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人肉搜索”在中国网络中曾是一个热门词。在汶川地震中,人肉搜索帮助许多人找到了亲人;但是也发生了某大学学生因被怀疑谩骂周恩来而遭人肉搜索,最后只好弃学的事件。这些情况表明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快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带来了一些弊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由“在汶川地震中,人肉搜索帮助许多人找到了亲人;但是也发生了某大学学生因被怀疑谩骂周恩来而遭人肉搜索,最后只好弃学躲起来的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③中的“代替”错误,所以本题要排除ABD三项。‎ ‎2. “在西伯利亚草原上放养的驯鹿,最大的天敌是狼,为了保护驯鹿,猎人主动消灭了草原上的狼。结果驯鹿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加,品种却迅速退化。”这段材料集中反映的普遍规律是 A. 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 B. 物种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 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 D. 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答案】A ‎【解析】“猎人主动消灭了草原上的狼。结果驯鹿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加,品种却迅速退化”这说明猎人的做法违反了自然法则。达尔文进化论指出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凡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的变异,经过世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BC符合进化论的说法,但与题干不符;D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正确。‎ ‎3.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而限制其发展 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凸面镜在中国被当作玩物而在西方则演变成眼镜,眼镜传入中国并没有得以继续发展。反映的实质是中国缺乏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限制了它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故正确;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凸面镜由中国传入西方并产生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横向比较中国的某种科技曾领先与世界,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D选项依据材料,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但是并未体现出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故错误。‎ ‎4.他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该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作用,故选B;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柏拉图主张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人独立思考,排除C;亚里士多德主张世界时真实客观存在的,认识来自感觉,排除D。‎ ‎5.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A排除;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 ‎6.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的上述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应是 A. 柳公权 B. 怀素 C. 欧阳询 D. 颜真卿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吾师醉后倚绳床”,怀素喜欢醉酒之后再写字,而其他几个书法家均无此习性,再从书法的风格“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来看也是怀素的风格特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ACD三位书法家是楷书,排除。‎ ‎7.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 A. 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B. 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 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D. 力图保护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反映了张之洞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8.严复《天演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赫胥黎原书的忠实译本,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根据事实,取便发挥的达旨。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影响,原因也在这里。以下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A. 进化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 B. 进化论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C. 严复意在借助进化论观点唤醒国人救国图存的意识 D. 严复将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扬变法 ‎【答案】C ‎【解析】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根据材料信息,严复《天演论》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性地翻译,力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的需要, 故选C。A项“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B项的信息,故排除B。将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扬变法的是康有为不是严复,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 ‎9.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 A. “打倒孔家店”‎ B. 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C. 兴民权,设议院 D.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A ‎【解析】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以判定思想变革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符合题意;B项是经济政策,排除;C项是维新派的思想,排除;D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 ‎10.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革命的三民主义 A.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B. 奠定了《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 C. 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 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为毛泽东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理解,由材料可知,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任务和方向,故D正确;A是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故B错误;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C错误。‎ ‎11.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那么所谓“三个梨儿”指的是 A. 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我们可以知道三个梨儿是指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中评价工作是否有效的三个指标,故选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提出来的,排除B;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没有体现出三这个特点,排除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四个特点,显然不符,排除D。‎ ‎12.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 崇尚知识美德 B. 重视道德规范 C. 尊崇法律权威 D. 追求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 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说明二人都主张尊崇法律权威,C正确;A和B是苏格拉底主张;D是柏拉图主张。‎ ‎13.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与儒家的“爱有差等”相对,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B,排除A;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C;墨家的兼爱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关,排除D。‎ ‎14.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 ‎15.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解析】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16.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 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 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 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 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故选D。‎ ‎17.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 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 反映国人对西学迫切要求 D. 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说介绍西方,故D正确;A项直接表述有误,扼;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误,排除D。‎ ‎18.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 A. 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B. 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意味着主张反封建反资本主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革命纲领)是一致的,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苏联,故A不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与题意中的反封建和反资本主义不符,故排除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和理论基础是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而不仅仅是民生主义,故D不符合题意。‎ ‎19.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 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批判的是“对君主一人的愚忠”,而大力宣扬“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民族效忠,强调的是国家民族意识,故答案为C项;“传统的忠孝思想”和“忠君”思想是孙中山批判的对象,排除A、B项;D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排除。‎ ‎20.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才能富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故选B。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这与郭嵩焘观点不一致,排除C。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 ‎21.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 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 D. 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可知,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D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两千年封建统治,以后袁世凯北洋军阀的统治仍属于封建统治,排除C。‎ ‎22.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 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B. 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答案】D ‎【解析】材料“1925年”“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体现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中共掌握领导权、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ABC项排除。‎ ‎23.《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A. 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 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稣也表示不与康往来,说明康有为的理论不被当时包括维新派在内的一些人士接受。康有为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变法思想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遭到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维新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理论,因此并没有形成共识,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康有为思想遭到反对,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4.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这一认识反映了 A. 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 B. 一战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C.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西方文明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题目无法体现出全社会的共识,此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内容。故A、C错误。 题目中的“欧战”“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表明此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胡愈之认为旧制度已经瓦解,美国和俄国已经开启新时代纪元,体现出当时国人受一战的影响丰富了对西学的认识,故B正确。 胡愈之认为西方文明开启时代纪元,并没有反映出西方文明落后的内容,故D项错误。‎ ‎25.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 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表格主题是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变化,首先第一章节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正确;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不符合材料主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A错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C错误。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十五大,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 ‎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两个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史实: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等。‎ ‎【解析】‎ ‎(1)黄宗羲: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等可知其反对君主专制;由“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要求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根据材料一“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可知其反对专制暴政;由“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主张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等。‎ ‎(2)理由:根据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权力和国家统治传统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史实:按照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内容中,寻找历史依据,作进一步说明,比如中国之小农经济对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理学强化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 材料二 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他在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设有“四大发明”一目,并指出:“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1943年2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1946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 ‎1954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大学隆重出版。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等中国的发明创造。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传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知识,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1)特点:重视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成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意义:重塑国人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来侵略;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交流,有助于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2)地位: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影响: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奠定了基础。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 ‎【解析】(1)特点:依据所学的古代科技内容从经验总结、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等回答。成因:依据所学从古代经济形式、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回答。意义:依据材料““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的信息和所学从国人历史记忆、中国国际影响力以及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等回答。‎ ‎(2)地位:依据材料二“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和所学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及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回答。影响:依据材料二“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和所学从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世界市场的形成、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等回答。‎ ‎28.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南方讲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1)责任:反帝反封建。革命:国民大革命。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措施: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作用: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方向。‎ ‎【解析】‎ ‎(1)联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进行国民革命的目的回答“责任”,即反帝反封建。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国民大革命。‎ ‎(2)第一阶段,毛泽东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在经济方面实行三大改造政策,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根据“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知,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据此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