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五第17讲非选择题25分题型突破课件(22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五第17讲非选择题25分题型突破课件(22张)

第 17 讲 非选择题 25 分题型突破 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1. 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一、考情回顾 年份 · 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2018· 课标 Ⅰ 政治 基层社会治理 (1)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 分 ) (2) 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 分 ) (3) 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 分 ) 2018· 课标 Ⅱ 经济 中美历史上大豆的种植 利用 ( 物种交流 ) (1)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 分 ) (2) 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 (3) 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 分 ) 2018· 课标 Ⅲ 经济 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比较 (1)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 (2) 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 (3) 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 2017· 课标 Ⅰ 政治 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 (1) 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 分 ) (2) 概括国民党 “ 一大 ” 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 分 ) 2017· 课标 Ⅱ 经济 清政府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 (1) 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 ) (2) 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 ) 2017· 课标 Ⅲ 政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 (2) 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 分 ) 2016· 课标 Ⅰ 经济 清中期人口问题 (1)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2) 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 2016· 课标 Ⅱ 经济 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 (1) 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 分 ) (2) 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 ) 2016· 课标 Ⅲ 经济 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比较 (1) 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 ) (2) 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 分 ) 2015· 课标 Ⅰ 文化 儒学发展 (1) 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 分 ) (2) 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 (8 分 ) ( 3)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 分 ) 2015· 课标 Ⅱ 文化 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 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 (2) 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 2014· 课标 Ⅰ 文化 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比较 (1) 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 分 ) (2)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分 ) 2014· 课标 Ⅱ 经济 移民东北问题 (1) 概括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 ) (2)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 2. 命题规律分析 (1) 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 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 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 ( 近 ) 贯通。 (4) 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说明原因 ( 背景 ) 、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 (5)2018 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 [ 例题 ]   (2018· 课标全国 Ⅲ , 41)(25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 “ 依港兴市 ” ,租界中 “ 华洋杂居 ” ; 60 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 “ 大上海市中心区 ” 。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 ——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二、题型示例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 ~ 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 —— 摘编自 [ 英 ]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 第一步 ( 答什么 )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例如本题要求比较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因素 ( 条件 ) ,并分析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审题要仔细,具体要求是 “ 概述 ” 相同因素;说明 “ 20 世纪中期以后 ” 上海的 “ 有利条件 ” ;要 “ 以曼彻斯特为例 ” 进行分析 。 第二步 ( 答案来自何处 )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例如本题中: (1) 相同因素 两段材料逐句对比读 ( 即先读材料一的一句,再读材料二的一句 ) ,寻找有关共同点的关键词句: ① ( 上海 ) “ 依港兴市 ” ——( 曼彻 ) “ 要塞城市 ” ; “ 港口 ” —— “ 铁路 ”“ 运河 ” 三、做题步骤 ②“ 商业中心 ”“ 工业区 ” —— “ 工商业城市 ” ③“ 古老的县城 ”“ 新的商业区 ” —— “ 摆脱封建管理体制 ” (2) 上海有利发展条件 ① ( 上海 ) “ 港口 ” ——( 曼彻斯特 ) “ 军事要塞 ” ( 下同,不再标注 )   ②“ 华洋杂居 ” —— “ 人口外迁 ”   ③“ 民族资本参与 ” —— “ 日趋衰落 ”   ④ “ 政府主导 ”“ 一直是 ” —— “ 废弃 ”   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 ” —— “ 1961 ~ 1981 年 ” (3) 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材料二中寻找关键词: ①“ 拥挤 ”“ 旧贫民区 ”   ②“ 老龄化 ”   ③ “ 1830 年 已有棉纺厂 99 家 ”“ 纺织业日趋衰落 ” 第三步 ( 怎么答 )  调知识,解读信息,规范作答。 (1) ① 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  ② 工商业发达,工业化发展  ③ 新的制度 ( 制度突破 ) 。 (2) ① 沿海港口城市  ② 中西文明交汇  ③ 民族工业奠定基础  ④ 持续规划  ⑤ 国家政策、发展战略  ⑥ 浦东的开放开发。 ( 来自所学知识 ) 。 (3) ① 人口拥挤、贫民窟问题  ② 人口老龄化  ③ 传统产业面临转型 。 答案   (1) 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 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 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1. 关注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实 ( 或历史事件 ) 只有在历史时段下才能存在,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段内分析。例如本题第 (1) 问是 “ 近代 ” ;第 (2) 问是 “ 20 世纪中期以后 ” ;第 (3) 问是 “ 现代 ” 。 2. 找准材料的关键词句,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 3. 注意题目每一问的分值,一般 4 分至少要答两点, 6 分至少要答三点,分值越高,答的点越多。 4. 说明或概括时,不能只罗列现象,要将现象上升为实质内容,概括时,找准概括点,准确提炼史实包含的观点。 四、方法总结 5. 审准题非常重要,弄清是 “ 概括说明 ” ,还是比较异同,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例如本题中既有相同点 ( “ 相同因素 ” ) ,又有不同点 ( 上海的 “ 有利条件 ” ) 。相同点的比较,不要局限材料表面的意思,要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高度来进行概括。无论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的比较,都要找准比较项,对比要素、对比的角度等。 6. 回答背景 ( 原因 ) 作用 ( 意义 ) 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作答。答 “ 趋势 ” 要答出变化,答 “ 特点 ” 要高度概括,都不能仅仅是史实叙述或材料照搬 。 7. 如果部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 。 (2018· 济宁高三一模, 41)(25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华夷 ” 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 体制的 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 “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 一 ” 与 “ 和 ” ,是 “ 华夷 ” 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 “ 一 ” ,就是要 “ 大一统 ” , “ 一统华夷 ” 。 “ 和 ” 的内容有三,即 : 五、针对训练 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 “ 厚往薄来 ” 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 “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 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 “ 一 ” 就有 “ 和 ” 。 —— 摘编自何芳川《 “ 华夷 ” 秩序论》 材料二   “ 光荣革命 ” 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 “ 华夷 ” 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 (12 分 ) 答案  基本 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 ( 主导 ) 下,构建和平秩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社会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耕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答案 解析 解析  “ 基本内涵 ”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围绕中国地位 ( “ 中心 ”“ 主导 ” ) 、中华文明的影响来概括; “ 因素 ” 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13 分 ) 答案  不同 :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解析  “ 不同 ” 从性质、目的、推动者等方面比较; “ 影响 ” 要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 答案 解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