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模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模考历史试题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人:杨娜 审题人:寇俊臻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5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2.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杨延宗、汤显祖等,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 程朱理学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敬先、殷孝祖、杨延宗、汤显祖”等人名的出现是受宗法制影响的,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指的是把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的继承制度,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 ‎3. 我国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 统一六国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郡县制 D.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答案】B ‎【解析】‎ 略 ‎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泰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修筑长城 B. 焚书坑儒 C.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 推行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修筑长城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故排除C项;根据“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是为了避免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割据攻战而废除了分封制,以“求其宁息”,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点睛】随着血缘关系的淡薄和中央控制力的下降,分封制最终导致了地方诸侯割据和彼此之间的攻战。秦始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而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避免了地方割据和相互攻占。‎ ‎5.“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蕴涵的观念是 A. 天人合一 B. 天圆地方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反映出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天圆地方”的观念,故B项错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故C项错误。‎ ‎6.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分封建国 B. 剥夺王侯爵位 C. 推恩令 D. “附益之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实行“推恩令”。‎ ‎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8.‎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是 A. 察举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材料“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当时实行前往京师考试的制度,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明确提出,自隋代废除;BC项不是官吏选拔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9.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 宰相制度 B. 内阁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选A。‎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 ‎10.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该事件实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本质问题;C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11.梁启超曾把清朝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刺史 B. 通判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像留声机,故D项正确。刺史属于汉代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通判是宋代负责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故C项错误。‎ ‎12.“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 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13.“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说明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雅典人为自己的公民身份而自豪,但并非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如十将军,因此③说法错误,①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中“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说明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说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故D项正确,排除ABC。‎ ‎14.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 A. 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 B.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 C. 将立法权赋予执政官 D. 以财产多寡分享政治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让位于”、“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可知并未体现在制度变化中的动荡局面,呈现出和平渐进的趋势,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CD三项。‎ ‎15.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摩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摩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摩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摩洛的家人败诉。法官判案的依据是 A. 未成文的习惯法 B. 《十二同表法》‎ C. 万民法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答案】B ‎【解析】‎ ‎《十二铜表法》于公元前449年出现,是最早的成文法,根据时间判断,法官可以使用《十二铜表法》,所以选B项,不选A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万民法的颁布或形成都在公元以后,不选CD两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6.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 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 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 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 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法律的制定从本质上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等级对立森严,不可能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保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特点,故A项正确。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故B正确。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是罗马法涉及的条款,故D项正确。‎ ‎17.它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不具有革命性质,麦考莱的《英国史》称它是理想的、合法的、典范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 A. 封建政权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B.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斗争 C. 资产阶级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D. 封建国王与克伦威尔争夺政权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理想的、合法的、典范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故B项正确,A项“封建政权内部”,C项“资产阶级内部”不符合光荣革命的史实。AC项错误;克伦威尔在1658年去世,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18.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 A. 选举制度完善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工业城市崛起 D. 普选权得以实现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1832年”和题干中的“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可知这是在工业革命进行中,英国议会改革是适应工业城市崛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故选C;选举权的范围当时还很窄,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前期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D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19.2006年,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原型的电影《女王》里面有一个镜头:私人秘书罗宾通知女王新首相布莱尔正在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用词的纠正:“是准首相,罗宾。”运用历史知识对这个镜头解读正确的是 ‎①布莱尔所在政党已经赢得议会大选 ‎②布莱尔的执政权力受到女王的制约 ‎③布莱尔担任首相需要女王形式任命 ‎④女王实际上仍掌控至高无上的大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职权。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没有实权,但在本题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②错误。首相就职前虽然必须得到英王任命,但英王的任命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说明英王权力很大,因此④错误。在形式上,布莱尔所在政党已经赢得议会大选,首相在就职前,要由女王任命。所以答案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名师点睛】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背景:‎ ‎①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 ‎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目的:‎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 内容:‎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 A. 立法与司法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D.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D项符合题意;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BC;协调立法和司法的矛盾体现在调和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上,故A项排除。‎ ‎21.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的意思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2. 列宁曾经盛赞一场革命道:“……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这次)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因为它为全世界奠定了曾是无法消灭的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自由的楷模”。这次革命是指 A. 中国国民大革命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美国独立战争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各派别都实践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启蒙思想家的各种政治构想都应用于实践中,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遍整个欧洲,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故C项正确。中国国民大革命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18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3.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根据“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据此排除A;材料中未提到广大人们的态度问题,排除B;“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即可排除C。故选D。‎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法国1875年宪法 ‎24. 下图揭示了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特征是( )‎ A. 发展历程曲折 B.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C. 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D. 德国的民主制度深受专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干扰 ‎【答案】B ‎【解析】‎ 略 ‎25.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至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A属于选举;B中议会立法体现民主性;C说法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6.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C ‎【解析】‎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冲击了“夷夏”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完全破坏”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思考。‎ ‎27.“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B.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 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不同时期对条约内容的危害有不同的认识,反映出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故A项正确。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不是《临时约法》带来的影响,更不能得出民国时期人民比清末更爱国的结论,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五口通商对中国有危害,而且C项与材料“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评述的是《南京条约》,不能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故D项错误。‎ ‎28.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领事裁判权 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A ‎【解析】‎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正常的外交行为,在今天是平等条款,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侵犯了天朝的尊严,故A项正确;其余各项虽然在当今看来是真正的不平等条约,但对清王朝而言只不过外在的物质利益与皮毛的损失,因而并不在意。‎ ‎29.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C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0.“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 材料“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故A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农民阶级运动的产物,故B错误;《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追求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1.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A.