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鄂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湖北省鄂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周人打败了商的属国黎国,纣王却反问:“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周朝建立后,召公却说:“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这一变化( ) A是对天命神意的否定 B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C具有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D推动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2.为论证“三纲”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出于天”的理论,以天道阴阳关系对“三纲”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一举措(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 C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 D使儒学蒙上神秘色彩 3.《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其内容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李约瑟评论说:“……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丈量土地、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流的修建……‘为数学而数学’的情况极少”。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 A重视理论概括 B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C受社会环境制约 D得益于发达的农耕经济 4.“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于是要求彻底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便成为魏晋以来的一种自觉意识。”由此可知,玄学的产生( ) A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是门阀政治发展的产物 C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D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 5.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龙门石窟、莫高窟均开凿于这一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三武灭佛”事件。这反映了( ) A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B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神权和王权矛盾尖锐 D佛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6.朱熹《家礼序》称:“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熹)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这反映出朱熹( ) A欲恢复三代的礼制秩序 B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7.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崇实”、“务实”的思潮。思想家们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现象( ) A反映宽松的学术氛围 B反映经世致用思潮 C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 D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8.“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画家们把书法、诗歌、绘画和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由此可知,“扬州八怪”(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反映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C注重表现画家独特个性 D具有反映现实的写实风格 9.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择幼童出洋习艺折》中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留学( ) A注重中西文化融合 B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C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D学习内容仍以中学为主 10.康有为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 ) A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B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强国御侮之路的探索受传统文化影响 D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11.严复认为,中国应向西方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西方的“人文典章”。他在翻译《天演论》时将“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全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由此可知( ) A严复此举旨在唤醒国人危机意识 B 进化论存在严重理论缺陷 C进化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 D严复抨击列强弱肉强食 12.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古之四民,士为首,商为末。但晚清时期大量士人投身于工商业,“状元实业家”张謇是其中代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传统价值观念瓦解 B“实业救国”思潮出现 C个人创业障碍消除 D制度变革进程加快 13.“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由此可知,孙中山( ) A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B与中共在民生问题上的认识一致 C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D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14.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但结果都失败。对此,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由此可知,毛泽东( ) A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B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C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5.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说:“ 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发言( ) A消除了文艺学术上的“左”倾思想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明确了科技文艺发展的方向 D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 16.新中国在1952年开始大学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64年国务院批准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外语语种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反映了外交环境的变化 C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基础 D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17.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18.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城邦中,统治者进行统治是因为拥有智慧品质,保卫者进行保卫是因为拥有勇敢品质,生产者因为不具备智慧和勇敢的品质,在城邦中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由此可知,柏拉图( ) A强调人的理性 B主张精英政治 C追求政治民主 D反对城邦政治 19.下列分别是中世纪和拉斐尔的圣母子像,其中的变化( ) 中世纪圣母像 拉斐尔《圣母像》 A反映了天主教的衰落 B说明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变化 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实现了神权与世俗文化的和解 20.“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翻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社,不久它们便成为德意志人的话题……”这表明( ) A宗教改革并非路德本意 B宗教改革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C思想解放推动宗教改革兴起 D宗教改革促进民族语言发展 21、伏尔泰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需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由此可知,牛顿学说( ) A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B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C揭示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D启迪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运动 22.“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由此可知,伏尔泰( ) A强调法律至上 B主张天赋人权 C反对外在权威 D主张开明专制 23.卢梭在《忏悔录》一书中讲到:“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这反映了卢梭( ) A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B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C带有浪漫主义倾向 D科学诠释了启蒙思想 24.法国画家柯罗“在他看似平凡的画中,好像提醒了自己教堂作为小镇信仰中心的伟大力量。他的风景画使欧洲美术真正落实到土地上,成为另一股深沉而宁静的力量。”下列作品中,与柯罗画作风格相符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日出·印象》 C.《拾穗者》 D.《格尔尼卡》 二、材料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 16—18世纪,“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25分) 材料一 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士因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宫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耶稣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汤若望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摘编自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开放史》 材料三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诏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迅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社会背景。(8分)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对当时中国和欧洲产生的影响。(9分)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圣化 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正统化 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僵化 宋代理学家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维新化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丑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明显情绪化的言论,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5分) 材料一 由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涛,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9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6分) 历史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B D D C B A B C A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B B D B C B D B C C 25、【答案】(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学”对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任答四点记8分。言之有理均可记分。) (2)影响:对中国: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一点两分,两点4分,三点五分。言之有理均可记分。) 对欧洲:为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武器;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4分。言之有理均可记分) (3)原因:中国中央专制集权的强化;小农经济狭隘性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外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冲突;中西方发展趋向不同,英国(西方)推崇商业利益政策,不注重文化沟通。(任答三点记6分。言之有理均可记分。) 后果: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拉大了中外差距。(2分) 26、【答案】示例: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2分) 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8分) 总之,孔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迁。(2分) 27、答案(1)背景: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中国政治更加黑暗(或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并进行改革等。(任答三点记9分。言之有理均可记分。) (2)影响: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任答两点记6分。言之有理均可记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