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邢台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都大力鼓吹王阳明心学,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他们反复引述、极力推崇的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可能是 A. “知善知恶是良知”‎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 ‎“人皆可以为尧舜”意在强调人人都可以象尧舜那样大有作为,名垂青史,在当时中国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的确需要敢作敢为的精神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和D尽管均是王阳明的观点,但均起不到鼓励人们敢作敢为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陆九渊的思想观点而非王阳明的思想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 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B. 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材料并未提及五四运动的“唤醒”作用。故A项错误。B项,材料并未提及北洋军阀的镇压。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正是指新文化运动,而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新文化运动不再是一场纯粹的文化运动,而是转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轨迹。故C项正确。D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主与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 ‎3. 2015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消息,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檠”(矫正弓箭的器具,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的发现更为重要,专家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使用方法。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恰当认识是 A. 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记载来印证 B. 历史记载不具备任何的研究价值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有意义 D. 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古发现即是就地考察历史遗物遗迹,可以印证历史记载的真实可靠性,“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记载来印证”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历史记载是获得历史信息的文字资料,“不具备任何的研究价值”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有考古发现来印证,但不能否定历史记载的价值和作用,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有意义”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历史记载,便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可知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D项正确。‎ ‎4.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D. 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依据时间信息与重要历史事件相联系,1984年中国改革经济体制,1992年确立建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A项正确;南方谈话时间上相符,但并不具有这样的影响,B项不选;科学发展观是在2001年以后提出的,C项不选;党的基本路线是80年代提出来的,‎ ‎ D项不选。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5.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理解。由材料的信息来看,A是错误的;他不是维护生存的权利。C 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B。‎ ‎6.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7.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8.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教条的束缚,使天文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17世纪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近代科技革命。‎ ‎9.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 ‎【名师点睛】‎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0.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 ‎11.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 19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管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信息19世纪上半叶和诗人的主张是强调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选B。‎ ‎13.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爱无差等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C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观念;D不对,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用封建伦理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ACD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从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综合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当前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角度,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角度看,树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 ‎1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 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 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答案】B ‎【解析】‎ 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的道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理性的认识,故答案为B。A项所述不是古希腊思想家探讨的重点;C为柏拉图的观点;D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缺陷,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点睛】西方人文精神复习首先注意把握一条主线、三个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人”,要把握“人”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变化,各个时期对“人”的道德素养的追求,各个时期人们为达到对“人”的追求而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活动。‎ 三个重点:一是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认识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三是通过对启蒙思想家观点或作品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启蒙运动先驱是如何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 ‎16.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有光辉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以下对“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C. 爱因斯坦丰富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D. 爱因斯坦比牛顿更受人们尊敬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7世纪牛顿成立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材料认为爱因斯坦也许比牛顿更伟大。A项正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影响 ‎17.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 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 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夷”具有贬义性,而“洋”对西方人的称呼是具有客观性的,说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近代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点评:近代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鸦片战争之前,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世界普遍的无知,认为西方还是文明未开化之地,因此以夷称之。随着与西方的联系的不断增多,对西方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认识到西方并不是荒蛮之地,从而改成“洋”字,具有了中性的意义。‎ ‎18.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 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 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 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 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为人民教育事业奠基;1957—1966年教育领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教育界开展大革命,使得中国的教育出现偏差;“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76—1978年邓小平对教育进行全面整顿;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上实现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据此得出正确轨迹: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 ‎19.有学者指出:“关于事实评价有证据辨其真伪即可。然而对于价值评价却和当前人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需要有关。”下列评价最符合作者价值取向和需要的是 A. 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B. 麦克·哈特: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产生。”‎ C. 严复: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 杨凤城:新中国“大体上到1956年前后文化转型初步告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是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时期,马克思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当时需要不符,A项排除;B项中的观点属于事实评价,体现不出作者的价值取向,排除;严复宣传进化论学说,是为传播维新思想服务,其价值取向与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相符,C项正确;D项表述的是新中国文化转型,1956年前后的时代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价值取向体现不出当时需要,D项排除。故选C。‎ ‎20.‎ 罗兰·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评价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时说:“(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这里评价的文学艺术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可以看出它反对理性。再根据“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强调的是人的想象和创造,因此应为浪漫主义,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时间在启蒙运动之前,所以谈不上对启蒙运动的反抗;C项主张写实,不强调想象和创造力;D选项主要特点是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问题,材料中没有叙述出这一特点。‎ ‎21.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 B. “文化大革命”中 C. 1958年“大跃进”中 D.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戏言”“沙家浜”“红灯记”是“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故答案为B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1957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都是1958年,都不符合题意,ACD均排除。‎ ‎22.陆定一于1956年5月发表的讲话中提到:“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应该区分政治观点问题与科学技术问题 ‎②提倡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自由 ‎③“双百”方针出台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际 ‎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速科技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科学研究工作中……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学术研究独立自由的原则,反对将政治观点与学术技术混为一体,故①、②都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故③、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故选A。‎ ‎23.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谢万民之恨”‎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④②‎ ‎【答案】D ‎【解析】‎ 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60年代兴起;②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19世纪末兴起;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潮,兴起于1915年,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答案选D项;ABC排序错误。‎ 点睛:本题是排序题,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所学将每一个的时间列举出来,然后进行排序即可。‎ ‎24.‎ ‎ 在宏观世界中,看起来相同的物体总是可以区别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同一类粒子却无法区分。例如:所有的电子的一切性质都完全一样。下面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 A.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 相对论的提出 C. 量子论的提出 D. 