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 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 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 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认为洪仁玕的进步性在于“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所以A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错误,最早进行“器物”和政治改革的是洋务运动;B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起义,不是民主革命,所以宣传的思想也不是民主革命思想;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我们要明确两个时间段,一个是运动前期,代表性的著作有《天朝田亩制度》,是纯纯的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另一个是运动后期,代表著作是《资政新篇》,反映出的是资产阶级的一些思想。‎ ‎32.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建立民主政治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平均分配土地 D. 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符合民众需求土地的要求,故C项正确;民主政治不符合民众吸引力信息,故A错误;产品上交国库不符合吸引民众信息,故B错误;学校教育不符合民众需求心理,故D错误。‎ ‎33.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 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涉及小农经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4.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这次战争是 ‎(布上的英文是china)‎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出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漫画,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参与,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有英法参与,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时列强已经完成对中国瓜分,故D项错误。‎ ‎35.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 B.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 D. 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最全面的应为D。‎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战争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2.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甲午战争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03‎ 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故选A。‎ ‎【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37.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 《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 《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CD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均不能体现“行灭国之实”的信息,故排除。‎ ‎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做自满,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9—158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全球的影响”中可以看出,战争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断变革进步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地,故D项正确;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知新中国产生是由于中国人的反抗,故A项错误;战争导致近代中国受到侵略,故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断变革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从“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可知是新中国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故C项错误。‎ ‎【点睛】“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全球的影响”是关键信息。‎ ‎39.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 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B. 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 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表明封建专制的影响力仍很大,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40.‎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实现了民族独立 D. 增强了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外来侵略者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增强民族独立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在面对外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而增强了整个民族主权意识,所以他主要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1.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民权政治方面的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方面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2.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 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 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 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 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信息可知,体现对学生运动的关注、同情以及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强调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排除A;B项与材料内容矛盾,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排除C。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名师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43. 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当时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 组建中国同盟会, 发动武装起义 B. 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C.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D. 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的信息可知是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的时间不对,易混淆的是北伐战争,而北伐战争是在孙中山逝世后的1926年开始的,与题文时间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44.1927年4月,蒋介石第一次成为了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上面有简单的人物介绍::GENERALCHIANG KAI-SHEK (蒋介石将军“……roseout of the sun-set”(在孙陨落之后升起),关于这个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此时之所以能成为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 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B.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掌控者 C. 第五次围剿取得胜利,迫使红军长征 D. 大举进攻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领导了北伐战争,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是继孙中山先生后蒋介石取得的成就,故A正确;‎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成为了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1946年挑起全面内战,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5.“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A. 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 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 D.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些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前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错误;十月革命不会被资产阶级认可,因为他进行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并没有取得胜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46题20分,第47题20分,第48题15分,共55分)‎ ‎46.中西古代历史上都注重法律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 ‎——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规定的诉讼制度是法律诉讼,即罗马公民向行政长官郑重宣告自己的权利,并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 这种法律诉讼的特点是,整个诉讼过程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以上材料均摘自《早期罗马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在皇权与法律的关系上具有什么相同点?‎ ‎(2)材料二认为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它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3)依据材料三,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1)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答对一点得分)‎ 相同点:皇权至上;皇帝的命令成为法律的来源之一,具有绝对的效力。(答对一点得分)‎ ‎(2)指导原则:自然法。‎ 表现:强调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3)不合理。原因: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很可能会出现诉讼过程的前后矛盾,不利于客观公正;不用法律术语就会败诉,就会使一部分人,即使是受害者也因表述原因而败诉;另外,向一部分不识字的人关闭了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大门。(答对一点得分)‎ ‎【解析】‎ ‎【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可知,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根据材料“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可知,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相同点,根据材料“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等信息可知,相同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的命令成为法律的来源之一,具有绝对的效力。‎ ‎(2)指导原则,根据材料“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可知,立法的指导原则是自然法;表现,根据材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可知,强调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根据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其核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3)根据材料“严格遵守诉讼语言和诉讼动作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等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的诉讼特点是全用语言,不作记录,容易出现对重要证据和线索的丢失及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不利于客观公正;太过强调法律语言和动作的结果,出现形式化的问题,同样不利于客观公正和对人的正当权利的维护;过于强调法律术语和动作,不利于维护不识字的人的正当权力。因此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不合理的。‎ ‎4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摘自《历史必修Ⅰ》大象出版社 材料二: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利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英国某议员话语:“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材料四: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上述四国的政体类型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体的特点是?‎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政体的主要特点?‎ ‎【答案】(1)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2)特点:国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3)代议制民主;中央拥有较大权力;君主专制色彩浓厚;保留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回答;第二小问从代议制两种形式回答即可。‎ ‎ (2)依据材料二“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以及材料三“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角度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四“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的信息从代议制以及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角度回答。‎ 点睛:‎ 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 总统;间接选举,任期制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军权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选举 总统任命,议会通过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 不对元首负责 政府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相互制约与监督 ‎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杭礼静海寺,伊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材料三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 ‎“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答案】(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败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思想上: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经济工业化进程。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和材料二“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即可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的角度回答两者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再从“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结论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本题根据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丑化中国、中国任其宰割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再从英国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清政府腐败没落等方面回答其成因。再从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角度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3)本题根据材料四“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角度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再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出发即可回答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