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 ‎2.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 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 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 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D. 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 项。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故排除C项。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排除D项。‎ ‎3.秦始皇规定,全国政务系统下的主要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收入按等级进行分拨。这种做法 A. 否定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B. 沿袭了商周以来的等级制度 C. 确立了家国同构格局 D. 推动了中央集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官员全由皇帝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做法无法体现家国同构,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故D项排除。‎ ‎【点睛】“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4.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 B. 体现皇权独尊 C. 保证皇位世袭 D. 震慑割据篡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皇帝制 ‎5.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巨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 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区域 D.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汉代强干弱枝的政策。汉朝统治者通过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恢复了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朝通过迁徙郡国富豪而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能够扩大秦王朝的统治区域,故C选项错误。‎ ‎6.唐太宗时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这表明唐朝 A. 地方管理制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B. 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制度上的隐患 C. 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 行政区划突出了山川形便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派遣黜陟使或者观风俗使分巡,因此唐太宗时期的行政区划突出了山川形便的价值取向,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道的概念在当时是自然地理范畴,而非行政系统”道的概念更多的是自然地理范畴,地方管理制度无法弱化中央集权,故A选项错误;“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这里所说的“山河形便”属于地理观念,无法得出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制度上的隐患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时期的道的划分问题,没有涉及到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问题,故C选项错误。‎ ‎7.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君主集权 C. 扩大统治基础 D. 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表明唐朝通过三省六部把宰相权力进一步分散,以加强君主集权,故B选项正确;三省六部的运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这不是唐朝确立三省六部的主要目的,而是三省六部产生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三省六部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C选项错误;三省六部确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而不是为了集思广益,故D选项错误。‎ ‎8.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举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 A. 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 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 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竖立“科甲功名”牌坊来表扬科举入仕的士人,或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和科举神来命名学校建筑物,这是对科举制的重视,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发展的措施,因此体现不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下地方不可能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轻武,故C项错误。‎ ‎10.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A. 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 D. 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 ‎【答案】B ‎【解析】‎ 总督的职责是“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显然这一官职的设置对于提高地方效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故B正确;材料总督目的是协调关系,不是约束官员贪污,故A和错误;总督不干涉地方三司的权力,故C错误。‎ ‎11.“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 A. 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 B. 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 C. 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D. 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及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这导致了血缘贵族的瓦解,才导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故C选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不向雅典民众开放,故A选项说法无误;实行职务津贴制是伯里克利改革内容,故B选项错误;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内容,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2.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 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B. 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C. 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D. 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形式,每个公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寻求一种让远方不能参加公民方法,这显然是回避雅典直接民主方式弊端的有效方法,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定期召开,并不是改变这种民主运作方式,故B项错误;现代民主最大的特点是代议制,材料仍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 ‎13.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的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打击了贵族政治 B. 推动了社会转型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建立了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利益,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环节,两者都打击了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仍是奴隶社会,并未推动社会转型,故B项错误;CD项只符合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雅典是民主政治,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历史上重大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影响 ‎14.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倡导公开公正 B. 重视物权保护 C. 关注人身安全 D. 强调诉讼程序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罗马法对私有财产是十分重视的,体现出对物权的保护,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物品的态度,而不是人身安全;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诉讼程序的内容。‎ ‎15.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 A. 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B. 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 C. 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 D. 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他们通过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开解答权”是对法律的解释,有助于法官依法断案,排除C项;这种“公开解答权”对于法律的解释,其适用不是只针对特定对象,不能起到维护罗马贵族特权的作用,排除D项。‎ ‎16.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 法律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答案】C ‎【解析】‎ 因为早期罗马法没有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规定,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这充分说明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法律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规避法律,故D项错误。‎ ‎17.1832年,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自由党声称:议会选举改革已经到头,再改革就会损害国体。1867年,原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守党上台执政,提出并通过了议会选举新方案,使城镇选民人数从60万增加到140万人。这表明 A. 工业资产阶级实力有所下降 B. 工业革命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C. 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市民阶层 D. 农业经济已经超过工业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材料中的两次议会改革后,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喜欢的政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改革对议席分配再次作了调整,取消了“衰败选取”,空出的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更多的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并没有所下降,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两次议会改革主要扩大了选民资格,并没有扩大市民阶层,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议会改革都扩大了参政范围,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已经超过工业经济的结论,并且D选项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 ‎18.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徒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 A. 国家事务上内阁对国王负责 B. 王权仍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 C. 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 D. 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引起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说明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一定作用,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从议会产生,也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国王权力已经被限制不得滥用权力,故C选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在1721年确立,故D选项错误。