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典力学建立后物理学革命性的开创,即量子论的产生背景,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原子之门。A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B项相对论的提出和D项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所涉及的都是宏观领域,与题目中的要求“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不符,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量子论 点评:此类题型属于概念型选择题,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在题干中描述一种特征,选项则是几个不同的概念。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界定历史概念 ‎25.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26.‎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主要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 并没有对传统的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 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C. 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 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体现了社会变革;题干“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体现了社会变革有序性的特征。这表明进化论因符合19世纪中后期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而逐渐盛行。故答案为B项。没有对传统的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的表述与题干中“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不符,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进化论在论证资产阶级崛起中的作用,C项错误;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的表述与干中“19世纪中后期……没有发生革命”不符,D项错误。‎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7.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其“伟大”是通过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而表现出来。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②“天赋人权”学说的提出和实践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制在“20世纪”,历史事件是“进步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不结盟运动,坚持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坚持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宗旨、坚持反帝、反殖的方向,增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在当代历史上,不结盟运动是争取世界和平和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①符合题意。“天赋人权学说”产生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排除②。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③④符合题意,因此选择C。‎ 考点:历史阶段特征·20世纪的进步·世界格局和信息技术革命.‎ ‎28.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 A. 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 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 地学记载的精准性 D. 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的地理学“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的信息,说明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与国家政治有很大的关系。A符合题意;古代科技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与民生相关的农学、天文历算、医学、建筑学等成就突出,材料未能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精准测量、记载的信息,排除C;小农社会的狭隘表现为农业、手工业上的封闭性,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 ‎29.《后汉书宦官列传》明确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可1975年西安西汉墓出土了植物纤维纸,这说明 A. 文献资料不可信 B. 人们不可能了解历史的真相 C. 人们的历史认识在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D. 考古资料不可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造纸术出现时间的变化,可得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因历史考古与历史研究而更接近真实,C项正确;历史文献也是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的,并非不可信,A项错误;历史的真相可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故B项错误;考古发现的资料是一种研究价值较高的史料,故D项错误。‎ ‎30.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元曲和小说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均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①、③、④项符合题意。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反映,故②项不符合题意。汉赋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文化代表,反映的是当时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⑤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排除ABC,选D。‎ ‎31. 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的深刻含义是(  )‎ A. 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 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 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尽管 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大量继承了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积极影响。然而对其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程朱理学在被官方接受之后,变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力的工具,极大地禁锢了人的思想,尤其是将道德约束上升到天理的层次更加深了中国人的思想重担,所以要艰难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承受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思想上背负沉重的负担,这是“做人难”字最为主要的含义,D项正确;ABC三项是生活上、经济上、感情上的“难”,但材料反映的是精神上的“难”,排除AB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难”的含义,材料中的“难”是指精神上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难”的根源是传统的道德和思想的约束。‎ ‎32.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D.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C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D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 ‎【点睛】“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是解题的关键。‎ ‎33. 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是(  )‎ A.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 痛斥资本主义社会是黑白颠倒的罪恶社会 C.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D.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图片中的文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专制权利,只有人民同盟,国王才能当政”等信息可知,这幅漫画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本题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3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诸多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内的事情有着诸多的相同点或者相似点。如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 A. 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 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 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 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学说,故D项正确;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成为一纸空文,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不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 ‎35.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张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B符合题意;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科学,这一观点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A错误;“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选自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材料无关,C错误;“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是孙中山的讲话,与材料无关,D错误。‎ ‎36.“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可结合和所学知识。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郡县制 ‎ ‎【名师点睛】“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本题难度较大,一是古文材料学会阅读难度较大,二是人物观点学生提取难度大,三是理解问题深度大。郡县制还可考查与分封制、行省制的比较,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等。‎ ‎3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 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C.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抗战相持阶段沦陷区国民党军队担负起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有效牵制日军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A项,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国共合作,排除。D项,共产党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排除。‎ ‎38.“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 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 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 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 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含义 ‎39.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个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外交 A. 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 B. 力图打破西方国家封锁 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管建国初期的一边倒还是新时期的不结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新时期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坚持不结盟政策,故A项错误;B项符合建国初期的状况,故B项排除;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的是“一边倒”的方针,而不是多边外交,故C项排除。‎ ‎40.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受到的惩罚重,而打断“奴隶”的骨头受到惩罚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A项排除;打断”自由人”和“奴隶“骨头,会受到不同的惩罚,故B项错误;D项错误,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点睛:古罗马的法制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法制并不能完全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立法原则。而是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为出发点。‎ 二、非选题(40分)‎ ‎41.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1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 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③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分析】‎ ‎(1)“世界潮流”,依据时代背景得知是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思想”,由所学知识可知是三民主义。“作用”是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背景”,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写作时间可知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情怀”,结合材料可知,毛泽东的语言反映出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理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时期是工农武装割据,延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详解】‎ ‎42.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 ‎(3)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并结合所学得出:由敌视到缓和。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际、国内背景去考虑,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可以得出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符合题意,符合材料和史实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