成员国德法是核心国家,对美国世界霸权形成挑战。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人们才能够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可知是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根据材料“让欧洲站起来”可知是加强欧洲合作,提升西欧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英国将发挥‘他们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的作用”可知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第(2)问,同:根据材料“必须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建立一个‘兄弟般的协会’”并结合欧盟的特点可知,二者都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都有利于欧洲地位的提高。异:根据材料“这个协会由英联邦、‘欧洲联盟’和美国三个相互关联的集团”并结合所学欧盟的性质,从“欧洲合众国”与欧盟的成员国组成以及与美国的关系等角度思考回答。 5.(2019·中原名校联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18年4月27日 ,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板门店举行会晤。双方会晤后签署《板门店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就改善双边关系,实现半岛无核化与持久和平达成共识。会晤举行以来,朝韩双方互动积极,不断推进会晤共识的落成,为半岛局势缓和创造了良好氛围。韩国军方拆除朝鲜军事分界线附近的对朝扩音广播设备,朝鲜修改“平壤时间”与韩国统一时区,韩国宣布北部核试验场将于5月关闭,朝鲜欲邀请麦当劳和特朗普公司赴朝投资……《宣言》明确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双方宣布,为在年内把朝鲜战争停战协定转化为和平协定、构建永久巩固的和平机制,将积极推动韩朝美三方会谈或韩朝美中四方会谈。《宣传》承诺,韩朝双方将全面停止“敌对行为”,加强交流合作,在开城设立南北共同联络事务所、举行离散家属会面等活动。 ——摘编自宗平《朝鲜半岛局势令人关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板门店宣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板门店宣言》签署的原因。 答案 (1)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年内把朝鲜战争停战协定转化为和平协定;构建永久巩固的和平机制;韩朝美中四方会谈;停止敌对行为,加强合作交流。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朝韩双方的积极会谈;大国从中斡旋;国家利益的推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明确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为在年内把朝鲜战争停战协定转化为和平协定、构建永久巩固的和平机制”“将积极推动韩朝美三方会谈或韩朝美中四方会谈”“韩朝双方将全面停止‘敌对行为’,加强交流合作”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板门店举行会晤”“将积极推动韩朝美三方会谈或韩朝美中四方会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朝韩双方的积极会谈、大国从中斡旋、国家利益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思考。 6.(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相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导致中导问题出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推动新思维改革、改善对美关系的政治考虑以及推动核裁军谈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经济考虑,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双方于1987年12月签署了《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以下简称《中导条约》)。条约规定将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苏联比美国高出一倍。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积极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美国对俄罗斯推动该条约全球化的提案表示支持。……俄美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主要目标在于限制第三国拥有的陆基中程导弹。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前景将十分渺茫。 ——据蒋翊民《〈中导条约〉全球化: 动因、路径与前景》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中导条约》签署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全球化前景渺茫的原因。 答案 (1)影响:缓和了美苏局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力量失衡;加速推动了苏联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和平与发展观念的深入。(任答四点) (2)原因: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俄推动条约全球化的目的是限制其他国家发展,维护自身的优势;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影响;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威胁。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推动新思维改革、改善对美关系的政治考虑以及推动核裁军谈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经济考虑,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条约规定将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苏联比美国高出一倍”并结合所学,从缓和了美苏局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力量失衡,加速推动了苏联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和平与发展观念的深入等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主要目标在于限制第三国拥有的陆基中程导弹”并结合所学,从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俄推动条约全球化的目的是限制其他国家发展、维护自身的优势,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影响,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威胁等方面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