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记录历史的主要形式是史官“记注”,目的是将过往历史书于竹册。现于后世。战国时期,“诸子书,发摅己意,往往借古事以申其说”。从史官记注向诸子撰述的转变 A. 推动了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 B. 开启改造历史事实的先例 C. 强调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D. 服从于对治世思想的解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往往借古事以申其说”可知由史官记注向诸子撰述的转变体现了历史记录服务于对治世思想的解读,故选D项;推动了封建史学的确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排除。故选D。‎ ‎2.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圆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差异性 B. 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 铸币形制体现古人的智慧 D. 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金属铸币,形制上来源于刀、铲、纺轮或玉璧等生产生活用具,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铸币形制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货币的产生;D选项表述错误,各国使用货币与推广农具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设有吏、令史等专职文案工作人员,负责拟制誊写、签押用印、负责人判署、投递驿传、移交和保管等。这反映出秦朝重视 A. 维护君主至上权威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 保障政务有效运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有利于政府文书的流转和保管,保障政务有效运行,故D正确;材料信息与维护君主至上权威、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无关,排除AB;材料信息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负责拟制誊写、签押用印、负责人判署、投递驿传、移交和保管等”,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在汉末兼并战争中,曹操因控制了汉献帝,使舆论大多倒向他这一边。如袁绍举兵攻曹操时,其谋土沮授认为:“曹操是兴义兵、奉天子顺义而为,袁绍攻曹乃是‘兴无名之师’的不义之举。”这反映出当时 A. 曹操是传统文化捍卫者 B. 兼并战争不得人心 C. 儒家君臣伦理影响力强 D. 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曹操奉迎天子在舆论上取得了胜利,争取了士大夫的归心,威慑了对手,使自己师出有名,这反映出当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儒家君臣伦理影响力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曹操奉迎天子的目的是为其争霸服务,并非捍卫传统文化;B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曹操利用传统君臣伦理思想争取舆论支持,并未反映兼并战争不得人心;D选项错误,曹操奉迎天子符合传统的君臣伦理思想,不能反映出主流思想受到冲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唐宋元版画插图主要应用于佛经,科技、医药和方志类书籍。明代中后期开始,版画插图流行于通俗文学戏曲和小说中,各大书坊将插图作为竞争的强有力手段,以至于形成几乎无书不图的局面。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儒家思想影响 B. 市民阶层壮大 C. 雕刻技术进步 D. 小农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版画插图流行于通俗文学戏曲和小说中有助于迎合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B项;版画插图的增多并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雕刻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版画插图增多的主要因素,排除CD。故选B。‎ ‎6.唐代的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分工细密,职责明确;元代的御史台成为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平行机构;明初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和中书省,大都督府并列,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御史台的演变反映出 A. 监察事务的专业化 B. 监察机构权力的膨胀 C. 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D. 监察官员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工细密,职责明确”、“平行机构”、“互不统属”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故选C项;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检察事务的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力膨胀和检察官员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BD项。故选C。‎ ‎7.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牙行的出现 A. 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管控 B. 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 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以看出明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故选A项;政府对中外贸易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说不上繁荣,故排除B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的是对外贸易,不能体现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故C项错误;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政府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排除D项。‎ ‎8.下表是对清初内阁职权的统计。据此可知,清初内阁 一 备顾问,遇到重大问题给皇帝出谋划策 二 草诏,替皇帝起草重大诏令 三 票拟与批答,协助皇帝处理内外臣工的奏折 四 筹备、组织大典,凡皇帝登极,册立皇后、太子,祭祀天地等朝廷大典,都由内阁负责安排,并撰写诏书、册文、祝文等 五 收存重要档案,官员上奏的题本,朱批后的红本、揭贴、起居注册、各朝实录、抄录的上谕等重要档案,均由内阁负责收存、保管 A. 政治地位等同于宰相 B. 并不具有自主性的权力 C. 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D. 直接辖制中央六部诸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内容主要负责一些无关政务决策的事务,说明其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故选C项;内阁只是秘书咨询机构,在政治上并不能等同于宰相,排除A项;根据“筹备、组织大典,凡皇帝登极,册立皇后、太子,祭祀天地等朝廷大典,都由内阁负责安排”可知“并不具有自主性的权力”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内阁并不能直接辖制中央六部诸司,排除D项。故选C。‎ ‎9.在中国古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中国官兵战胜侵略者多次被说成是得到妈祖的“神助”如明万历三十二年沈有容驱逐荷兰侵略者、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有学者写诗赞颂妈祖:“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可见,妈祖信仰广为流传是因为 A. 民众思想迷信落后 B. 其蕴含保国卫民的精神 C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 历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中国官兵战胜侵略者多次被说成是得到妈祖的‘神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把古代历史发生的中国官兵战胜侵略者说成妈祖的神助并广泛得到传播的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发挥了感化和教化人民的目的,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妈祖信仰广为流传是因为时代需要流传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与思想迷信落后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时没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故C选项错误;,妈祖信仰主要是民间信仰,与统治者大力倡导无关,故D选项错误。‎ ‎10.清朝初期,政府在财政上奉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政府借贷的行为,而且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有结余。