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祥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 A. 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 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 C. 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 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 2.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A. 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 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 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 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中关于“赤壁之战”记述可知,疾疫的流行导致曹军失利。这说明疾疫爆发影响了赤壁之战战局,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军阀混战加剧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曹操推卸战败责任,故C错误;疾疫蔓延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故D说法错误。 3.“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 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 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 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 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 4. 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A. 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 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 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 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公麟绘制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目的是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故B 正确;这些形象未必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恤,故C错误;该绘画技巧不是新的技巧,故D错误。 5.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 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 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 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这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正确;这一举措缓解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但“消除了”说法欠妥,故A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 6.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四次签订合同,规定了三公司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表)。这些合同的签订 A. 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B. 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 C. 反映了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 D. 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通过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签订合同保障了轮船招商局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这在客观上维护了中国权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故D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是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保障了经济权益,不意味着提高其行业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故C错误。 7.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论战,部分观点如下图。此论战的双方是 A. 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 B. 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 D. 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有革命之能力,然后事能达其目的也”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论战,故C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主张维护君主专制,故A BD错误。 8.1915年5月9日,日本政府强迫中国接受了二十一条。13日,陆征祥以中国外交部的名义,全文发表了顾维钧起草的声明,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同时,北京政府制定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北京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 激发民众爱国情绪 B. 推卸历史责任 C. 避免公众舆论谴责 D. 巩固政府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日本政府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后,北京政府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并制定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给日本制造舆论压力,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京政府推卸历史责任和避免公众舆论谴责,故BC错误;显然,此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巩固政府统治,故D错误。 9.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解决土地问题“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指示 A. 延续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B.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 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 意图彻底消灭农村的封建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该指示改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适应了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新的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即此时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故C正确;这改变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故A错误;此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故B错误;土地政策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D说法错误。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久,毛泽东就发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号召:1954年,地质部提出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扩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1956年初,毛泽东强调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建国初期重视地质工作 A. 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政府重视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工作,这是为了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故B正确;重视地质工作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错误;此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故C错误;这一举措是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实际的,故D错误。 11.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称:“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的这种态度主要是考虑 A. 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 B.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违逆 C. 孤立中国政策已破产 D. 取得越南战争的最终胜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信息“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 我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体现了尼克松试图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态度主要是基于美国霸权地位动摇、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考虑,故A正确;这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关系,故B错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故C错误;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故D说法错误。 12.泛雅典娜节是古代雅典庆祝守护神雅典娜生日的节日,献祭过程由各个团体分别进行:宗教公职人员与男女祭司组成他们自已的分队,年长的男人与处于服兵役年龄的男人分开游行,外邦人的儿子与外邦人的女儿分开游行。这种献祭仪式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宗教活动不受政治的影响 B. 不同社会群体的宗教信仰不同 C. 居民的身份存在严格区别 D. 各阶层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在举行雅典娜祭祀活动过程中,不同身份的居民组成不同的分队,体现了古代雅典居民存在严格的区别,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古雅典的祭祀活动,没有涉及古雅典的政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不同的社会群体共同祭祀雅典娜,体现的是共同的信仰,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材料描述的是居民的祭祀活动,并非在行使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 13.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案" ,强调:“英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来统治,他拥有相应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王权。”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王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这些法案的颁布 A.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 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C. 完善了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D.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从法律上肯定英王在英王国领土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统治权和宗教管辖权”来看,这些法案的颁布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排除罗马教廷对英国主权范围内事务的干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这些法案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项;这些法案解决的是王权与教权的关系问题,不是基督教内部问题,排除B项;英国当时代议制民主制度尚未建立,排除C项。 14.19世纪中期,有文章写道:“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上述观点 A. 具有自由主义的典型特征 B. 表达出启蒙思想的核心内涵 C. 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 D. 属于社会进化论的思想范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观点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排除A、D项;启蒙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理性主义,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15.