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 ‎1.二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键因素是二战后美国( )‎ A.工业产值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C.是世界政治军事大国 D.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 ‎2.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某一世界经济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该体系它还( )‎ A.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 B.确立了欧元的中心霸主地位 C.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贸易自由化组织形成 ‎3.2019年9月以来,澳大利亚山火肆虐,1500余所房屋毁于一旦, 630多万公顷林地被烧毁。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耗资工程,可以为澳大利亚提供资金援助的国际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B.关贸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4.20世纪50、60年代,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40%下降到5%左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关税下降到13%,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效果显著 B.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C.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 D.贸易保护主义的削弱 ‎5.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6.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一体化;进入新世纪,欧洲一体化不断倒退(英国脱欧、意大利准备脱欧公投)。导致这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国奉行建立单极世界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利益 ‎7.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很难结成经济集团。突破这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是( )‎ A.欧共体的建立 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联合国的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8、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硕果,据统计到2006年,各成员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几乎是非成员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 A.各成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政治体制的多样性 ‎ C.社会模式的多样性 D.APEC的组织方式 ‎ ‎9.“东南亚国家之间曾有激烈的领土矛盾,但最终仍然走到一起。”对此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亚国家民族、宗教多样,相互冲突时有发生 ‎ B.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 ‎ C.东南亚国家缓和了矛盾,走向联合 ‎ D.东南亚国家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10.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做了如下归纳。选项中的组织与表格中的模式对应正确的是( )‎ 区域性合作组织特点模式表 A.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C.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欧盟 D.欧盟、上海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 D.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12.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其根本动力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可 B.国际金融的发展 C.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 D.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13.‎ 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国际数据公司通过对全球各类数据和信息的产生、捕获、利用的地点进行分析,描绘了一幅有关数据处理的地理分布图(如图),这表明当今( )‎ A.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 B.中美在科技领域争夺主导权 C.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D.大数据时代加剧了两极对峙 ‎14.下图是德国某品牌轿车的部分零部件生产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B.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C.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15.1945年9月美国的一次全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 B.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 C.美国政府反共反苏的倾向日益强烈 D.二战后苏联对欧美国家采取不合作态度 ‎16.“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为此,美国( )‎ 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推行了“马歇尔计划” ‎ C.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7.有学者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有利于抑制大国的霸权主义 B.促进美苏形成战略均势 C.有利于维持较长时期的和平 D.推动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8.“‎ 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为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这一冲突是( )‎ 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 B.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C.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 D.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 ‎19.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反映出欧共体( )‎ 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 B.国际地位提高 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 D.独立倾向增强 ‎20.20世纪80年代,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D.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21.“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22.《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说明(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23.“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这体现了( )‎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C.“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24.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 ……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25.‎ 学者王顺生认为:“从1972年起,我国的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建国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B.和平共处原则的提出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26.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7.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示意图。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28.1991年12月25日,克林姆林宫上空白红蓝三色国旗代替了印有镰刀锤子的旗帜。这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历史新的开始,同时意味着( )‎ A.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C.多极世界格局的正式开始 D.美好的世界和平的到来 ‎29.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要“抓住有利时机”、要把握“有利的战略机遇期”等等。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30.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折射出( )‎ A.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B.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C.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D.“一超多强”局面遭到削弱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 ‎32.1993年欧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 ‎33.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 )‎ ‎34.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35.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历史答案解析 ‎1.D【解析】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二战之后美国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佼佼者,因此才能掌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以D选项正确。‎ ‎2.C【解析】材料表述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C项正确;A项指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方面;欧元在1999年才问世,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贸易自由化组织,D项错误。‎ ‎3.A【解析】2019年澳大利亚遭遇山火,灾后重建需要大笔资金,世界银行负责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提供长期贷款,故选A;BD负责世界公平贸易的协调,不符合题意,排除;C负责短期贷款,为成员国提供汇率困难等方面援助,。‎ ‎4.B【解析】根据所学,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贸总协定,致力于削减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A、C与题干无关;贸易保护主义的削弱会对世界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 ‎6.D【解析】欧洲从一体化到一体化不断倒退,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盟各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寻找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道路,答案为D。ABC与题干无关。‎ ‎7.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合组成的经济组织,B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发达国家组成的,排除A;C项揭示的是世界政治组织,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排除D。‎ ‎8、D【解析】APEC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的状况和发展需要,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和发展,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9、B【解析】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组织是欧盟,B符合题意。‎ ‎10.A【解析】欧盟符合模式1的特征;亚太经合组织符合模式2的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符合模式3的特征;上海合作组织符合模式4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 ‎11.D【解析】AB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 ‎12.D【解析】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所以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13.A【解析】在数据处理的地理分布图中,发达国家占据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根据“得数据者得天下”可知,发达国家的数据处理优势使得其在国际秩序中占据优势,因此国际新秩序建立任重道远,A正确;BCD与题干无关。‎ ‎14.A【解析】图片是生产全球化,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B与材料无关;C表述错误。D与题干无关。‎ ‎15.B【解析】 “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的美国人,仅战后两个月就下降了10%,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影响了美国人的态度,所以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是根本原因。‎ ‎16.B【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可知,该措施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马歇尔计划”符合,故B正确。‎ ‎17.C【解析】根据“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维持较长时期的和平,C正确;冷战也是大国霸权主义的体现,排除A项;B项因果关系反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信息,排除D项。‎ ‎18.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是1950年---1953年的朝鲜战争,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D正确;A直接错误;B是1948年柏林危机。C表述错误。‎ ‎19.D【解析】欧共体力图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摆脱美国的控制,反映出欧共体独立倾向的增强,D选项正确;协调各成员国外交政策立场不等于各国外交趋同,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共体的宗旨和要求,并未突出其结果,B选项错误; C选项错误。‎ ‎20.D【解析】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70年代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80年代开始谋求政治大国,进入21世纪,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越来越明显,这一切都是由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 正确。‎ ‎21.C【解析】材料中“新解放的国家”“ 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信息说明是反对霸权主义政策下实行不结盟运动的主张,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故C项正确。‎ ‎22.A【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结合所学,六七十年代,欧洲加强了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A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B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 ‎23.B【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指新中国站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故B正确;“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指亚非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的不同并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24.C【解析】材料中“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的信息说明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 ‎25.C【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加强,因此“出现了一个建国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故答案为C项;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B项;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是在1979年,排除D项。‎ ‎26.D【解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改革开放后,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D正确。‎ ‎27.D【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D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不是原因,故B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C错误。‎ ‎28.B【解析】 “1991年12月25日,克林姆林宮上空白红蓝三色国旗代替了印有镰刀锤子的旗帜”表明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故B正确;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A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C错误;D在材料未体现。‎ ‎29.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之后的时机是指,世界的和平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故选择A项。B项不符合题意。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C错误。D项“已经建立”表述错误。‎ ‎30.B【解析】由材料“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可知,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难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建立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ACD表述错误。‎ ‎31.×【解析】“关贸总协定”是世界贸易体系,不是世界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美苏两极格局已经解体,题干说法错误。‎ ‎3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连为一体,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整个世界经济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34.×【解析】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正式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5.√【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