‎ ‎19.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 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B. 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 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鞭”是政党纪律主管,其功能是为了确保议员出席并按照政党立场行事;在英国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上台组阁,而“党鞭”一般是议会中的代表政党的领袖,故“党鞭”在英国的出现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故A项正确。“党鞭”的出现属于代议制发展的体现,没有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B。“党鞭”的出现属于代议制发展的体现,应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两党之间的矛盾可以调和,但无法消除,排除。‎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南北战争后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些规定 A. 保证了三权分立的运转 B.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D. 完善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答案】B ‎【解析】‎ ‎“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说明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权力,主要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正确;A和D是中央政府权力的关系和原则;C中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 保证了国会的绝对立法权 B. 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 表明国家权力中心在国会 D. 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说明国会对总统实行制约,体现出美国宪法权力制衡的原则,故 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不是绝对立法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没有体现国家权力中心在国会,故C选项错误;美国宪法体现的三权分立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防范绝对权力的出现,三权分立,三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利于防止专制权力的出现,而不是仅仅是防范总统的专制独裁,故D选项错误。‎ ‎2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规定总统拥有享有巨大的权力却几乎不负任何责任的至尊地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 共和派力量强大 B. 共和派同君主派的妥协 C. 君主派力量衰弱 D.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权和立法权,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但为了防止独裁,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长一人之副署”,这说明1875年法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故B选项正确;“同时规定总统拥有享有巨大的权力却几乎不负任何责任的至尊地位”说明这时期君主派力量也强大,故A选项错误;“同时规定总统拥有享有巨大的权力却几乎不负任何责任的至尊地位”说明这时期君主派力量强大而不是衰弱,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兰西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同君主派的妥协的产物,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 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B. 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C. 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D. 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 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实质意义是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B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代议制,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平民不可直选总统,排除A。C、D项说法过于绝对,法国仍存在一部分保守和封建势力,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为德国民主政治体制下,国会对国王和首相提出的法案的否定,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正确;AB与德国史实不符,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25.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 民主政治缺失 B. 军事实力的强大 C. 历史传统的延续 D. 对外扩张的企图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育、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战争,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D。‎ 二、非客观题(共两小题,其中26题25分,27题25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机关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独立机关,它以确定的工作对象——官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弹勤非违、纠正缺失,而有别于一般的政权机关。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痒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权力地位与监察法》等 材料二 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核和惩罚。民众大会监督行政官员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可以对行政官员或公民提出不信任案,认为其有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民自由等行为,就可以提交民众大会全体举行表决,如多数通过,则对其人实行放逐。……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相比,古代雅典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差异: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雅典公民被赋予很大监督权;监督渠道多元化;旨在维护奴隶制民主政治。‎ 原因: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奴隶制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文主义萌芽;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君权日益强化;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第一问,特点。由材料“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可知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由材料“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可知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由材料“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可知位卑而权重;由材料“它以确定的工作对象——官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弹劾非违、纠正缺失,而有别于一般的政权机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直接隶属于皇帝。第二问,作用。监察制度有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方面,有利于澄清吏治,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消极方面,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第一问,中国和雅典监察制度的不同。由材料“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利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劫和惩罚”,可知雅典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由材料“民众大会监督行政官员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可以对行政官员或公民提出不信任案,认为其有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民自由等行为,就可以提交民众大会全体举行表决,如多数通过,则对其人实行放逐”,可知雅典公民被赋予很大监督权。由材料“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可知监督渠道多元化。综合材料,可知其监察目的在于维护奴隶制民主政治。第二问,中西监察制度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政治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君权日益强化。经济上,雅典工商业发达,中国,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上,雅典人文主义萌芽,中国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政治组织。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设股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晋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明英宗时,内阁正式形成,万历时首辅大学士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内阁“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职官一》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摘编自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材料二 ‎ ‎ 光荣革命前夕,国王查理二世经常召集枢密院中的五名亲信在自己的密室内共商国是,这种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光荣革命后,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的主宰……威廉三世统治时期内阁成员不再由国王挑选,内阁也不再向国王负责而转向对议会负责。……英国内阁的权力主要包括:内阁制定政策和法律的草案,经议会讨论通过后,成为政策和法律;贯彻执行议会通过的法令,并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摘编自满运佳《英国内阁制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内阁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历史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权力平衡,议政权、决策权、行政权分开;国策制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后期形成宦官专权;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 ‎(2)相同之处:作为政府机构,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不同之处:明朝内阁对皇帝负责,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原因——中国: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促进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发展,维护儒家想正统地位,必然需要加强君主专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必然要求完善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材料“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原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可知内阁的建立议政权、决策权、行政权分开;“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形成宦官专权,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都是政府机构,都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不同之处有,明朝内阁制是加强皇权的产物,只对皇帝负责,而英国内阁从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第二问,中国内阁制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经济方面中国当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占正统地位,需要加强君主专制而英国的内阁制是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思想方面启蒙思想的传播要求完善民主政治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