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生注意: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8 页,二大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 25 小题,每小 题 2 分,共 50 分。) 1.分封制出现的时间,学界历来有争议,吕思勉认为其起源于部落时代后期,郭沫若认为其 起源于夏代,王国维主张其为周人所创。争议主要是由于缺乏 A. 文献史料 B. 实物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图片影像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物史料,B 选项正确;文献史料和口述史 料具有主观色彩,AC 选项排除;分封制时没有出现现代化的图片影像设备,D 选项排除。 2.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 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 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 控制农业生产区 B. 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防止地方离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 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 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 A 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 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 BCD 不选。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 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 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最能直接反映出 A. 分封制的消亡 B. 小农经济产生 C. 郡县制的确立 D. 宗法制的衰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 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可见,宗法制的等级观念逐渐消失,D 选项正确;分封制,是 中国古代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小农经济,B 选项排 除;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C 选项排除。 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 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 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 极大冲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可见这场革命有利于社会国 家的巩固发展,D 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地方政府权力的变化,A 选项排除;君主专制和血 缘宗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C 选项排除。 5.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 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 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士人讲究修饰 B. 婚姻注重门第 C. 择婿方式独特 D. 大臣拉帮结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可见当时择 婿注重门第,B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 食,独若不闻”可知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注意修饰,A 选项排除;材料展示的是太尉郗鉴为女择 婿,不能代表大众的择婿方式,C 选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大臣拉帮结派的情况,D 选项排 除。 6.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 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 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答案】B 【解析】 “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在科举制刚刚建立、 还处于探索时期的时候,之前选官制度的某些传统如“声名、影响、家世、地位”还在影响 科举制的录取,故选 B;A 错在了“决定”,因为科举制已经在实行,所以排除 A;这时科举 制的实行是抑制士族门阀的,所以不会受制于他们,主动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故 C 不符 合史实;D 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7.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 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 A. 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 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A 项说法夸张,钱穆先生虽然强调了地方权力存在不稳定性,但并未说地方完 全不再受中央节制,排除。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分裂割据,对地方治安稳定不利,排 除 B。行省制度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是地方权重而中央权轻,排除 C。钱穆先生 认为行省制度在平时增加了中央与政府之间的隔阂,一旦中央权力削弱,就容易造成地方反 抗中央的割据局面,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点睛:正确理解题干“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 阂”“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意思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 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 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A 与之意思相反,排除;票拟的作用在于对专制皇权 有一定的抑制,使行政体制趋于合理,而非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 B,选 D;材料涉及君主专 制,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C。故选 D。 点睛:本题以明代为时间限定,采用排除法。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标志是清代设立军机 处,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 B;中央集权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 C。 9.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 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 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看出,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君臣联合行政局面出现,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使清政府在中年时走向昌盛,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高效政府”,故 B 项错误;军 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 政的转变”不符,排除 C 项;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此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借鉴了 西方民主制度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设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 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0.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 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 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 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 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D. 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 下基础”可知,王亚南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设,而上层政治建设又改变影响社会, 与经济形态互相配合,改变了中国的封建性质、官僚政治形态、专制君主与官僚间、官僚与 官僚之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C 项正确。阶级斗争是指对抗 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错误。 11.晏绍祥在《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一书中写道:“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雅典全体公民 组成……议事会由 500 人组成;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总数达 6000 人,即使审理比较次要的案件, 陪审员通常也在 100 人以上;其他官职如执政官为 9 人,市场监督 10 人,度量衡监督 10 人, 谷物看守 10 人……”对于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雅典城邦的公共事务都按照多数公民的意志办理 B. 陪审法庭是最能够体现雅典直接民主特色的机构 C. 古代雅典的职务集体制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 D.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本质上看是精英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光一个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总数就高达 6000 人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意在强调雅典的职务集体制 是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的,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说法绝对,错在“都”,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直接民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大众政 治体制而非精英政治体制,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12.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 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A. 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 B. 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 C. 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 D. 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 选项错误,这是梭伦改革的内容;B 选项正确,是克 里斯提尼改革的成就;C 选项错误,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D 选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 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这一观点 A. 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B.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 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 D. 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想,并不能反映出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哲学的研究对象,故 B 项排除;材料认为人的道德 水平是不相等的,故 C 项错误;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 思想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故 D 项正确。 【点睛】“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是关键信息。 14.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 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 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具有阶级社会的局限 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 形式主义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 可知罗马法明确人的行为职责,有利于调节矛盾,C 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私有制和贵族的 利益,A 选项排除;材料中无法看出阶级社会的局限,B 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形式主义, D 选项排除。 15.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 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A. 英国下院 B. 美国国会 C. 法国众议院 D. 德国联邦议会 【答案】D 【解析】 英国下院、美国国会、法国众议院都是由选举产生,德国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德 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君主任命,故 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16.英国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 几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掌握了一部分的立法权,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和内阁对 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 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 A. 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 B.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确立 C. 英国的首相和内阁来自下议院多数党 D. 英国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介绍了 19 世纪 70 年代后英国内阁权力膨胀的现象,可以看出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主 要是由于首相权力的膨胀,这就说明它的根源是在于英国的首相和内阁来自下议院多数党, 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说的是议会对内阁的限制;B 选项不是根源;D 选项说法错误, 不符合史实。 17.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 A. 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趋势 B. 两党制的民主政治是共同的选择 C. 当今世界民主政治的多元性 D. 当今西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君主是虚君,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德国统一国 家,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法国也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可见资产阶级国家实行民主制,A 选 项符合题意;两党制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不代表其他国家,B 选项排除;材料中显示的仅 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CD 选项排除。 18.“1830 年 3 月伦敦工业资产阶级组织了‘首都政治联盟’。……在运动高涨的情况下,托 利党惠灵顿内阁倒台,辉格党的格雷上台组阁。1831 年 3 月格雷向国会下院提出了国会选举 制度改革的方案被否决。……各改革团体在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纷纷举行群众大 会,支持改革方案。……给国王的请愿书不断呈递上来。人们纷纷从银行提取存款,造成金 融风潮。有鉴于此……1832 年 6 月,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 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56 个人口不到 2000 人的选区被取消。31 个 2000—4000 人 口的选区各减少 1 个议员席位。余出的 143 个议席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在降低选民的财 产资格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房租或年缴纳房租 10 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 10 镑以 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 50 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叔。”对这段材料理解较为准确的 是 A. 英国经济发展不断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 英国民主进程中享有民主权利的仅限于成年男性 C.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 英国议会制度最终完善是在《权利法案》中得以确立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材料重在强调英国 1832 年的议会改革,所以 A 符合题意。因为材料并未提及 到仅仅是成年男性,故 B 错误.因为材料并不单单提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且 C 是材料的 影响,故排除 C。又因为《权利法案》仅仅是英国议会制度的初步发展,故 D 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 年议会改革 【名师点睛】关于英国民主化的进程,学生要了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 年议会改革三部分知识。而关于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它代表了工业资产 阶级的利益,如增加工业城市的席位数。