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武汉调研)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 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解析: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董仲舒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C项错误;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9·安阳模拟)‎ 言论者 名句 出处 老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 管仲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孟子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上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  )‎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 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 解析:材料中“言论者”包含了先秦时期重要人物,故A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神崇拜,故B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中“仓廪实则知礼节”不符,故C项错误;隆君与材料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9·合肥模拟)易中天说:“从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  )‎ A.孔子 墨子 孟子 韩非 B.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 C.墨子 韩非 孔子 孟子 D.墨子 孔子 韩非 孟子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爱心”指孔子,因为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正气”指孟子,因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热血”指墨子,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指法学家,因为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4.(2019·上饶模拟)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说明重视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克己复礼”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德”‎ 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手段,并非符合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9·濮阳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解析:根据材料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道家黄老为主最后到汉武帝后儒学独尊,结合所学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A ‎6.(2019·厦门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两种对管仲的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 ‎“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 答案:A ‎7.(2019·广州模拟)汉初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将其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还规定只要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语言的,都属于齐国。当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这些现象促使(  )‎ A.齐地方文化传播  B.“独尊儒术”实行 C.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D.地方与中央矛盾缓和 解析:根据材料“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地方名归而实不至,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威,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称齐人为‘齐虏’”,是一种鄙视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相关分封信息,与城市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突出中央权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9·唐山模拟)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因而对封建统治而言,一要重视小农经济及维系社会稳定,因而需要“民本”思想,同时将农民作为被统治阶级,强调农民服从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因而便形成了材料中儒家思想的两种特质,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D ‎9.(2019·福州模拟)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且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10.(2019·蚌埠模拟)“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 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 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解析: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衡作用,故B项正确;“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检讨反思的依据,故A项错误;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项错误;“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莆田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提出天人感应  B.改革教育制度 C.提倡忠君爱国 D.推崇君权神授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把“孝”做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从教育层面入手,让孝德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强调对君权的神化,不涉及“引导人们崇尚孝德”,故A项错误; “忠君爱国”不能取代“‘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9·安徽A10联盟模拟)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解析: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排除B项;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保定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材料二 “自由放任”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由17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勒让德尔所创,他在回答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提出的问题“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1747年,魁奈在《动物经济论》第二版中,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和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出现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学派中的“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学说的相似之处;指出这两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的相似作用。(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无为思想”需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来叙述;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则应联系17世纪18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现象进行总结。第(2)问,根据一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和材料二‘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可得出均主张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给国家人民发展的自由权等;第二小问相似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材料二“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可得出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材料一“‘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和材料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可得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答案:(1)无为思想: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 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 ‎(2)相似之处:均主张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应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给国家人民发展的自由权(减少对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干预)。‎ 相似作用: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他思想(学说)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14.(2019·惠州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 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 ‎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 ‎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