但是到了1853年,一些省份向民间富绅派捐充饷,由官府出具印票,约期归还并给奖励。由这一变化可以推断出 A. 清朝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缓和 B.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侵略 C.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政府财政 D. 纸币成为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政府的财政由略有结余到一些省份向民间富绅派捐充饷,结合“1853年”的信息可知,出现这种转变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关,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缓和的说法,排除A;清政府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非应对外国侵略,排除B;1853年时纸币并不是主要流通货币,排除D项。故选C。‎ ‎11.‎ ‎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筹办湖北纺纱厂时提出:“所有机器、厂屋…费用,俱归垫借。至造厂及一切开办事宜,仍听候本部堂核示遵行,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俟全厂开办有余利,再行将本息按年摊还,还清之后,全厂归官。”这一构想 A. 旨在摆脱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说明清政府改变了民间设厂政策 D. 首创官督商办经营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垫办商人不得专擅干预”、“还清之后,全厂归官”可知虽然在企业创办过程中利用了商人资本,但商人不能参与经营活动,最后还要“全厂归官”,这一构想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明显是不利的,故选B项;张之洞的构想并不是为了摆脱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A;清政府改变民间设厂政策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排除C项;“首创”的说法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D。故选B。‎ ‎12.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的领事发出一个照会,声明:“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该声明反映出 A 革命派促使列强放弃袁世凯 B. 湖北军政府坚守和平外交政策 C. 湖北军政府对时势认识不清 D.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趋向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仍然抱有幻想,所以才会“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说明湖北军政府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时势没有认识清楚,故选C项;此时清政府还没有被推翻,放弃袁世凯的说法有误,排除A;B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趋向缓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故选C。‎ ‎13.据学者研究整理出1904年至1937年《东方杂志》刊登商业广告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 报刊广告成主要营销手段用品 B. 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C. 普遍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 D. 社会生活近代化特征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金融保险”、“交通工具及用品”、“摄影及放映用品”等内容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生化具有明显的近代化特征,故选D项;报刊广告称为主要营销手段用品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从商业广告的刊登情况不能看出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排除B;“普遍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故选D。‎ ‎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 A. 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运动 B.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C. 对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D. 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故选C项;开展农村土地改革是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A项;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也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B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是“八字”方针的主要内容,故排除D项。‎ ‎15.1949年以来,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共颁布了1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包含“文革”时期),组建了专门的统编教材编写和审查机构,建立起统一的教材出版发行渠道。这些举措 A. 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B. 服务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C. 反映出教育事业的发展 D.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组建专门的统编教材编写和审查机构,统一教材出版发行渠道,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也反映出教育要与国家意识形态相符合,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绝对,“文革”时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是适应当时“阶级斗争”的要求的,排除;“文革”时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是对新中国教育的摧残,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1992年7月,台湾当局将两岸定为“—国两区”的同时,指出:双方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这一认知 A. 促进了两岸关系突破性发展 B. 利于深化海峡两岸“三通”局面 C. 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D. 受到台湾朝野人士的普遍欢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92年”、“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台湾当局接受了“一个中国”的共识,这个认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突破性发展,故选A项;1992年两岸“三通”尚未实现,排除B项;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在80年代就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受到普遍欢迎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A。‎ ‎17.早期罗马法规定,父母是自由人,出生的子女也是自由人,若父母有一方不是自由人的,罗马法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来确定,即出生时母亲是奴隶的子女就是奴隶而到了哈德良皇帝时期,罗马法规定:“凡胎儿至怀孕至出生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的出生婴儿即为自由人”这一变化 A. 体现了自然法对罗马法的影响 B. 反映出罗马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 表明了罗马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D. 说明罗马法由宗亲向血亲体系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胎儿至怀孕至出生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的出生婴儿即为自由人”可知,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分娩时母亲不管什么身份,子女仍是自由人,说明哈德良皇帝时期这项规定增加了自由人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法的影响,故A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子女身份从母”可知,早期罗马法规定子女是否自由身份由母亲身份决定,这无法体现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法早期的“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没有涉及到整个平民利益的保护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自然法对罗马法的影响,没有体现罗马法由宗亲向血亲体系转变,故D选项错误。