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月月考(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月月考(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 单项选择题 1.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B选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A选项错误。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C选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D选项错误。 3.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故排除A项;军机处有职无权,故排除B、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点睛】首先通过“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分析出军机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即可。 4.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为加强专制主义的,而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皇权,才废除丞相,实行内阁制,故D项错误。 5.“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态度,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据此A符合题意,B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C强调历史的客观性,D强调了历史让人通晓过去,后人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答案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史学客观性 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之所以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B选项错误,行政效率的高低与中国统一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郡县制不能确保官僚队伍的廉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铁制工具的使用 B. 社会局面的稳定 C. 水利技术的提高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A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C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建设,D错误。 点睛:水利工程的兴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等。从题意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正是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 9.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11.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B. 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 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D. 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 【答案】A 【解析】 甲午战争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近代意义的战争,因此近代化的程度决定战争胜负。材料明显看出日本近代化高于中国,故A项正确。战争性质一般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非侵略,与工业实力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中日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没有体现日本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甲午战争前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近代化程度不高,不能说明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中国的洋务运动仍然在进行。故D项错误。 12.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A. 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人中国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民族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使用机器生产,体现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D正确;A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诱因,但“影响深远”说法不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不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C不正确。 1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解放中国,建立政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在1919年,不符合1921~1935年的范围,故A错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符合“开天辟地”,1935年遵义会议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符合“渐趋成熟”,故B正确;国共十年对峙始于1927年,不符合1921~1935年的范围,故C错误;1949年新中国建立,不符合1921~1935年的范围,故D错误。 14.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反映当时许多人急于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旨在强调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将要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新民主主义是必经的历史时期,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能急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中共七大”即1945年,可以看出毛泽东是认为党内一些同志在要求立即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太急了”。 15.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可知,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的是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选项B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战略伙伴关系,还涉及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联合国,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7.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A. 推崇理性的力量 B. 否定神的意志权威 C.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 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答案】D 【解析】 推崇理性的力量与材料中强调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推动美德与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所强调的人的道德,与神的意志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所强调的是“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是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美德”的真是含义,“知识即美德”是一个哲学命题,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以材料中的“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表示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诡辩破坏美德。 18.《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维护了公共利益;“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维护了他人利益;“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维护了个人利益,因此这些条款兼顾了多方利益,故D项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调维护公共利益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AB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 19.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由图表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从近代化的角度可以得出,这冲击封建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当时海上霸权国家,确立世界霸主地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世界市场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处于这个中心有利位置,而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说法错误,故排除C;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财富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因此也没有引发工业革命.故排除D。 20.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A 【解析】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属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B项中的“现代”说法错误;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C项错误;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的经典力学 点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2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A 【解析】 该报告认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是普遍的趋势,说明该报告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不应该拘泥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必被计划经济所束缚,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中报告探讨的是世界各国运用的经济手段问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B项错误。1990年中国尚未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没有必要专门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报告并不只分析了西方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2.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29~1930年,美国……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苏联的订货满足了美国的这一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1929到1931年美苏的机器设备贸易,无法说明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寻求出口的原因也不是“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才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当时还没有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1929到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学生应该可以联系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推理出美国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3.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B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D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 24.“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描述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心,并没有强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故A项排出;据材料中“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可知其说明了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在亚洲的权威,故B项正确;中美之间存在社会利益与制度的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除的,太平洋共同体建设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消除,故C项排出;当前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故D项排出。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犄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答案】(1)相似之处: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 (2)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原因:二战后西欧普遍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或答“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8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增速减慢。 (3)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制度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调整完善。(其它回答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和材料二“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可以从政府推行、政府立法、救济对象、思想和理论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等信息可概括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第二小问原因:关于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的原因可以从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欧共体推动、经济滞胀等方面考虑。 (3)本问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作用、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其中游行活动有四个篇章。 结合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1)论题:五星红旗升起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 (2)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开国大典上升起五星红旗,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独立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前提。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3)结论: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示例二: (1)论题:共和国70年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 (2)论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建国初期,政治上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探索计划经济模式,外交上由“一边倒”到创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努力探索中。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对外积极引资、融入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特色道路,国家和人民正向强起来的复兴之路前进。 (3)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必将走向更大的胜利 【解析】 首先,通过阅读可知材料主要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征程,而这70年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征程,故论题可从站起来或富起来的角度进行切入,当然也可选择综述。 其次,结合所学挑选史实论证论题。其中,站起来主要围绕“新中国的成立”这一核心史实展开论述,包括了三座大山的推翻、社会性质的改变、现代化建设基础的奠定、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的开展、独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富起来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核心史实展开论述,包括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总结论题,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说“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海国图志》一书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 材料四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指出,俄国、日本、中国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中日两国改革的结局有何不同?这种不同的结局给两国自身历史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3)俄日改革有哪些相同特点?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影响? (4)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5)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的加剧;本国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 (2)结局:中国失败,日本成功。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和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未能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中华民族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 (3)特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并获得成功,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形成了俄、日两个带有浓厚军事封建性、富于侵略性的国家,给欧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4)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军事。 (5)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解析】 (1)原因:由材料二中“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三者改革的共同背景是因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本国遭遇到了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由材料一中的“康有为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者改革均在本国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下进行。 (2)结局:由材料“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最终失败,而日本则获得成功。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分析其影响。从民族危机上看,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中国未能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社会性质上看,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和世界经济大国,而中国方面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 (3)特点: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改革特点。从积极层面看,日本和俄国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并获得成功,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从消极层面看,两者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后来一战和二战的爆发来分析两者改革不彻底的影响,形成了俄、日两个带有浓厚军事封建性、富于侵略性的国家,给欧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4)根据材料中魏源提示的角度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阿里改革的内容做一简述。政治和文化层面,主要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经济层面,主要是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层面,主要是学习西方改革军事。 (5)由材料“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可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其批判对象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性质入手分析目的。从批判对象上看,他们的主张与材料中罗马天主教会“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相悖,故他们提出信仰得救的目的在于批判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从性质上看,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思想解放,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