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下学期高一期中大联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建立,大行分封。如封功臣姜尚于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县);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推动了西周政治稳定与巩固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开始了家天下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推动了西周政治稳定与巩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并未实现君主专制;C选项错误,分封制下王室对地方进行间接控制;D选项错误,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不是从西周开始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 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 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 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A错在“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这应是指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C错在“开创”的说法,周公是辅佐周天子的大臣,开创者是周武王而不是周公;D错在“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这是在周公时期而不是在整个周朝时期,诸侯国的数目此后又有很多变化。“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宗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结合。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分封制。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详解】 3.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 4.西汉统治者“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采取的措施是( ) A. 推行郡县制 B. 废除分封制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鉴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认为秦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因而使天子孤立无助。因此除了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外,还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推行郡县制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无关;B选项错误,西汉初期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非废除分封制;D 选项错误,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解决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并非是“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意为节制调度,最初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节度使设置的变化( ) A. 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B. 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 C 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 D.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节度使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唐高宗、武后时期,节度使设置的变化是“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并不能说其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C、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制度设立之初由于中央有能力控制其发展,所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唐朝后期,中央权力失控,节度使拥兵自重,各自征战不断,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促进唐王朝的长治久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设参知政事 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 D. 文官任知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方向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的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飞扬跋扈的局面导致中央政权受到挑战。而任用文官做知州则是针对这一弊端采取的措施,故D正确;A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是分割宰相的军权,C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排除。 7.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8.清朝军机处设置之初“只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其职能是( ) A. 辅佐皇帝,训练将士 B. 主导决策 C.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D. 监督官员,整顿吏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军机处没有训练将士的职能;B选项错误,军机处不能主导决策;D选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没有监察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201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焚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掠夺,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纵火焚烧圆明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未发生火烧圆明园的事件;C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7月-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并未发生火烧圆明园的事件;D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发生于1900年5月的一场欧洲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不正义战争,并未发生火烧圆明园的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太平天国的很多改革措施虽然具有空想性,但对广大的民众却具有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 A 产品上缴圣库 B. 建立民主政治 C. 兴办教育 D. 平均分配土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农民阶层领导,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的纲领《天朝天亩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故D项正确;A项,产品缴圣库是产品分配,与农民的土地需求无关,排除;B项,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排除;C项,农民阶层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文化落后,故教育并不是他们最希望的目标,排除。 12.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天京变乱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引发的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最为突出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B项;《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D项。 13.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2亿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第六款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亿两交与日本”、“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终止中国与朝鲜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天津条约》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下列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的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1年5月的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此时列强尚未掀起瓜分狂潮;B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此时列强尚未掀起瓜分狂潮;D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由爱国学生、工人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此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已经被粉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C. 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的大幕拉开”、“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争的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D选项错误,1860年《北京条约》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在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参加政治活动,在政治活动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能保持中立或不参与,否则将被剥夺公民身份。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 A. 民主使公民参政热情下降 B. 公民的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C. 法律注重公民政治素养的培养 D. 公民立场不中立就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政治活动中出现不同意见时,公民没有“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权利,这说明公民的个人权益受到限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依据材料中的描述不能说明民主使公民参政热情下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古代雅典注重公民政治素养的培养;D选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体现的是古代雅典政治活动中保持中立或不参与将被剥夺公民身份,并非立场不中立就不能参与政治活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全体公民直接参加公民大会,实行直接民主,是古代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与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关的是( ) A.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 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 雅典有民主的传统 D. 执政官梭伦划分了十个地区部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直接民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小国寡民的城邦与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产物,不是直接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C选项不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民主传统是在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下逐渐形成的;D选项错误,划分十个地区部落的是执政官克里斯提尼,不是梭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12块铜表的内容如下表。其法律内容表明《十二铜表法》(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判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 公法 丧礼 前五表的补充 后五表的补充 A. 标志着世界从此出现成文法 B. 侧重规范和维护公民的权益 C. 以维护罗马的国家利益为重心 D. 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护身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中“传唤、审判、执行”涉及公民规范,而其中“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涉及公民利益,所以《十二铜表法》侧重规范和维护公民的权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不是世界成文法的出现。