‎ ‎18.16世纪美洲所产白银17000吨全部输入欧洲,17世纪为31000吨,18世纪为52000吨,16~18第三个世纪从美洲输入欧洲的白银总量共计100000吨。这一现象 A. 表明欧洲成世界经济中心 B. 促使欧洲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C. 减少了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往来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导致银价下跌,物价上涨,即所谓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D正确;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价格革命,商路中心的转移是商业革命的体现,故B不正确;随着侵略扩张的加剧,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加,故C不正确。‎ ‎19.近代科学的诞生往往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维萨留斯的《人体的构造》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以及伽利略新物理学的问世为开端,以牛顿力学的建立以及机械自然观和实验数学方法论的形成为其标志。这些科技成就 A. 向旧的神学世界观发起了挑战 B. 开始向微观物理运动方向发展 C. 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为理论根基 D.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牛顿力学的建立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这些科技成就向旧的神学世界观发起了挑战,故选A项;开始向微观物理运动方向发展的是量子论,排除B;哥白尼的理论属于天文学,并不是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为理论根基,排除C项;维萨留斯的《人体的构造》和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属于生物学理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的说法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D。故选A。‎ ‎20.‎ 美国独立之初,纽约州为保护本州产品而提高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但它同时却把邻州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也列人外国范围。由此引起两州的报复,凡通过各自境内运人纽约的货物均征收过境税。据此可知,当时美国应当 A. 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B.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C. 协调大小州的关系 D. 完善联邦共和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当时邦联制下美国中央政府的软弱,所以当时美国应当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B项;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当时美国还没有建立起联邦制,“完善”一说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 ‎21.历史上最早的影片是把摄影机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人的动作从头到尾一气拍完。后来,人们发现胶片可以剪开、再用药剂黏合,不同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从此,电影逐渐摆脱舞台剧的叙述与表现手段的束缚。据此可知 A. 电影是影视艺术传播的最佳形式 B. 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变 C. 科技发展推动影视艺术推陈出新 D. 电影制作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人们发现胶片可以剪开、再用药剂黏合,不同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可知电影制作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故选D项;“最佳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电影制作技术,与舞台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是由于不断实践,和科技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巴黎公社成立后,在其对委员的文告中说,“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将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却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些做法表明巴黎公社 A. 实行包容各党派的协商民主 B. 具有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 C. 努力构建服务型的责任政府 D. 主张彻底废除财产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巴黎公社的委员是人民的公仆,巴黎公社努力构建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民主,排除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政权强调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彻底废除财产私有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将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却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联系所学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解答。‎ ‎23.在某一阶段,列宁认为苏俄执行的粮食政策是“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这一政策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由此可见 A. 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B. 列宁认识到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要性 C 苏俄尝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 列宁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可知列宁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必须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即列宁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故选D项;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列宁是将商品与生产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不是认识到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要性,排除B项;根据列宁的言论可知列宁并未认识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排除C项。故选D。‎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接纳的76个新会员国中,除两个德国外,全部是第三世界国家。1980年,联合国拥有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有所加强 B. 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发生改变 C. 国际政治民主化逐步实现 D. 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决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 ‎1980年,联合国78%会员国是第三世界国家,反映第三世界力量壮大,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选A;20世纪六十到80年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是两极格局,“发生改变”表述错误,排除B;国际政治民主化是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方向,“实现”表述错误,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题~第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工业化”指“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原工业的生产形式基本上摆脱了行会的控制,商人资本直接参与制造业,参与市场竞争,生产形式主要是外放制(又称作包买商制)。原工业化使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农业和乡村工业并重的“二元经济”。在“二元经济”模式下,农村劳动者的身份往往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耕作者,又是制造业工人。在前工业时期,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下降。