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性,会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承认黄金非货币化,使黄金逐步退出国际货币体系。由此可见,该协议的签署 A. 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 造成了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C. 提升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 D. 实质上维护了美国既得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牙买加协议”认可和接受了美国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实质上维护了美国既得利益,故答案为D项;“牙买加协议”签署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项;“牙买加协议”有利于结束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B项;“牙买加协议”没有提升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监生舒镛、举人何瓒龙、监生吴洪、监生许俊、余种德堂、程桂林堂、王大经堂、胡族义堂(下尚有程、汪等四十余家族堂名,兹从略)稟称:黟(今安徽黟县)属僻壤,山高而水迅……生于斯者借为保障,葬其中者冢墓如麟,阴阳二墓两相利赖,以故建文峰,造亭阁,非徒以壮观瞻,实为万民培命脉。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虽蒙训谕,坤等知悔,而实等尚复逡巡境内,勾诱附近有山之家重资租赁,冀图冷灰复燃。……县境内田少山多,贫民惟借樵采,每日负薪易米,以资口食。即妇女挑柴为生者,亦复不少,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 ——据《黟县志》卷11《附嘉庆十年(1805年)知县苏禁水口烧煤示》 指出材料中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态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态度:乡族势力反对、阻挠外民采煤;官府支持乡族势力,禁止采煤。 解释:材料表明,安徽黟县地方乡绅以破坏风水、影响当地习俗为理由,反对采煤;官府认为采煤影响贫民生计,加以严禁。这种态度实质上是二者重农抑商,固守小农经济秩序的体现;也反映出官府与乡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紧密相连的关系。(说明历史原因)黟县官府与乡族势力的态度和做法,虽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客观上阻滞了当地私营采煤业的发展。这也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违逆。(阐释历史影响) 【解析】 【详解】 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态度,根据“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等信息可以看出,乡族势力反对、阻挠外民采煤,官府支持乡族势力,禁止采煤。然后结合所学对这种态度进行合理解释。从历史原因上来看,这种做法受重农抑商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受官府与乡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紧密相连关系的影响。从历史影响上来看,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农业经济和乡村社会治理有利,但客观上对私营采煤业和社会发展不利。据此对这种现象从历史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回答本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1877-1890年清政府举借外债表 类别 总款额 (库平两) 部分名目 贷款者 用途 年息 率% 担保税项 军 事 261236 24.865 西征借款 汇丰银行 左宗棠军新疆军饷 10 各关洋税 广东海防借款、援台规越借款等 汇丰银行、宝源洋行 中法战争期间军饷经费 6~8 各关洋税及洋药厘金等 廷 苑 工 程 4500000 神机营借款 怡和洋行 名为修建京西铁路,实际修建颐和园 7 各关洋税 南海工程借款、三海工程借款 汇丰银行、德国华泰银行 奉宸苑修缮南海工程、修缮三海工程 5.5~7 各关洋税 河 工 2333955.5 郑工借款、山东河工借款 汇丰银行、德华银行 防堵黄河郑工决口工程及山东,河工用款 6.5~7 津海关等洋税、户部收入项下清还 实 业 3265640 轮船招商局借款 汇丰银行、天祥、怡和等洋行 偿还轮船招商局所欠债款 7 轮船招商局所有码头、仓栈等 鄂省织布局借款 汇丰银行 湖北织布局造厂费用 5 津沽铁路、津通铁路借款 怡和洋行、华泰、汇丰等银行 津沽铁路、津街通铁路用款 5 ——据徐文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 (1)根据图表信息,概括指出晚清政府举借外债的特点。 (2)结合史实,说明晚清政府举借外债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以军事借款为主,部分用于实业、民生;列强控制的洋行垄断借款,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借款利息高等。 (2)加剧了列强在华争夺,造成中国国家权益的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加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治危机,延续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1)晚清政府举借外债的特点,根据表格中的“军事”和其他项目所占的比例和担保税项等信息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以军事借款为主,部分用于实业、民生;从贷款者来看,列强控制的洋行垄断借款,从而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从年息率来看,借款利息高等。 (2)晚清政府举借外债的主要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对近代工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400余份通启,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特刊号刊出了142人的240个梦想。这240个梦或长或短,代表着那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认知。 (1)“他们——工人和农民和一切劳苦大众同盟在一起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中山大学教授 何思敬) (2)“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的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新闻记者 楼适夷) (3)“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中央监委委员 柳亚子) (4)“人类无怨,以崎大同”(画家 徐悲鸿) (5)“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企业家 张相时) (6)“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山东省督学 徐伯璞) (7)“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之天使,真正人的生活的建筑者。”(作家、翻译家 曾觉之) (8)“实行计划经济。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把私有资本的成分渐渐减少,到最后是经济组织完全社会主义化。”(读者 张宝星) (9)“没有榨取阶级,也没有被榨取阶级……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周刊撰稿人 毕云程) (10)“我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清华大学教授 张申府) ——以上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期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的梦想”的建构。 【答案】示例:材料表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流露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迫切渴望,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他们不同程度受到杜会主义观念的影响,期待“世界大同”;他们渴望和平,更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等。(概述思想特点) 这些关于未来中国梦想,与时代背最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帝国主义国家转嫁危机,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中国新民主义主文革命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合理阐释时代背景) 这些对未来中国的梦想,表达了对国家富强和世界和平民主的渴望,表现出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际责任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和信心。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对实现梦想的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仍有欠缺,他们的梦想仅靠幻想无法实现,最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建立了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合理阐述历史认识)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东亚强国……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可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爱国情怀、体现社会主义观念进行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的梦想”;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日本侵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阐述“中国梦”出现的社会背景,并从积极层面肯定“中国梦"的现实价值,同时应指出只有在中共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93年4月 英法战争爆发期间,华盛顿发表《中立宣言》,宣布对交战双方“诚心诚意地”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或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1807 年、1809 年杰斐逊总统颁布封港令,禁绝对英法两个交战国贸易,美国商业陷入非常紧张的状态。 1823年12月 门罗发布国情咨文,即《门罗宣言》:第一,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美洲夺取殖民地;第二,不干涉原则: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事务,美国也不干涉欧洲事务;第三,美洲体系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1918年1月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是“威尔逊主义”的集中表述。威尔逊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美国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奠定了整个20世纪美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指向。威尔逊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时代,情况似乎是,我们必须领导世界。” 1947年3月 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以遏制为主要特征的总构想,即被冠以“杜鲁门主义”。它规定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 ——以上材料均据岳西宽《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答案】(1)时间尺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依据:此前,美国主要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主要关注其在美洲的利益,在尽可能少地卷入欧洲纷争的同时,利用欧洲各国间矛盾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19世起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加之一战严重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美国奉行中立政策,通过战争贸易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实力,战后开始转向主动争夺全球霸权。 (2)实质:美国利益至上。 总体趋势: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 【详解】(1)根据“1918年1月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可知,美国此时开始主动介入到世界事务中,而此前“华盛顿发表《中立宣言》”“门罗主义”都表明美国推行“孤立主义”的政策。因此可得出重新划定的时间尺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据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之前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利用欧洲各国间矛盾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而随着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开始转向主动争夺全球霸权。 (2)实质:根据“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美洲夺取殖民地;第二,不干涉原则: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事务,美国也不干涉欧洲事务”可得出其实质是美国利益至上。总体趋势:结合所学可从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进行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