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苏省高邮市高一上学期阶段性学情调研(期中)历史试题
2019年高一年级阶段性学情调研 历 史 试 题 2019.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朝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礼乐丧葬制 C. 部族联姻制 D. 功臣分封制 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的势力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诸侯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D. 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3.古代某机构“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秦朝设立的具有材料中职能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参知政事 4.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郡县制 B.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D.行省制度 5. “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汉朝郡国并行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6. 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 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 地方各行省 C.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 西藏地区 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解决“此弊”的主要途径应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8.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10.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1.近代中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列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府。”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A. 宁波 B. 广州 C. 杭州 D. 福州 12.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漫画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右侧地图为历史示意图,与该事件最直接相关的是 A.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4. 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这段话表明梁启超 A.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B.强调说明个人历史作用微小 C.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 D.主张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人物 15.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16.右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A.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D.把中国的抗战带入到了相持阶段 17.右图为1937年8月23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对这则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C.它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8.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 暗示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 B. 试图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对日宣战 C. 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D. 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1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国民革命运动 D.土地革命 20.某学者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 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 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 《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21.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有可能是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曾国藩 D. 孙中山 22.“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 23.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4.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 ①规定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②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④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1924年~1927年间,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参加五四运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北伐战争的新闻 C.从新闻媒体中得知红军和毛泽东到达陕北 D.从东北来的客人带来消息:沈阳的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 26.右侧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27.毛泽东曾这样描述某次军事行动,“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纵横十一个省。”这次军事行动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 D.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28.连环画曾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是当年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右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它向我们展现的历史是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 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斗争 C.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 D.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 29.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此图描述的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30. 右图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此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C.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D.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下列各项中国的民主制度中最能体现讲话主旨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32.“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33.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A. 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 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34.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3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不结盟政策 C.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36.(耿飚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 ……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7. 1978年后,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下列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活动有①首倡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 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8.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12分)中国历代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召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史记》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四 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2分) (4)据材料四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据此新中国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1分) 40.(12分)中美关系跌宕起伏,波诡云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针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在外交上采取的具体方针是什么?(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主动行动”与中国接触?(1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分)此外,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还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分),除此之外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2分) 2019年高一年级阶段性学情调研 历史参考答案 1-20 A A C B C A C D D A C D C D D A B C A B 21-38 B B B B B D B B A B A C A C C C C B 39.(12分) (1)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分) (2)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秦:推行郡县制 元:行省制度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4分) (3)“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指中央权力过大。(2分) (4)特点:、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杂居)。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分) (5)认识: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应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同时也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任答1点得1分中) 40.(12分) (1)突出特点: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格局) 方针:“一边倒”。(2分) (2)变化: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对华关系。(2分) 行动: 1971年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任写一个给1分)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等。( 2分,任意2点即可) 突破体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2分) (3)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1分) 其他因素:国家力量,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2分任意2点即可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