1520年,英格兰乡村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1600年为70%,1670年为60.5%,1700年为55%,1750年为46%。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原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吸收。‎ ‎——摘编自刘文超《近代英国商业和商业资本的演化过程及其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虽然兴起一些手工业中心,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纺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那些手工业专业地区的产品长途贩运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农村更是销量有限。这就限制了商业资本对制造业投资的兴趣。明清民间商人虽富有,但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却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原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英国“原工业化”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在商业运营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征: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影响:有利于调整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2)不同:中国以家庭为主要单位,长途贩运能力较弱;商业活动以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为主;商人的经营注意力在生产领域以外,不注重市场开拓和科技创新;市场经济得不到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原因:君主专制制度到达顶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商业的轻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解析】‎ ‎【详解】(1)根据“商人资本直接参与制造业,参与市场竞争,生产形式主要是外放制”、“农村劳动者的身份往往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耕作者,又是制造业工人”、“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下降。……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原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吸收”等内容可知英国“原工业化”的特点主要是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从调整深灰经济结构、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和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的角度进行总结。‎ ‎(2)根据“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纺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那些手工业专业地区的产品长途贩运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农村更是销量有限”、“最能累积巨额财富的却是盐商、茶商、洋商、票号、铜商等特许商人,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等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运营上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国以家庭为主要单位,长途贩运能力较弱;商业活动以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为主;商人的经营注意力在生产领域以外,不注重市场开拓和科技创新;市场经济得不到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学中源”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这种“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就天文历算领域而言的,后来才渐渐推广到其他领域。在天文历法皆有造诣的方以智和黄宗羲是“西学中源”说的早期代表。全祖望先生的《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及《鲇琦亭集》(卷十一)中曾提及这样一句话:“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故而黄宗羲的思想可见斑。后经康熙帝的提倡,“西学中源”说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彭文福、杨济榕、林雅盈《论戴震的“西学中源”思想》‎ 材料二在19世纪,复古、排外心理在中国普通存在,改革需要社会支持。对芸芸众生讲孔夫子不如牛顿、华盛顿,显然会碰壁。聪明的办法莫如张法古之旗,在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的同时,引导他们去学西学。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一封信中说得很清楚:“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汤奇学《“西学中源”说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大讲“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说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起源时间早;集中在天文历法领域;皇帝提倡。‎ ‎(2)原因:作为对付守旧派的策略,西方中源”说利于弥合守旧派和维新派之间的分歧;减少改革阻力,争取社会支持;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西方文化本质认识不足。‎ ‎(3)历史影响: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混淆了古代中学和近代西学的本质区别;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人的虚骄、崇古等恶习,限制了新派的视野。‎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西学中源’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这种‘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就天文历算领域而言的,后来才渐渐推广到其他领域。”、“后经康熙帝的提倡,‘西学中源’说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等信息可概括得出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中“在19世纪,复古、排外心理在中国普通存在,改革需要社会支持。”、“聪明的办法莫如张法古之旗,在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的同时,引导他们去学西学。”、“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弥合守旧派和维新派之间的分歧、减少阻力,争取社会支持、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西方文化本质认识不足等方面说明维新派大讲“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一中“这种‘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就天文历算领域而言的,后来才渐渐推广到其他领域。”及材料二中“聪明的办法莫如张法古之旗,在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的同时,引导他们去学西学。”、“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混淆了古代中学和近代西学的本质区别、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人的虚骄、崇古等恶习,限制了新派的视野等方面分析“西学中源”说的历史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根本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定型的过程。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形态,又是一种国家形式,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实践。‎ ‎——摘编自包心鉴《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与指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民主制度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的关系密切。‎ 阐述:“光荣革命”后,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限制了君主权力,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成为“日不落帝国”,同时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建立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民主政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很快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任务,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全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上所述,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形态,义是一种国家形式,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主就是国家治理,有力促进国家发展,改变国家命运。