目前世界已知的保存最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于公元前18世纪;C选项错误,材料中《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的是公民利益,不是国家利益;D选项错误,材料中《十二铜表法》主要协调的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不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学家一致认为,法律规则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或承认的,全体人类可能自然遵守它。在此基础上,罗马法过渡到( ) A. 习惯法阶段 B. 成文法阶段 C. 公民法阶段 D. 万民法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罗马帝国”、“普遍接受或承认的”、“全体人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过渡到万民法阶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罗马习惯法存在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不是全体人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该条款主要限制了国王的 A. 立法权 B. 军事权 C. 司法权 D. 财政权 【答案】D 【解析】 征收金钱等字眼体现的是财政方面的问题,所以该条款主要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立法权、军事权以及司法权,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华盛顿1786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美国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争取民族独立 B. 推举华盛顿为国王 C. 实行联邦制 D. 两党交替执政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把邦联制变成联邦制,所以美国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实行联邦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786年美国早已经独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盛顿不是国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实行联邦制而非两党交替执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等政体。这反映了法国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政体交替,说明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反映出法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国家政体的变化,与地方势力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交替出现,与启蒙思想并不完全一致;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法国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等政体,这不是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近代英、美、德、法四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四国政体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各具特色。下列有关四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英国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德国帝国议会权力高于联邦议会 D. 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作原则,英国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C选项错误,德国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议会;D选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 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 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 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 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解析】 “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观点迥然不同”说明研究历史应该不局限于本地区,应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故B项正确;A中各国历史不符合题意;C中关注东方历史不是材料主旨;D中大国历史研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其中25题20分,26题16分) 25.阅读下列有关政治制度的材料,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䘵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在雅典,20 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 ----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 当专制主义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在西方世界似乎都是处于上升的时候,1688年的这种变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应低估的。 ——[英]肯尼思.O.摩根编《牛津英国通史》 材料四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是什么?“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意义、局限。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88年变革”在英国政治发展史上的转折意义。 ⑷根据材料四,推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次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答案】⑴“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的主要目的:维护国家统一(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⑵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公民权利平等。 意义: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或少数人的民主) ⑶意义:使英国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或使英国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方向发展) ⑷主要因素:工业革命 最大受益者:工业资产阶级 【解析】 【详解】(1)“变”与“不变”:依据材料一中“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䘵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变”指的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指的是王位世袭制。 目的:依据材料一中“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变”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在雅典,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等信息可从直接民主、主权在民、公民权利平等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依据材料二中“在雅典,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信息可知,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意义:依据材料三中信息可知,1688年的变革指的是英国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使英国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 (4)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推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这次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是工业资产阶级。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主要实行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材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材料三 那时的中国则像知识分子的天堂,他们可以一无所有,只有知识和才能,但是一旦金榜题名,他们不仅能统治天下,而且能影响皇帝。 ——-《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 ⑴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实行什么选官任官制度? ⑵材料二中,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减少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这一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⑶材料二中,隋朝至北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所涉制度的实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⑴察举制。 ⑵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造成门阀大族、世家大族垄断特权,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或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⑶变化: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 原因:科举制的实行。 ⑷积极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解析】 【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中“汉朝主要实行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 (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曹魏至东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减少与此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造成门阀大族、世家大族垄断特权,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3)变化: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隋朝至北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推行。 (4)结合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相关所学进行阐述。即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三、简答题 27.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请回答: ⑴辛亥革命的首要意义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⑵为巩固共和政体,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什么法律?有何历史地位? ⑶辛亥革命后,1916年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或溥仪复辟)都以失败告终,是辛亥革命的哪一进步意义作用的结果? 【答案】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⑵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首要意义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共和政体,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的方面进行说明。 四、探究题 28.材料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观点(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请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观点: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理由:英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产品,其工业品却在中国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清政府严厉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示例二:观点:不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理由: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中国幅员辽阔,企图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为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认识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可认同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中英正常贸易逆差、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清政府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等方面说明其理由。还可不认同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求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方面说明理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