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试题(解析版)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 分散的自然经济 B.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C.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 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属于集体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现分散的小农经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有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室日益腐败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D项错误。‎ ‎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爱民如子”等信息可知,这说明传统中国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家”和“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其本质就是家庭、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错误;C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安土重迁的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建立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 世卿世禄确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功能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文中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第二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三次革命指的是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故答案选择A项。B项属于思想内容,不符合题干的“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故排除。C项不符合题干的根本上改变,故排除。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6.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汉承秦制,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①表述正确。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②表述错误。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③表述正确。从汉代到秦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④表述正确。故本题选C。‎ ‎7.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礼部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礼部 六部之一,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朝以后出现中书省,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D。‎ ‎8.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解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清朝没有宰相,排除C项。‎ ‎9.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 ‎③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进士以诗赋取人”属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属于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依据时间选择B项正确。‎ ‎1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A.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到宋、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加强,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故选C。‎ ‎11.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与史实不符,不是全体雅典人都能参与国家管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则被排除在公民之外;②抽签选举、轮番而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表述正确;③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不能确保公民大会決策的公正无私,表述错误;④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表述正确。综上可知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 A. 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 B. 是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 C.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 ‎【答案】B ‎【解析】‎ 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享有民主权利,故B正确;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错误,排除A;直接民主和轮番而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D错误。‎ ‎13.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A. 维护平民利益 B. 限制贵族权力 C. 保护私有财产 D. 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偷换概念,债权人并不等于平民,错误;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十二铜表法》体现限制贵族权力;D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扩大统治基础。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 ‎14.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英国的政治状况是 A. 议会只对国王负责 B. 议会开始掌握征税和财政权 C. 英国政党制度确立 D. 议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了一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确立议会至上,王权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所以答案选D。‎ ‎15.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B.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都是任期6年 C. 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但需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B选项错误,参议员任期6年,众议员任期2年;D选项错误,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共同影响是 ‎①防止专制独裁,体现民主 ‎②用和平方式解决内部矛盾 ‎③对其他国家的宪政具有示范意义 ‎④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使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从根本上避免了独裁统治,体现了民主。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体现了民主,①项符合题意;英国是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摇篮,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宪政模式,英国宪政对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是在英国宪政的基础之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它没有君主的保留,并且由于其没有英国悠久的法律传统所以建立了成文宪法,使宪政发展更加完善。两者都对其他国家的宪政具有示范意义,③项符合题意;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①③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1861至1865年,美国爆发了内战,美国内战是南方的奴隶制度与北方的自由雇佣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并非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内部矛盾,②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等政体。这反映了法国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政体交替,说明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反映出法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国家政体的变化,与地方势力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交替出现,与启蒙思想并不完全一致;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法国曾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等政体,这不是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实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可知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AB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 ‎19.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 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B. 主张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 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 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挽救民族危机重要性,故B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0.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2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平分田地,“照人口,不论男妇”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B. 彻底抛弃了传统文化 C. 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 D. 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答案】D ‎【解析】材料“废除买卖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是反封建的,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实现男女平等,也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故A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新的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 ‎2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 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C正确。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属于中国方面的原因,故A排除。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属于双方对比的原因,故B排除。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属于中国方面原因,故D排除。‎ ‎23.甲午战败,“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这主要反映了甲午战败 A. 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B.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迷梦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值得中国人庆幸的事情,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维新变法,并非民主革命的进程,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失败就打破了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天朝上国”的迷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体现的是民族觉醒,故D项正确。‎ ‎24.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A. 寻求救国之路 B. 反抗外来侵略 C. 进行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致远”号撞向敌舰、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直接反映了反抗外来侵略。义和团运动是反帝运动,也是反抗外来侵略。所以反抗外来侵略才是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因此B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事件都没有寻求救国之路;C选项错误,这些事件都没有涉及民主革命;D选项错误,这些事件都不推翻清朝统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十八星旗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反映了排满色彩,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代表了中华民族,这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在材料未体现,应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26.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认识。根据关键信息“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带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据此,排除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相关的ABD三项。本题正确答案选C。‎ ‎27.依据逻辑进行推理,下图中画线部分应该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国民大革命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使得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本题应选B项;A项爆发于1911年,早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故排除;C项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所致、D项由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所致,均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无因果关系,故排除。‎ ‎28.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B. 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 C. 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D. 实现我党的性质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之一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此可知,题干材料中的决议的目的是适应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形势下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准备,故B项正确。A项不选,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局势一定;C项不选,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D项不选,七届二中全会后我党的性质是不变。‎ ‎29.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全世界做出榜样。”这里“榜样”的内涵主要是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 C. 追求平等自由生活 D. 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答案】A ‎【解析】“因为他们给全世界做出榜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榜样”的内涵主要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答案为A。BCD都是建立巴黎公社后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30.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岁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 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 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十月革命的叙述,苏联叙述较多,而俄罗斯较少,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建立苏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所以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故D项正确。苏联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故B项错误。历史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期 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登了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纪念抗战胜利 二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纪念抗战胜利 四十周年 ‎《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纪念抗战胜利 七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了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 请回答:‎ ‎(1)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更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七十周年的纪念讲话,又增加了什么新视角?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较为全面、客观的表述抗日战争的性质及意义。‎ ‎【答案】(1)突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或突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作用);国民党的抗日贡献得到承认。‎ 原因: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承认国民党的抗战作用,有利于两岸统一。‎ ‎(2)新视角: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评价。‎ 性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受到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大力援助、全民族的抗战。‎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1)突出:根据“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可知,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突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肯定了国民党的抗日贡献。‎ 原因: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是1985年,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和有利于两岸统一等角度分析总结。‎ ‎(2)新视角:根据“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得出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评价。‎ 性质:较为全面、客观的表述抗日战争的性质,应该体现多种抗战力量的作用,即: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受到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援助的、全民族的抗战。‎ 意义:联系所学,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总结,国内意义,可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分析总结;国际意义,可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分析回答。‎ ‎3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1)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与澎湖列岛给日本。‎ 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4)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战役: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解析】‎ ‎(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个“原因”可从“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信息中得出这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有关。第二个“原因”的解答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角度来答。‎ ‎(2)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诗歌给出的时间“1928年”、作者“毛泽东”、地点“井冈山”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条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诗歌的题目“毛泽东《七律• 长征》”可知,该诗歌是描写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因”一问,迁移红军长征的原因即可,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角度来答。“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答出。‎ ‎(4)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万雄师过大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则是指的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从此被推翻。‎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4万人。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30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摘编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 ‎【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①中国: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②雅典: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 ‎(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损害民权。‎ 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保护商业。第(3)问,首先根据题意对黑格尔观点进行阐述,然后结合罗马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单解释。‎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概况;第二问学生结合古代中国、雅典的自然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本题学生分别答出古代中国专制制度、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弊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难度适中。中国政治的利弊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容易导致腐败评论;雅典政治的利弊从民主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