(“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外相关政治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民主制度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的关系”等;然后,结合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的相关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注意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有理。‎ 请考生从28~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材料 庚子事件后,面对国库“一空如洗”,1902年清廷发布上谕表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本,自应及时振兴。”从此,清廷踉跄地开启了它后期的经济革新与振兴之路。1903年,清廷在商部下设平均司,主要负责垦荒与造林等相关事项。1906年,清廷重新合并成立农工商部,“改平均司为农务司”,专门负责农政。1903年,商部在《通饬各省振兴农务》中指出:“凡土质划分,种子之剖验,肥料之制造;气候之占测,皆设立试验场,逐一考求。”为此,清廷兴办了一批农业试验场,开展农业科学育种与选种。清廷还宣布解除延续已久的“禁垦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土地的有序开垦和生产管理。1904年,清廷宣布开放对奉天、吉林、黑龙江和内蒙部分荒地的开垦。近代农垦公司和专业化的农业垦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鼓励农业开发,晚清政府还适当开放了土地买卖与承认土地私有,1906年,农工商部奏定《农会简明章程》,规定了农会的分级设立,权利、义务与职责等基本事项,规范了对农会的管理与经营。‎ ‎——摘编自何军国《试析清末新政与晚清国民经济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农业改革的背景。‎ ‎【答案】(1)设置改革政府机构负责发展农业;兴办农业试验场开展农业育种与选种;废除“禁垦令”,开放对东北和内蒙古部分荒地的开垦;开放土地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制定相关政策与章程,规范管理。‎ ‎(2)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财政困难,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解析】‎ ‎【详解】(1)根据“清廷在商部下设平均司,……清廷重新合并成立农工商部”、“兴办了一批农业试验场,开展农业科学育种与选种”、“清廷还宣布解除延续已久的“禁垦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土地的有序开垦和生产管理……放对奉天、吉林、黑龙江和内蒙部分荒地的开垦”、“适当开放了土地买卖与承认土地私有”等内容可归纳出20世纪初清政府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设置改革政府机构负责发展农业;兴办农业试验场开展农业育种与选种;废除“禁垦令”,开放对东北和内蒙古部分荒地的开垦;开放土地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制定相关政策与章程,规范管理。‎ ‎(2)根据材料“庚子事件后,面对国库‘一空如洗’,1902年清廷发布上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农业改革的背景需要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财政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9.材料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美国开始调整“中立”政策。1939年,美国制定了向英国提供物资的现购自运政策,1941年,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借给英国驱逐舰和其他战略物资,后来又把这种帮助扩大到了苏联,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和英国在欧洲及亚洲岌岌可危的军事处境,促使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扩大影响。1940年9月,日本占领法属印支,对此,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财产,并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迫使日本退出轴心国,从中国和东南亚撤军。1941年10月,日本主战派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加快了对英国和美国的战争。日本希望通过摧毁美国在太平洋的海上力量,为征服东南亚扫除障碍,从而建立防御周界,防止盟军攻击日本本土。‎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的空袭,除美国航母未在港内幸免于难外,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德意正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苏中正式结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答案】(1)随着战争进行,美日冲突增加;美国调整“中立”政策,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不利于日本的侵略战争;日本意图征服东南亚,扩大侵略范围和防御周界。‎ ‎(2)美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美英苏结成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日本扩大了在东南亚地区的侵略范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解析】‎ ‎【详解】(1)根据“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美国开始调整‘中立’政策”、“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财产,并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为征服东南亚扫除障碍,从而建立防御周界,防止盟军攻击日本本土”等内容可归纳出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战争进行,美日冲突增加;美国调整“中立”政策,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不利于日本的侵略战争;日本意图征服东南亚,扩大侵略范围和防御周界。‎ ‎(2)珍珠港事件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珍珠港事件的影响需要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苏英结成同盟、战争规模扩大、日本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侵略范围和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0.材料 19世纪20至30年代,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他在巨著《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中他写道:“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在《莎士比亚论》中,他不但指出作家负有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责任,而且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雨果也因此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代表作家 ‎——摘编自陈许《作为批评家的雨果论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答案】(1)贡献:强调艺术真实;主张美丑并存;倡导创作自由;凸显教育功能。‎ ‎(2)原因: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可知,雨果强调艺术的真实性;根据材料“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等信息可知,他主张美丑并存;根据材料“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可知,他倡导创作自由;根据材料“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可知,凸显教育功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是19世纪时期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反映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反封建的主题,因此他的著作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可知,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同时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离不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