学生在分析其背景时,要注意它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示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 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 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简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中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社 会结构的变化,中等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政议政,由此引发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 级从中获取较大权益。故 D 表述符合题意要求。ABC 均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不是工业革命引 发的。 19.某思想家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 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 才能联合起来,商量解决方法。”下列文献的制定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 年美国宪法 C. 《人权宣言》 D. 1936 年苏联宪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双方 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法。”和美国联邦制的内涵符合, 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C属于文献,与材料中意思不符;D 是社会主义宪法,不符 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1787 年美国宪法 20.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 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 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 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 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 了 A. 议会制共和制 B. 三权分立 C. 精英政治 D. 邦联制总统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 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 “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 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说明 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希腊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政治,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 利用,因此主张精英政治。A 不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B 虽然符合史实,但 与题意不符;D 不对,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现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因 此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 21.1879 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 社、出版等自由,实行发展教育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84 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 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 A. 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 B. 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 C. 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 D. 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879 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1884 年共和政府进一步 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故 D 正确。当时法国复辟势力的威 胁基本消除,故 A 排除。共和宪法,也是为了确保共和政体,故 B 排除。巴黎公社,属于无 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故 C 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 国 22.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 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 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的”。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 A. 反映封建统治垮台的必然性 B. 不符合历史史实,观点错误 C. 说明了法国大革命的特殊性 D. 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大革命”指的是发生于 1789 年的 法国大革命,“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没有最先发生革命, 而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从中可以看出,革命爆发的原因在于封建 势力的削弱,而封建势力的削弱又主要来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因此它的这一看法反 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项正确;A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有 一定道理,故 B 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 23.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 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 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 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 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 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 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 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故答案为 C 项。马克思认为“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纯属商业性质”, 反映出该认识并不客观,实际上一些条款损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排除 A 项;C 项材料不 能反映;D 项错误,马克思所说是各国得到的好处,而非战争本身,排除 D 项。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 济的解体 24.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表格内容反映出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 年 3 7 10 12 8 20 1864 年 7 3 10 19 0 19 A.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B. 政治机构逐渐汉化的进程 C. 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D. 时局变动下政权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显示,1837 年到 1864 年,总督和巡抚中汉人的数量上升,而满人的数量下 降,结合所学可知,1837 到 1864 年,中国的国门逐渐被打开,在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国内农 民起义过程中,汉人的力量逐渐上升,其政治地位也在上升,D 选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中 国社会的殖民化,A 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机构的改变,B 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D 选项排除。 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 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 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夷制夷”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 还辽;“以夷制华”应理解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 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 国的工具。所以此题应选择 A 项。根据以上分析,BCD 项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 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丑条约》 第ⅠⅠ卷 二、材料阅读(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 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 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 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 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 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 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 而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 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1902 年, 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 “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 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 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自石田琢智(日本)《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 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 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 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 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 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 级特色;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对法律思想形成制约;为保护小农经济 的发展和维护小农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在法律思想上强调内儒外法,刚柔兼济;中国古代政 治本质是人治,故中国古代法治服务于人治,以法治倡人治教化;为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 皇权的威权统治,故重刑法威压,而轻民法人权。 (2)原因: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中国法制 与西方接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入);近代有 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积极影响:中国法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推动中国 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民族国家观念。 西方法律有利于个人权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欧美各国法律和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见法律思想源远流长;根据材料“殷 周时期在…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汉代春秋决狱开始,……”可见中华文化不断 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根据材料“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 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可见法律思想中融合社会多种选派的思想,呈现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的特点;根据材料“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可见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根据材料“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 需要。”可见法家思想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需要从小农经济、君主专制、 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 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1902 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 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 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法律特点变化的原因需要从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 推动、列强的推动、西方国家法律经验等方面进行思考。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需要从维 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巩固革命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民族国家观念等角度进行 分析。 2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 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 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 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 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 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 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 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 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 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 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48 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 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 义起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 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 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 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 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 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 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 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 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 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 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 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 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 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 【解析】 【详解】(1)不同:依据材料一“20 世纪清末民初”和“五四运动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前 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依据材料 一“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可知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 任务,依据材料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依据材料一“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可知第三阶段 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因素:国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发 展、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回答。国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方文 明对中国的传播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回答。 (2)背景:依据材料二“民族国家构建始于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信息和所学从资本 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的推动回答。差异:依据材料一和二从时间和内涵两个方面比较不同;原因:依据 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以及近代化发展和近代民主革 命任务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 “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 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 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